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今天的书展,如何与读者相遇
来源:解放日报 | 彭德倩  2025年08月11日08:03

本周,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即将开启,作为全国和上海重要的文化节展品牌之一,今年的书展有诸多创新。

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爆炸式发展的当下,书展这一翰墨留香的传统盛事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培养下一代读者?这也是全球不少知名书展的新题。

让书展与更多读者相遇,伦敦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等有各自的探索。

展会内容策划

展现新趋势

今年3月,伦敦奥林匹亚展览中心举行的伦敦书展以“人工智能,培养读者”为主题。馆内人头攒动,超过9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参展商、逾3万名专业人士汇聚于此,国际版权中心租出了比去年多10%的谈判桌——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行业的韧性与活力。

数字和表象之下,更值得探究的是潜藏的潮流与挑战。

“展会创意人物”的设立是今年伦敦书展的创新之一。作家、插画家和漫画艺术家杰米·斯马特是首位人选。

“我们认为他完美展现了漫画和图像小说的巨大潜力,尤其是他的作品可以成功吸引那些自认为不爱阅读的孩子。尽管他从事漫画创作已有20余年,但在过去两年里,他的人气迅速攀升,在此期间售出了超过30万册图书,他的绘画视频在YouTube上的观看量也达到了相近的数量。”谈及选择杰米的原因时,伦敦书展总监亚当·里奇韦说,“近年来,漫画图书的销量大幅增长,我们希望在2025年展会的内容策划中展现这一趋势。”

展会第二天,杰米·斯马特在“分享时段”为读者讲述自己的创作灵感和作品,还进行了伦敦书展历史上首次现场绘画互动。

令人关注的是,2025年伦敦书展首次将学术与专业出版大会扩展到3天,会议首次贯穿整个书展的全过程。从数字可持续发展到开放获取,从人工智能到图书馆建设,全面展示当前全球学术出版的关键议题。

“今年,规模和话题扩容后的学术与专业出版峰会,为学术出版从业者提供深入探讨行业未来的机会。我们关注出版商如何调整商业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并探讨未来的图书馆发展方向,包括其馆藏、空间、服务和技能如何受到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将如何持续深化。”亚当·里奇韦说。

据了解,去年的书展吸引了3万名访客和逾1000家参展商,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今年,由于伦敦奥林匹亚展览中心正在进行翻新工程,目前场地仍有部分无法使用。尽管受到这些物理空间的限制,无法为书展增加新的场地或功能,但一系列精彩的峰会活动为更多普通读者带来美好的参展体验。

例如,在专设的“作家总部”场馆,全球知名的作家和初露头角的新人分享他们作为畅销书作者的经验。人们能够聆听的“深度信息”包括不为人知的图书出版历程、写作课程、出版商及经纪人的重要建议等主题内容。此外,互动写作日记环节让参与者有机会在现场与其他作家一起记录他们的学习心得。

在伦敦书展运营方眼中,书展正从单向传播转向多维文化社区互动,以此为核心的探索始终在进行。2024年,书展专门设置“文学翻译中心”,通过实时翻译工具和在线论坛,使读者能够直接参与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线上线下联动。

城市文化资源

深度融入书展体系

“在法兰克福书展,我最大的感受有二:专业性强、全球化水平高。两者都放大了书展在业界的国际影响力,使其成为引领风向的盛会,带动更多普通读者与出版商、书商趋之若鹜。”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敏教授说。

在他看来,法兰克福书展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际书展,其成功并非偶然。

这座德国金融与会展重镇凭借百余年的会展产业积淀、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和深厚的文化产业生态,将书展从战后的区域性交易平台,培育成覆盖100多个国家、年交易额超10亿欧元的全球出版业风向标。其发展轨迹深刻印证了会展城市基因与专业展会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

法兰克福是文学巨匠歌德生长的城市,其会展传统可追溯至13世纪的秋季市集,1909年建成的法兰克福展览中心如今已成为欧洲声名远播、业务繁忙的展览场地之一,每年举办以法兰克福书展、法兰克福消费展为代表的60余场国际展会,接待超300万访客。这种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和深厚多样的会展业传统优势叠加,为法兰克福书展提供了天然土壤。

作为德国会展业的核心城市,法兰克福拥有300余家专业会展服务公司,形成从展台搭建、翻译服务到跨境物流的全链条产业集群。比如,有大型物流企业为书展开发“全球图书快捷通道”,可实现参展图书72小时内从纽约、东京直达展馆,破损率控制在0.3%以下。

更关键的是,当地会展服务商与书展形成长期绑定。自1976年起,一家法兰克福本地公司便独家负责书展的注册系统,其开发的智能胸卡系统可实时统计人流密度,2023年帮助组委会将高峰时段的场馆承载效率提升23%。

与此同时,城市的文化资源也深度融入书展体系。法兰克福拥有德国国家图书馆、德国书业协会总部等核心机构,书展期间会同步举办“图书馆馆长峰会”“全球出版伦理论坛”等高端活动。

2023年,德国国家图书馆特别推出“数字手稿展”,展出歌德、卡夫卡等作家的电子档案,吸引4.2万名书展观众跨界参观。这一“展会+文化”模式是书展的公众参与度从1990年的12万人次增至2023年30万人次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法兰克福书展已形成“以展带产”的城市经济生态——书展直接带动当地餐饮、零售、交通行业年增收4.3亿欧元,催生了300余家出版相关企业落户。

去年10月,备受瞩目的第76届法兰克福书展如期而至。据统计,此次书展参观者超过32万,参展商数量超过2500家,展览面积达170000平方米。作为全球最大的书展之一,书展现场活动融入了更多创新元素与文化交流的亮点。

首先,书展将AI技术作为重要的讨论主题,探讨其对出版行业未来的深远影响。与之匹配的是,书展现场多场AI技术展示会展出了最新的智能写作工具和出版自动化解决方案,不仅帮助出版商探索AI技术的商机,也让更多爱书人一起感受书籍与阅读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法兰克福书展还新增青春文学馆,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主要内容包括青春文学、奇幻文学和爱情小说等文学类型。64家参展商亮相新展台。随着有声书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书展音频相关展区面积接近上一年的2倍。

在全球书展的创新浪潮中,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核心趋势。早在2020年,法兰克福书展便推出线上平台“Frankfurt Book Fair Digital”,通过虚拟展馆、在线会议和版权交易系统,吸引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万名用户参与。

2021年混合模式书展中,4400家参展机构通过线上平台完成商务拓展。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突破了地理限制,更通过全年无休的“法兰克福版权”在线交易平台,使全球出版商能够实时对接,2023年该平台促成的跨境版权交易同比增长23%。

坚守垂直领域

挖深做大

始于1964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是世界上最大的童书展,被称为童书出版界的“寻宝地”。在自身“面向儿童”的垂直领域不断开拓、挖深做大,是其在潮流中始终保持吸引力的重要原因。独具特色的一奖一展便是其中之一。

1995年,书展方推出了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童书奖,又称“博洛尼亚少年奖”。其评选标准有3点——参选的图书必须要有创意,艺术设计水平要高,同时还需兼具教育价值。奖项评审团的成员来头很大,全都是享誉国内外的专家,身份背景也多样化。童书展根据作品的艺术性、教育性和技巧性,评选出虚构作品、非虚构作品、新视野和处女作四个领域中的佳作。

在这一体系下,每年还会颁出一两个特殊类别的奖,2019年的特别奖是专门为面向1—3岁儿童的图书设立的婴幼儿图书奖。获奖的是来自西班牙的《睡觉吧,小猫!》。

获得“最佳童书奖”的作品均是儿童出版界千里挑一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年童书出版界的艺术追求、流行趋势和关注热点。在接下来的童书市场中,获得“最佳童书奖”的作品会被各大出版社青睐,版权卖到世界各地,销量不俗,它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影响小读者们的成长和发展,引领童书出版的风潮。

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的另一个特色是原创的插画展。20世纪70年代起,童书市场中儿童插画书的潜力巨大,具备专业眼光并与时俱进的组织者注意到这一点,决定在书展上举办插画展——选拔没有任何门槛,是名副其实的“草根海选”,全球插画家都能将自己的作品送来参选,不管是否具有深厚的资历,书展一视同仁。

以2015年为例,当年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3000余名插画家提交了15000多幅原创作品。评委们在几天之内进行了紧张而公正的评选,来自22个国家、76名插画家的近400幅画作最终获选参展,中选率为2.5%。

插画展示墙由此成为童书展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入选插画家们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到这面墙上,并留下联系方式。赴展的小读者们在墙前驻足流连,而出版商们看到心仪的作品,就能联系作品的主人,并进一步达成合作。如此,获得艺术与商业的多赢。

除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插画展展出外,这些作品还会收录在《博洛尼亚插画年鉴》内,并于书展落幕后开启全球巡回展览之旅,其间将举办多场论坛、沙龙等活动,这些都成为拓展书展影响力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