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文艺》2025年第2期|张雪云:西域随笔
张雪云,女,苗族,湖南沅陵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作家网主编。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民族文学》《散文百家》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散文集《蓝渡》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8年卷。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戈壁红
踏入这一片戈壁滩时,有风在耳边低吟,这风是带着温度的。虽说才刚刚入秋,一些草木已经泛黄,早晚的温差也有了一些距离,但是到了白天,这里依然是一片晃眼的阳光。在吐鲁番的戈壁滩上,阳光自然是一览无余的开阔,就像空气一样慷慨大方。
脚下,是无垠的沙石,它们沉默着,承载岁月的打磨,粗细不一,有了一些重量,也有了比重量轻一些的尘埃。这些沙石无言,和阳光一样,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千年的沧桑。
寂静是暂时的,阳光一出来,一切都鲜明起来。我们眼前所见到的,是一片无垠的戈壁,就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铺开了一大片火红的色彩,一片热烈而独特的盛景。这是221团的万亩辣椒晒场! 一大片一大片的辣椒晒场宛如炽热的红色海洋,又如同一簇簇燃烧的火焰。那一颗颗饱满鲜艳的火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
红。一望无际的红!这像是被大自然用浓烈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绘制出的壮丽画卷;又仿若一片红色的绸缎铺展在大地上,绵延起伏,顺滑而富有质感。辣椒们如同戈壁上闪烁的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戈壁的天空,湛蓝而高远,像是一块巨大的宝石,没有一丝云彩的遮挡,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广袤的戈壁滩上,地面被晒得滚烫,石子和沙砾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这些火红的辣椒形态各异,有的细长笔直,宛如红色的利箭;有的微微弯曲,像是羞涩的月牙。它们色泽鲜艳,红得夺目,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每一个辣椒都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微风吹过,辣椒们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戈壁滩上的故事,或是在抵抗骄阳的炙烤。
戈壁滩气候干燥,阳光炽热且持久,为辣椒的晾晒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在这里,辣椒能够充分吸收阳光的热量,快速蒸发水分,从而保留其浓郁的风味和鲜艳的色泽。
团场的职工穿梭在这片辣椒红海中,忙碌地翻晒着辣椒。他们的脸上挂着汗珠,也洋溢着喜悦。这片戈壁滩上的辣椒,承载着他们的辛勤劳作与殷切期望,将在阳光的助力下,完成一场华丽的蜕变,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或是远走他乡的特色商品,把戈壁滩的热情与风味传递到四面八方。
凝视这片椒海,究竟是万亩,还是十万亩,我也不得而知,心中涌起的是对这片戈壁的赞叹,更是对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者的敬畏。这万亩辣椒晒场,是舞台,也是生活,是勋章,也是岁月的果实,镌刻着坚韧与执着,闪耀着奉献之光。
戈壁滩上能捡到玉石吗?怀着对玉石的憧憬,我弯腰在辣椒晒场的空隙处探寻。一些细碎的石头,有着独特的纹理与形状,这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有的石头圆润光滑,有的棱角分明,和这红红的辣椒一样,透着不羁与倔强。我轻轻捡拾,指尖似被时间之手细细摩挲。
余晖洒在戈壁滩上,一切都被染上了一层金红。我踏上归程。回首望去,那片戈壁红,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渐渐暗下去,直到第二天的阳光一照,依然火红、广袤、炽热,向大地铺展而去。
骆驼刺
总算带回一个毛茸茸的布偶小骆驼。看到它,我便想起戈壁滩上一种最普通不过的植物,这荒漠中的坚守者——骆驼刺。初次踏入这片大戈壁,我的目光便被它锁住。
在交河故城,屹立千年的一道道厚实的生土墙,宛如大地挺起的脊梁,又似苍茫岁月里的残章。在一面土城墙边,我走近一丛骆驼刺,蹲下身子细细端详,细小而厚实的叶片,仿佛是岁月与风沙精心打磨而成,茎干强劲有力,布满沧桑的痕迹,每一条纹理,都像是在诉说着长久以来的不屈抗争;每一道褶皱,都铭刻着干旱、高温、风沙侵袭下的坚韧不拔。
与浩瀚的戈壁滩、纵横千年的故城相比,骆驼刺如此渺小,然而却又是荒漠中少有的绿意。远远望去,一丛丛骆驼刺像是大地生出的绿色疙瘩,星星点点散落其中,在单调荒芜的背景下,略显孤寂却又无比坚毅。骆驼刺是一种豆科骆驼刺属的半灌木草本植物,叶子细小呈卵形,茎部直立,枝上多刺,刺硬且尖锐,这些刺可以减少动物对它的过度啃食,能自我保护。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骆驼刺这个“沙漠勇士”,其貌不扬,植株虽矮小,根系却极为发达,入土深度可达十几米,水平扩展范围也能达到六七米。骆驼刺的根系,是生命的奇迹。我想象它们穿越层层沙粒、绕过坚硬的石块,只为追寻那珍贵的水源与养分。它的根系就像一张庞大而精密的网络,在寒风呼啸中依然能够稳稳站立,不被风沙所掩埋,不被干旱所击败。
骆驼刺,没有娇艳欲滴的花朵,没有婀娜多姿的枝干。它矮小、敦实,浑身布满尖锐的刺,那是它对抗恶劣环境的武器,也是它在荒漠中生存的独特标识。在漫长的岁月里,骆驼刺见证了这里的变迁与沧桑。它聆听着驼铃在寂静的旷野中回荡,看着一个个商队在风沙中前行,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兴盛,承载着无数旅人的梦想与希望,更多的是人类与自然不屈抗争的声音。在茫茫沙漠中赶路的人看到骆驼刺,就仿佛看到了希望,他们相信只要骆驼刺还在,这片土地就依然有生机。在一片黄土苍茫中,它们如同一抹希望的曙光。骆驼刺,是一种精神,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绝不屈服!”这仿佛就是它对大地的宣言,无论是风沙弥漫的日子,还是酷寒难耐的时节,骆驼刺始终坚守自己,不曾放弃。正是凭借着发达的根系,骆驼刺在年降水量极少、蒸发量却极大的艰苦环境中,汲取到珍贵的水分,维系着自身的生命,也为清寂的荒漠带来了一抹生机。
80后援疆干部小陈,来吐鲁番工作一两年了,他虽有个孔武的名字,却是一个非常和气内敛的小伙子,一路上的陪同和照顾,细致而周到。在故城千年的土城墙边,他凝视着远方,表情凝重。他是否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我不得而知,我为他拍下一张照片,那是一个眺望远方的镜头,隐隐之中,我发现他身后的黄沙、城墙、岁月,一丛丛骆驼刺,正生意盎然。
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一代又一代兵团人,他们在戈壁滩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挖渠引水,开荒种地,建设绿洲。他们用信念,用毅力,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着天山大地。那些渐渐远去的历史,只有巍然屹立的天山,和荒漠上的建筑、植物,或是那一轮不曾老去的圆月,见证。
快要离开的时候,我回头再看一眼,交河故城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卧于大地之上,用残垣断壁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荣光。如今,只有风在其间空荡荡地穿梭,发出低低的呜咽,似在寻觅曾经的记忆。
好在我在这荒芜中看到这一抹绿意,骆驼刺,这戈壁滩上的守护者。其实,我更愿意把它想象成新时代的援疆干部,或者是更多的开拓与奋斗者,它是他们坚韧顽强精神的象征。他们如骆驼刺一般,以渺小之躯,书写生命的精彩与传奇。
坎儿井
都说坎儿井是西域的地下生命琴弦,而我一个南方人,能够在这个秋天一睹其风采,也算是不虚此行。
漫步在吐鲁番的葡萄园里,品尝香甜的瓜果、欣赏欢快的维吾尔族舞蹈,朋友,你可会想到,这片绿洲之下那默默流淌了很多年的坎儿井?!细细聆听,那潺潺的流水声,似有若无,却清脆悦耳,宛如天籁。这是坎儿井的水在欢歌,它们从天山山脉的积雪消融处启程,穿过层层叠叠的岩层,绕过坚硬的沙砾,在暗渠中奔腾不息。这汩汩水流,是生命的律动,是希望的传递,是地下的生命琴弦,弹奏出动人的旋律,让吐鲁番的绿洲充满生机与活力。
据《史记》记载,坎儿井时称“井渠”,它能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 又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坎儿井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前,西域的先民们在这片酷热干旱的土地上,为了生存、为了延续文明,以非凡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开凿出坎儿井。我们所在的吐鲁番,气候炎热干旱,年均降水量仅约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 000毫米以上。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使水分大量蒸发,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滋养了吐鲁番的大片绿洲良田,使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瓜果之乡”。
坎儿井是如何开挖出来的?有着怎样的坚韧与执着?是怎样的信念与力量让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在火焰山下编织出一张纵横交错的水网?西域的先民们,在没有现代机械的艰苦条件下,仅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一锹一镐地挖掘着,一寸一寸地推进着。或许,他们曾在黑暗的地下迷失过方向,曾被突如其来的塌方掩埋过身躯,但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熄灭。那流淌的地下水,是他们的信念之源,是他们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力量支撑。
我们来到米衣木·巴依家的坎儿井,这是米依木·巴依继承其父亲阿布都卡哈尔·胡加的遗产。此处坎儿井1720年开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沿着那幽邃的竖井缓缓而下,仿佛踏入了时光隧道,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凉意渐生。井壁平整而坚固,土层厚实,甬道沿着水流的方向修筑,可供游人行走,井壁处细密的水珠晶莹剔透,映射着微弱的光线。暗渠里是奔流不息的井水,纵横前行。我弯下腰捧起一抔清凉的井水,喝一口,沁甜的。
坎儿井这庞大的地下工程并不显山露水,看似简单,其实纵横交错。坎儿井工程断面小,施工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各种危险频发,工程量浩大。坎儿井主要由竖井、出水口、暗渠、明渠、涝坝等五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和西部的高山春夏有大量积雪雨水,其水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开凿竖井,挖掘地下渠道,将水引出,通过明渠输送至涝坝(蓄水池),储存起来用于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隐于戈壁深处的坎儿井,虽没有黄河的汹涌澎湃,没有长江的浩渺无垠,但在西域人民的心中,它的地位无可替代。它是干旱中的希望,是酷热里的清凉,是“地下母亲河”,是“生命之泉”。 如果你有幸来到吐鲁番这片炽热的土地,一定要去看看这儿的坎儿井。据说这里还有上千条坎儿井,但现在有水的坎儿井越来越少了,至今还在使用的坎儿井,就更少了。
这些珍贵的隐匿于地下的琴弦,默默弹奏着千年的乐章,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这片土地,默默维系着绿洲的生机与繁荣。地表之上,吐鲁番是火焰山赤焰灼灼的领地,是烈日高悬下酷热难耐的沙海。然而,当你把目光投向地下,坎儿井这弹奏生命序曲的地下琴弦,便如同一串神秘的密码,开启了另一个清凉而灵动的世界,它像大地的毛细血管,蜿蜒曲折,延伸向远方。
走出暗渠的时候,光线渐渐浓密,清凉的水面上,泛着难得的亮光。同行的湘西小妹,似乎有些不舍,捧着井水说:“大家都来尝一口吧,这雪山之水,沁甜的!”
米衣木·巴依家的坎儿井,又或者是其他我还不曾遇见的坎儿井,组成了这片土地上庞大的生命脉络,又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岁月的传奇,流淌着生命的欢歌,它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交融的奇迹,是西域大地一道永不干涸的生命琴弦。
棉质新疆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新疆是棉质的,温暖、雪白、丰厚,这几乎是一定的。
每当我提及一座城市,总爱用“质地”这一词汇,去勾勒初次邂逅时那份独特的感受,以及这个城市所拥有的气质。新疆的质地一定是棉的,即便未曾亲足这片广袤的土地,新疆这个名字,已在我心中悄然生根,成为了一个温暖而遥远的梦之地。
对于新疆的认知,从他人笔下的描绘已经了解很多。然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新疆。新疆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用双脚去翻阅,用双手去触摸,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我要翻过天山南北,走过雪白的棉田,从春日的嫩绿到冬天的银装素裹,体会那份从时间和大自然中流淌出的温柔与坚韧。
在我的梦境深处,新疆这幅巨大的画卷,始终被一抹细腻而坚韧的棉质触感所轻轻包裹,它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织锦,铺展在泱泱华夏的西北边陲。我并不真正了解新疆,我只想写下我所理解和认识的新疆。我知道她是这样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织,民族风情与异域文化共舞的边陲明珠,古时被唤作西域的地方,那里流传着无数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故事和传说。
在我的时间宇宙里,无论过去如何悠长,未来怎样铺展,新疆始终是我心中一片独特的光芒地带。它的美,不仅仅是天山魏巍,草原辽阔,棉田万亩。这里不仅仅有辽阔无垠的草原轻抚天际,不仅仅有浩瀚无边的沙漠诉说着千年的孤独,更有那终年不息的西北风,那千年不倒的胡杨林,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心生敬畏。又或是在晨曦初现之时,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胡杨的枝头,为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个秋天,和秋天的胡杨一样,更显庄重而神圣,它们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等待与坚守。
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每一刻都充满了留恋和温馨,仿佛被赋予了魔力,犹如一位缓步前行的睿智老者。这里的日升日落,不急不缓,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画卷,每一缕光线都在尽情挥洒,不愿轻易向夜色妥协。天空如同画家手中的调色盘,肆意挥洒着粉红、橙红、明黄、金黄。时间这位智者,手持无尽的光华,在这片土地上自由舞蹈,在这些充裕而广阔的土地上空起伏、辗转、飘荡。天地之间,人这根会思考的芦苇,是那么渺小,你得卷起辽阔的想象,将思绪带到更远的自然万物里去。
这片被时间宠爱的土地上,人们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从容与遐想。穿着民族风衣服的孩子们在夕阳下追逐嬉戏,笑声洒满了金色的田野,他们细小的梦想似乎也随着这片土地上的光线一起,飘向了遥远的天际。牧民们悠闲地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不绝的天山雪峰,心中涌动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敬畏。他们的眼神中,不仅有着对日常生活的满足,更有着对未知世界无尽的好奇与探索欲。正如那随风摇曳的茅草,虽然微小,却能在广阔的天地间,卷起一场关于生命、自然与宇宙的浩瀚想象。
这里的时间,似乎是一种奇妙的存在,不仅仅是流逝的秒针与分针,更是这片土地上每一道风景、每一段故事、每一份情感的见证者。在这里,人们学会了如何与时间共舞,如何在它的慷慨赠予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宁静。
我之所以固执地认为新疆是“棉质的新疆”,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盛产着如云似雪的优质棉花,更因为这片土地本身所散发出的那份柔和而坚韧的生命力。每当望向那片广袤的棉田,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脉动,从绿浪翻滚到银白覆盖,每一个季节的更迭,都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在这里,我得学会以更加细腻和包容的心态,去感知这里的每一份细小的美好与遇见。
新疆的棉质,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触感,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向往。在这片被大自然慷慨赋予的土地上,棉花的生长仿佛是大自然对人间最温柔的笔触,每一朵棉花都承载着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以及大地的厚爱,它们以最质朴无华的方式,讲述着关于生长、收获与希望的故事。
走进新疆的棉田,那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绿意海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脱俗。春日里,嫩绿的棉苗破土而出,带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随风轻摆,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致意。夏日炎炎,棉株迅速生长,翠绿的叶片间藏着朵朵白花,宛如点点繁星散落人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蜜蜂与蝴蝶采蜜授粉,共同编织属于夏日的浪漫和繁忙。
当秋风渐起,棉田便换上了金色的外衣,那雪白的棉花如同冬日初雪,覆盖了整个田野,一片银装素裹,美不胜收。农民们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他们轻轻摘下那一朵朵沉甸甸的棉花,仿佛是在采集大自然的馈赠,每一朵棉花,都承载着他们满心的笑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新疆的棉质,藏在当地人民的质朴和热情之中。新疆人的热情好客,如同那柔软的棉花一般,温暖而包容。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踏入这片土地,就能感受到那份淳朴与真诚。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用美食与歌舞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庆祝。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与放松,仿佛所有的忧愁都被这片棉质的土地所吸收,留下的只有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新疆的棉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你看,这里汇聚了多民族的智慧与才华,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无论是维吾尔族的能歌善舞,还是哈萨克族的骏马奔腾,都展现了新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棉花的种植与加工,更是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传统与技艺,成为了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老的纺织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传承与创新。
当我提及“棉质”这个词语时,内心是充满温暖的,我想,这不仅仅是在描述物质世界的新疆,更是在赞美这里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底蕴。新疆一定是棉质的,如雪的棉花,如瀑的云朵,是一种质感,更是一种温暖而坚韧的时间的力量。你看,每一朵棉花都承载着希望,每一朵云彩都携带着梦想,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西域大地上由来已久的故事,她们那么柔和,那么明媚,那么坚韧,那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