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绘如画江山
毛泽东的家乡韶山群山环抱,松柏葱茏,风景秀丽。生于斯,长于斯,让他对自然美有着敏锐的感受力。有一次,他路过家乡附近的银田寺镇,暮色中的田园风光十分迷人,使他不能忘怀。1916年6月26日,他写信给萧子升,对田园风光大加赞美:“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
1918年8月,为筹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北京名胜古迹多,有着南方没有的风貌。毛泽东后来回忆道:“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了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曰:“模山范水,诗人常事。”中华大地,胜景如林,古往今来的知名诗人很多都写过赞美山水的名篇佳句。毛泽东的文章、谈话、书信之中,难得见到欣赏自然美的文字,但其在数量不算多的毛泽东诗词中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两首《沁园春》中,他把对锦绣河山的深深热爱汇聚笔端。《沁园春·长沙》刻画生机勃勃的南方秋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雪》赞颂气势恢宏的北方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毛泽东,诗笔下的旧中国山河黯淡无光,凄惨悲切。“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于是,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1921年初,他把新民学会宗旨由“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调整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这一宏图大志的诗意表达。
《论语·雍也》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我自欲为江海客”“踏遍青山人未老”,毛泽东既乐水又乐山,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怀。他有多首咏水之作,比如《浪淘沙·北戴河》《七绝·观潮》《水调歌头·游泳》;他有多首作品以山为题,如《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七律·登庐山》。他的诗中有水有山,而包含山水意象的诗句更是数量众多。
毛泽东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道道水,一座座山,见证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苦难辉煌与波澜壮阔,也记录着毛泽东不懈探索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白色恐怖笼罩或面临严峻挑战之时,自然景物显得沉郁苍凉,比如,大革命失败之际的武汉“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被敌军层层包围的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人民战争节节胜利、捷报频传之时,世间万物也似乎立场鲜明、同仇敌忾,比如,黄洋界保卫战时,“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武装割据的星火不断燎原之时,“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第一次反“围剿”活捉了张辉瓒,“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第二次反“围剿”又获全胜,“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面对“路隘林深苔滑”“赣江风雪迷漫处”“大渡桥横铁索寒”“山高路远坑深”的险恶环境,革命军民“雪里行军情更迫”“万水千山只等闲”“大军纵横驰奔”,可谓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待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之时,“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新中国成立,“一唱雄鸡天下白”,毛泽东诗词也告别炮火硝烟,转而讴歌“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建设事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中国人民励精图治,重整河山,山川大地也变得风和日丽,清新可人,“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他“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内心无限感慨。而今的井冈山,“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毛泽东由衷赞叹:“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毛泽东诗思泉涌,文采飞扬。他惊羡于“洞庭湘水涨连天”的磅礴,感叹于“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凶险,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震撼于“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静穆与凝重。他笔下的昆仑山“横空出世”“飞起玉龙三百万”,六盘山“天高云淡”“红旗漫卷西风”,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他偶尔有“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的闲情逸致,也有“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的壮怀雅趣。但毛泽东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才是诗人。他没有一味寄情山水,而总是超乎山水之外,借山水来呈现他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维。到了“鬓雪飞来成废料”的暮年,他深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把红色江山永固的希望寄托于年轻一代,殷殷期望“彩云长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