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吴玉辉长篇小说《鹰眼》:补白闽地抗战,致敬红色传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唐山山  2025年08月14日14:39

座谈会现场

8月1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作家出版社、福建省文联、福建省作协、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鹰眼》作品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图书评论协会会长郭义强,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勇,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东河,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兼总编辑陈远出席座谈会并致辞。白烨、胡平、柳建伟、梁鸿鹰、杨少衡、彭学明、李朝全、刘琼、王国平、徐晨亮、丛治辰、宋嵩、崔庆蕾、张丹丹等学者、评论家以及作者吴玉辉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主持。

吴玉辉长篇小说《鹰眼》

《鹰眼》以上世纪四十年代东南沿海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对中共地下党与日军特工复杂博弈的细致描写,刻绘出身处隐蔽战线的共产党人坚定信念与牺牲精神。作品扎根历史细节,兼具文学张力,不仅致敬红色传统,也彰显了抗战精神的传承与现实意义。

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书写伟大的抗战精神,讲好中国人民的抗战故事,是时代和历史对中国文学的召唤,也是中国作家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鹰眼》以复杂的叙事网络和多重视角结构展现了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智慧与牺牲,小说故事性、情节性、可读性强,人物塑造独具特色,揭示历史真相,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同时聚焦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具备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鹰眼》是当代作家交上的一份文学答卷,小说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文学创作和时代使命的一种探索,是对抗战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警醒,为新时代抗战题材小说、战争题材小说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

陈勇在致辞中谈到,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实施新时代名牌特色文艺的精品工程,推动创作一批在选题上聚焦福建故事、在艺术上展现福建风格、在内涵上显现福建精气神的优秀作品。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福建省创作推出了一批主题文艺作品,《鹰眼》作为其中之一,既是对革命先辈的告慰和缅怀,也为凝聚共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未来将推出更多反映时代主旋律、展示民族精气神的优秀作品,为推动闽派文艺繁荣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李东河表示,《鹰眼》的问世,是福建省文艺界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打造闽派文艺精品的具体成果。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这部小说的出版,不仅能激励人们更加深刻地铭记那段壮烈的历史,更能帮助大家进一步明晰前行的方向。他强调,英雄精神是民族毅力的根基,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安宁,需要当代人共同守护。当前,在复兴之路上面临着诸多艰辛挑战,这更呼唤新时代的人们秉持忠诚与担当。

红色传承,呼应时代回响

郭义强指出,相比于史料,弘扬抗战精神和颂扬民族英雄的文学作品更受大众欢迎。目前,对抗战题材的挖掘还存在不足,亟需更深入的摸底调查和实地走访。《鹰眼》的出版恰逢了抗战胜利80周年,其暗战题材独具吸引力,作品通俗完整,充分体现了作家在重要的历史关头、重大时间节点上的责任意识。

陈远结合吴玉辉的创作历程表示,作者吴玉辉多年研读抗战资料,踏访东南沿海,以考据支撑故事,实现了对历史细节的精湛还原。《鹰眼》以1944年福建沿海抗日斗争为背景,书中描述关山雷达站、漳城暗战等情节是对侧面战场的文学呈现,更是台海抗战的壮烈史实。福建具有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天然优势,《鹰眼》的出版是挖掘红色滋养、弘扬抗战精神的具体实践。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作家柳建伟则用“中锋正笔”四个字评价《鹰眼》,“中锋正笔,可以堂堂正正地拿出来庆祝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作为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他结合当下抗战电影市场,直言部分作品存在历史虚无主义问题,而《鹰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宏阔背景、真实历史依据与清晰叙事线索脱颖而出。《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也认为作品具备鲜明的大历史观,体现了中国和世界和平的辩证关系,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视角挖掘题材,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正义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将中国抗战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叙事的视角极具价值。

“海味”入笔,补白闽地抗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在阅读过程中深感意外,故事编织和人物描写等各方面都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尤其强调,“以福建抗战为题材的小说较为稀少,而《鹰眼》弥补了空白,可以说在抗战文学地图上补写了福建的重要篇章,意义非常重大”,该作品揭开了福建抗战鲜为人知的一章。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结合吴玉辉的工作经历,认为其创作的最大特点是扎根于脚下土地,以客观历史为骨,以精彩的文学虚构为血肉,是作品具备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用“这是一部有海味的小说”来形容《鹰眼》,作品对海岛风貌与习俗的展现生动细腻,极具辨识度,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他认为,吴玉辉曾长期担任宣传干部,对题材选择有着敏锐的洞察,其创作始终紧扣时代主题。小说人物所展现的 “舍小家为大家、舍小爱为大爱” 的抉择,正是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谈及小说与福建抗战历史,福建省作协名誉主席杨少衡认为,作者具有鲜明的战略眼光,将以往鲜受关注的历史片段置于战略高度加以呈现。福建东山岛因特殊地理位置成为抗战关键节点,日寇曾三次进攻该岛,均被当地民众击退,使其成为扼守海峡的 “要塞”,这一重要历史地位在书中得到充分展现。这种战略眼光更映照当下,抗战胜利 80 年后的今天,重温中美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沿海民众救助美军飞行员等史实,对团结世界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智勇交锋塑造鲜活英雄形象

中国作协创联部原主任彭学明则关注作品文学性,他认为作品情节曲折生动,主线之外嵌套多条支线,多重线索交织,叙事层次丰富,人物形象饱满鲜活。艺术隐喻则巧妙自然,谍战交锋与盲棋对弈相互映照,在揣摩设防、攻防设套中展现绝处逢生的智慧。书中还以大量 “闲笔” 描绘海盗生活、渔民日常,为紧张的谍战叙事增添生活质感,极大丰富了作品的文学内涵。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提出《鹰眼》不仅在抗战题材创作中颇具新意,也彰显出鲜明的中华美学精神。小说把象棋、茶道、中医、诗词等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情节,构建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情境,兼具戏剧张力和影视改编潜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亦从文化视角对《鹰眼》展开点评,他特别指出,作品中对福建文化的描绘呈现出浓郁的地方性特征,凸显了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独特风貌与深植地域的在地性特质。

《鹰眼》中对谍战元素的刻画颇为细致。在《当代》主编徐晨亮看来,作品在实与虚之间达成了巧妙平衡,无论是真实事件、人物原型与艺术想象的融合,还是反面形象的塑造、角色关系的铺陈,亦或是情节架构,都展现出周全的构思。从影视化前景来看,其扎实的情节与文本具备直接作为拍摄蓝本的潜质。

《鹰眼》作者 吴玉辉

吴玉辉讲述了《鹰眼》的取材地,也是他的家乡——东山岛。他以岛上渔民躬身赤脚、合力拉网的场景为喻,形容自己的文学创作:“我就像在海边拉网一样,打捞的是奉献给读者的渔获,过程辛苦却也快乐。”这份根植故土的执着,凝聚为创作动力,吴玉辉说到,值此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希望《鹰眼》能为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尽一份力,“用文学担起责任,是我应尽的绵薄之力”。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