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沐清雨《星回故里》:以非遗创新重塑“华流”风采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25年08月08日16:31

8月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与晋江文学城主办的沐清雨《星回故里》作品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黑龙江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赵儒军,晋江文学城内容主编息夜,评论家黄发有、许苗苗、桫椤、戴瑶琴、王婉波、郑薇、许婷、刘帅池、贺予飞、李伶思、张永杰,责编微荫等20余人参加研讨会。会议由何弘主持。

《星回故里》以非遗纺织刺绣技艺为叙事核心,讲述了归国设计师星回与服饰集团掌舵人栗萧里,在“新中式”崛起、非遗亟待破圈、国际大牌围剿、罕见病阴影等多重压力下,携手传承传统文化、实现自我价值的动人故事。小说兼具东方美学与时代精神,以针脚丈量时间,以纹样缝合记忆,让非遗从博物馆的橱窗走向街头的衣橱,把千年的云锦织进今日的霓裳,也把个体的奋斗写成了共同的史诗,为网络文学的非遗书写树立了新标杆。

何弘表示,沐清雨的创作轨迹是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转型进程的良好体现。从以“穿越”结构早期古代言情题材作品到如今深耕行业写实领域,她的实践印证了网络文学正从类型化娱乐向追求现实价值和文学性的转变。《你是我的城池营垒》《云过天空你过心》《星回故里》等作品对民航、医疗、非遗等多元行业的开拓,不仅拓展了题材疆域,更以“爱情+行业”的成熟叙事范式,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具有启示性的创作路径。《星回故里》将非遗技艺与时尚设计深度融合,以扎实的行业细节和严谨的文化考据,赋予了文本纪实性意义,对推动现实题材主流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星回故里》在非遗文化传承、行业文创新、叙事手法、现实议题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作者的创作追求和突破。近年来,网络文学中的非遗题材往往停留在知识普及层面,重视文化传承,但忽略了文化创新,而《星回故里》展现了非遗技艺的创新潜力。主人公从传统文化元素中获得服装设计的灵感,并不卑不亢地与国际时装界展开跨文化对话,让读者通过服装设计这一窗口,感受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交织的独特魅力,以及两者之间相互转换的可能性。这一设定也为行业文增添了文化底蕴。

小说在具体的叙事手法上也多有探索和创新,以精妙的叙事逻辑编织出了深刻的现实肌理。小说以“五年记忆空缺”作为核心设定,采用现在与记忆碎片交错进行的方式,打破了叙事时间的连贯性;通过支线构建出多重视角的交织,让“自我”仿佛置于多棱镜下,分别被星回自己和栗萧里、故十方等人观照;使反复出现的事物饱含象征意义,增强叙事诗性,AED、茉莉与水仙百合等意象随着情节推进不断被注入丰富的内涵;紧张的冲突与舒缓的日常自如切换,显现出作者对叙事节奏的把控能力。在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中,这种对叙事的探索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

而罕见病设定是小说中的重要社会议题载体。星回所患的“时间错位症”取材于真实罕见病,作者借助这一设定探讨了“病耻感”问题。当星回因病历被上司威胁时,她公开病情的举动,是对“异类标签”的勇敢宣战。书中设立罕见病研究中心、推动医学提案等情节,并非主角光环,而是想传递对抗罕见病需要患者自我接纳、家属支持与社会资源介入的系统性理念,呼唤社会对特殊群体的正视与包容。这也体现出网络文学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真诚反映。

沐清雨坦言,《星回故里》承载着她对情感坚守、社会包容与文化传承的思考,创作契机源于迪奥“撞款”马面裙事件带来的触动,以及母亲用缝纫手艺传递的温暖记忆。整个创作过程让她深刻体会到:“所谓‘行业文’的专业性,从来不是术语堆砌,而是深耕领域的真实呈现。初稿中情感转折的刻意、非遗细节的欠缺,都提醒我创作需要永远保持精进。”对创作者而言,最好的坚守,是对情感的真诚、对社会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更是永不满足于当下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