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胡学文、石一枫、李浩共话时代律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龙凤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唐山山  2025年08月12日11:57

活动现场

8月9日,作家胡学文新作《龙凤歌》作品分享会在北京卓尔书店举办。本次活动以“《龙凤歌》里的生命律动”为主题,小说家李浩、石一枫作与本书作者胡学文一同探讨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与文学价值,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主持。

胡学文

《龙凤歌》是胡学文继《有生》之后的长篇力作,作品以一对龙凤胎兄妹的人生为主线,跨越八十年,串联起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悲欢与际遇,映照出匮乏时代中国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和坚韧的生命力量。胡学文将人物置于真实而复杂的社会语境中,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展现人物情感的流转与命运的沉浮。小说语言简洁质朴,却蕴含深情与哲思,既延续了作者一贯的现实关怀,又在结构和情节上融入巧思。

胡学文首先分享了《龙凤歌》的创作初衷。他表示,这部小说聚焦北方大地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到现实巨变的新世纪中,豆庄各色人物的生命境遇,思索这片土地是如何随时代律动打开的。他特别提到,小说开篇便以“录取”这一时代关键词切入,精准捕捉了上世纪80年代农村青年通过考学改变命运的时代故事,一张小小的录取通知书,打开的是无限可能的人生。胡学文用“大地”、“感情、”“文化”和“时代”四个词语回应《龙凤歌》里的生命律动。他讲到,《龙凤歌》以北方相对贫瘠的区域为背景,作物耐寒耐旱,夏季野花开满大地,这正是生命力的表现;小说中的重要意象“枣红马”,飞驰于草原,也诞生于大地。而“感情”和“文化”也是文本的重要部分,《龙凤歌》中书写的诸多传统习俗背后都承载了中国人的亲情文化。至于“时代”,他以包产到户为例,“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后,人们的干劲都大得不得了,这就是时代所带来的变化”,形象地说明时代给人带来的巨大改变。

李浩则从文学角度高度评价了《龙凤歌》。在他看来,如果《有生》的写作对胡学文而言是挖了一口深井的话,那《龙凤歌》的创作不仅不是枯竭的井水,反而是与之并立的另一座山峰,完成了作者对那片土地百科全书式的注解。“在他以前的小说里面,他自己是躲在故事背后的,而只有这部小说,他以自我解剖的方式把自己放在了里面”,李浩在字里行间读到了类似作者本人的诸多经历,以及真实的众生相,对此深受感动。他特别指出,《龙凤歌》不仅是一部关于土地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情感丰沛、哲思深沉的家族史诗。小说中龙凤胎的命运互换,不仅是故事的巧思,更是对“人何以成为我”的哲学追问。

石一枫则强调了“时代孕育故事”的观点。他认为,《龙凤歌》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大故事——个人奋斗与家庭命运的交织。他指出,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与子女之间的张力,正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渴望实现个人价值”的缩影,而作家只是“捕捉并呈现了这个时代本身孕育出的故事”。胡学文坦言,《龙凤歌》跟本人的生活很接近,他所做的只是将故事从时代中找出来。如果说创作《有生》的过程像“挖矿”,那么《龙凤歌》“就在地面之上,堆在那,我只不过是思考用什么样的车把它运回来。”

       在谈及长篇小说的创作经验时,胡学文强调,“长篇小说需要把这个人物树起来”,要读者能“老想着他(人物)”,这是他坚持的创作核心。在继承传统人物塑造的同时,他也尝试现代性的叙述,力求在经典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特别是书中塑造的农村母亲马秋月,虽历经苦难,但爱剪纸爱幻想,带一点小知识分子的艺术气质,体现出人物的复杂性。

在随后的对谈中,嘉宾们围绕“家庭”这一话题展开深入交流。《龙凤歌》里,胡学文不再强调百年历史这样的浩阔之语,而是深入普通家庭,写出了几代人在时代长河里的心结与缘分。李黎结合个人经历指出,《龙凤歌》精准描绘了中国家庭从“长辈维系”到“孩子维系”的变迁,反映了时代对家庭结构的深刻影响。石一枫则提出,今天的家庭凝聚力往往由最小的孩子维系,“最小的孩子是维系几代人的纽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龙凤歌》是为60后至80后这一社会主流群体代言,细腻地勾勒出他们的成长轨迹与肩负的责任。它生动地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浪潮的汹涌冲击下,如何在生活的风雨中艰难前行,又如何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改善生活,实现家庭的点滴进步。因此,《龙凤歌》是一部典型的时代之歌,从时代的巨变起笔,写改革进入深水区的90年代,并直抵当下。正如此次活动主题所言,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龙凤歌》。

面对当下短视频冲击阅读的现状,李黎提出,长篇小说应以其“恒定的人物与情感”,对抗碎片化信息流的冲击。胡学文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在网络时代,确实在“如何塑造人物”方面给作家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

此次分享会不仅为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与作家和同行交流的平台,也让更多人走进了《龙凤歌》所构建的文学世界,感受到了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律动和深刻力量。

据悉,《龙凤歌》今年4月上市以来,凭借深邃的故事内核与独特的文学魅力,收获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