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章渡之思
来源:文艺报 | 徐贵祥  2025年08月08日08:45

父亲去世后,我在家乡小镇买了一套商品房,共三层五个小间,底层两间,前面一间作为堂屋,后面一间作为厨房。有次探亲回家,一天上午,发现母亲坐在厨房门口,伏在小餐桌上写字。厨房的外面是农贸市场,人声嘈杂,气味很重,招来很多苍蝇。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在明亮的堂屋,在八仙桌上写字,而偏要在后屋待着?”母亲想了想说:“我想看看人。”

这句话我当时没怎么在意。那时候,母亲的许多行为我们不理解。比如,她曾经买过十几条毛巾,不辞辛苦地在上面绣上祝福的话语,散发给她的亲人。比如,她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写信,从《古文观止》《增广贤文》等书籍里抄上一些名言警句,对我们兄弟姐妹进行为人处事方面的教导。比如,她把很多年前发表过我文章的报刊用针线缝起来,放在箱子里。比如,她把旧报纸和旧家具堆放在楼梯下面……终于,那年春节前我采取行动,来了一次大扫除,把母亲几年攒下的破烂统统扫地出门,理由是为了防火。母亲阻拦无效,用无助的眼神看着我,一声叹息。

几年之后,我又做了一件自以为是的事——在老家县城买了房子,还在院子里用彩砖修了一条小路,扬扬得意地命名为“胡馥声小道”。母亲腿不好,我的想法是让她老人家足不出户就有地方散步。

不料,母亲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欣喜。有天早晨我陪她散步,她用怯生生的语调问我:“孩子,你真的是为了我才盖这个房子吗?”

我愣住了,有点懵懂,甚至恼火。我说:“你为什么这样问?我盖这个房子不是为了你,你说为了谁?”母亲没有回答,只是看了看我,慢慢地往前走了两步。我说:“把你接到县城,姐姐妹妹都在这里,方便照顾你啊。”母亲对我的话未置可否,停了停才说:“你要是想让我多活几年,还是把我送到姚李,洪集也行(姚李、洪集两镇,是我生长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熟人,县城没有。”那一瞬间,我委屈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说:“我费了这么大力气,花了这么多钱,你老人家居然要回姚李、洪集。不可能了,你老人家再也不能一意孤行了。”

那一次,我在老家陪母亲三十一天,那是我自从参军离家之后,在母亲身边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可是,就在我返回工作单位之后不久,噩耗传来,母亲去世了。最让我震惊的是,那天母亲要去看一个亲戚,出门前洗漱,却摔倒在我为她修建的那个大而无当的盥洗室里,脑袋撞在了钢管的闸门上。

这件事情让我二十年来悔恨交加。一想到母亲,我就能看见她老人家那无助、茫然的眼神。常常做梦,似乎听见母亲的叹息,“你盖这个房子,不是为了我,你是为你自己置办的家业”。

当了作家,特别是60岁以后,有意无意间接触到一些养老的话题,也参观过许多养老机构,直到今年三月来到了安徽泾县章渡。

章渡是个古村落,历史上有水运文化资源,地理上有青弋江穿梭其间,上有蓝天白云丽日,下有碧波清泉荡漾,身边有田野芬芳,恰似镶嵌在皖南山峦中的一颗古老的明珠。如今,经过建设,曾残缺不全的江边古街重新焕发了青春,中西合璧的建筑错落有致,一路之隔的吊栋阁飞架在江滩之上,一个被“擦拭一新”的古镇呼之欲出。

显然,当地是想要把这里建成一个旅游胜地,民居、民宿相结合,旅游观光、长住养生相结合,花园式洋楼和典型徽派建筑相结合,水上乐园同岸上人间烟火相结合。

在采访中,我理清了一个思路——这个地方,是为老年人准备的,当然,不仅是基础设施,重要的是文化。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到了母亲,想到了母亲的那句话——“我想看看人”。

中国人谈论孝道,常用的词汇是“孝顺”,事实上,往往把重心放在了“孝”而忽略了“顺”。比如我,以为给父母提供优裕的物质保障就行了,但是并不理解父母的精神需求,由此而产生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抗甚至互相伤害——这一点,是我在进入老年、特别是在章渡受到启示之后才有所觉醒的。

今天,养老已经成为全球课题。中国大地上不乏养老机构,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在章渡,我经常想到的问题是,养老怎么养,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我的母亲临终给我的警示是,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孤独,是不被理解,是不被重视,甚至是不被尊重。

从大量的资料可以看出,众多的养老机构把重点放在医疗保健、环境建设、饮食保障、护理陪伴等基础方面,这当然是必需的。而我特别在意章渡,因为我看到了当地养老构想的深层设计,常常听到一句话:“在章渡建设老年人的精神家园。”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语,实际上有丰富的内涵。什么叫“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家园不是家庭,家园生活可以对家庭生活进行弥补和提升。把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组织在一起,也许他们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尊重、宽容、慰藉,但在精神家园里可以一定程度地得到。家园的组成人员不是家庭成员,而是朋友、同学、玩伴甚至是抬杠对手。在家庭里当一个老人,可能会因为能力减弱、交流不畅而产生精神压力,以及需要被照顾、拖累子女而产生歉疚,这种负担在精神家园里会被淡化。逐渐在精神上恢复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居家养老和抱团养老最大的区别,也是家庭和家园的区别。在越来越焦虑、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后代越来越匆忙也越来越缺乏耐心的今天,更多的老年人越来越需要精神家园,甚至渴望摆脱家庭。

看过一个视频资料,美国有个托马斯圆环老年社区,设备和服务都是第一流的。社区给老年人准备的不仅是优雅的环境、先进的设备和全天候服务,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组织老年人开展社交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各尽其能展示才华。一个名叫玛丽的百岁老太太,还能流畅地弹钢琴,她对着镜头慈祥地笑着说:“我认为我不需要别人照顾,自己照顾自己,是最好的照顾。”

我想,这可能是不得已说出来的话,老年人如果可以自己照顾自己,那就不是老年人了。但是这位老人的话引起我的思考。我们当然不能寄希望于所有的老年人都能自己照顾自己,但是我们可以尽量提高老年人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延缓这种能力衰退的节奏,这一点,高明的养老机构应该能够做到。

六月中旬,我到上海拜访了90多岁的医学教授、年近八十的音乐老师、70多岁的画家和摄影家、年近七旬的前党政领导干部,了解他们对养老的看法、理想的养老模式。我在这些谈话中捕捉、激活灵感。我想,悬挂在我们想象世界里的图景,应该非常接近章渡的养老构想。

该构想的特色在于,把这些老人凝聚在一起,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继续发挥能量,实现退休前没有实现的愿望,谱写没有谱成的乐曲,创作没有完稿的作品,讲授没有披露的秘诀,甚至鼓励他们写“青春回忆录”。激活这些“退休少年”的青春梦、事业梦和对生活的热忱,让他们正在趋于衰竭的脑细胞重新活跃起来,尽可能地延伸“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地发挥出一生中最后的能量。就像军队作家、以88岁高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徐怀中说的那样,“用颤颤巍巍的脚步,努力追随改革开放的豪迈步伐……尽最大的力量去完成精彩的一击”。

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皖南山区突然大雨滂沱。站在花格窗前,眺望青弋江对岸,但见烟雨朦胧,云雾在远方缭绕,村庄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山水画作。

突然想到,对面的人看到了什么?也许是一座老村寨,也许是一座古城堡。或者,再等一会儿,雨过天晴,对面的人和我一起看到的是长虹,没准还有更好的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