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工业现代化的影像史诗 ——当下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趋向观察
近日,改编自阿耐小说《艰难的制造》的电视剧《淬火年代》于央视一套收官。剧中柳钧的故事虽已落幕,但属于中国制造的故事却在一代代人手中续写。如何用影像的方式讲好中国式工业现代化的故事?该剧的热播带来些许启示。近年来,呼应“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时代精神,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出现勃兴局面。2018年至2025年间,涌现了诸如《大江大河》《奔腾年代》《美好的日子》《麓山之歌》等数十部作品,涵盖石油、化工、钢铁、航天、核电、重卡、高铁、工程机械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它们以厚重的历史理性与充沛的艺术感性,书写了一部多元交响的中国式工业现代化影像史诗。
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多维再现
近年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者往往通过历史回望的宏观视角,将个人发展纳入时代洪流予以观照,继而通过个人命运的变迁凸显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这使得较长的时间跨度、较高的历史容量以及相应的史诗品格,成为近年工业题材电视剧的突出特征。
以讲述中国机车制造故事的三部作品为例:《铁马豪情的日子》表现了长辛店铁路工人从1917年受苦受难到1958年满怀豪情完成机车制造的40年历史,而2017年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上一对母子的对话则将这一历史延长到了一百年;《美好的日子》从战斗英雄齐向前转型为机车工人讲起,从1950年代一直讲到2020年代的复兴号高铁;而《奔腾年代》则借助1960年留学归国的技术员常汉卿与女火车司机金灿烂的故事,串连起中国机车20余年的发展历史。此外,讲述三代人航天梦想的《逐梦蓝天》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讲到2019年,聚焦“大三线”故事的《火红年华》的叙事时段从1960年代中期一直讲到改革开放;而《大江大河》《沸腾人生》《淬火丹心》则从改革开放初期讲到当下。这些承载历史回望使命的年代剧作,与表现当下“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麓山之歌》《最好的时代》《奋进的旋律》《淬火年代》等工业题材剧一起,不仅串连起中国工业现代化的百年历程,更覆盖了从基础工业到高端制造的广阔领域,从纵横两个维度承担起以影像方式为中国式工业现代化写史的艺术使命。
与早期工业剧多围绕企业家或普通工人展开叙事、淡化技术环节不同,这些作品更倾向以技术工人或工程师为叙事核心,并围绕技术难题的破解展开戏剧冲突,呈现出清晰的行业特征。《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麓山之歌》中的卫丞、《火红年华》中的夏方舟与秦晓丹、《沸腾人生》中的沈夏、《奔腾年代》中的常汉卿、《淬火丹心》中的耿云辉、《奋进的旋律》中的林杰、《淬火年代》中的柳钧均为技术专业人才,同时也是影片叙事的中心。他们身上所凝聚的家国情怀、自主创新的科学理性与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构成了工业题材电视剧的价值内涵,也为观众展示了工业之美、科技之美和劳动之美。
赋予工业劳动以诗意和浪漫
宏大叙事与史诗品格赋予工业题材电视剧厚重的思想内涵与沉稳的现实主义风范,同时也使其承载着鲜明的价值导向,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概念化、说教化的窠臼。行业技术特征虽然使其别具工业之美与技术之美,但也与电视剧艺术的生活化与情感化之间产生天然矛盾。令人欣慰的是,近年工业题材电视剧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叙事与视听语言方面呈现出对电视剧艺术规律的充分尊重,最终以丰沛的感性魅力解决了上述问题。
首先,大多数工业题材电视剧采用以成长型主人公为核心的群像叙事手法,构建起更具真实质感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水书记、刘总工,《麓山之歌》中的卫丞、董孟实、方锐舟,《沸腾人生》中的艾长安、徐驰,《淬火年代》中的柳钧、钱宏明、柳石堂……最初均属于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正面人物形象,但同时都有人性的弱点。他们或在克服自己人性弱点的过程中成长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脊梁式人物,或者蜕化为挑战规则的利己主义者。作品将主人公的成长置于自然环境艰险、技术失误、爱情遇挫、同行竞争、政策变革等多维环境中,使主人公通过顽强拼搏与刻苦钻研获得成长的历程不仅更具普遍意义,同时,也让支撑其成长的理想与信仰力量更能获得观众共情。
其次,在情节叙事方面,这些作品在将工业故事转化为戏剧情节、以科研技术攻关作为叙事核心、承载深广的社会生活内涵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其一,创作者善于将工业故事置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展开,使工业故事不只是单纯的“工厂故事”,而具有了“工业发展史”的意义。《火红年华》以“三线建设”为主线,同时穿插了武本奇的创业副线,暗示了民营经济崛起对国营企业的影响。与此类似的,还有《大江大河》中宋运辉(国营企业)、雷东宝(乡镇集体企业)、杨巡(个体经济)三条线索并置以及《大博弈》《淬火年代》《麓山之歌》《沸腾人生》等剧对于技-工-贸路线和贸-工-技路线的不同抉择。这一叙事智慧有力地揭示了工业发展并非封闭的系统,而是与国际环境、国家政策、市场规律、民生需求互动的开放体系的客观事实。其二,创作者普遍采用了家国同构的叙事策略,除去将个人生活线与事业发展线紧密交织外,还将主人公的个人发展与国家在某一工业领域的攻坚克难深度关联。如此一来,主人公的事业轨迹也就与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个人记忆成为国家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最后,当下工业题材电视剧作品普遍注重对工业景观的视听呈现,具有将劳动场景审美化、诗意化的自觉意识。气势恢宏的现代化厂房与精密仪器的冷光,铁水奔流、焊花飞溅、高铁奔驰、飞机翱翔、重型装备的壮阔风姿,传达出现代工业令人震撼的视觉美。在此基础上,作品充分注意对劳动场景的仪式化呈现。作品中反映劳动场景的长镜头与慢镜头,赋予工业劳动以诗意和浪漫。这种视听呈现方式不仅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观众能够充分领略工业剧独有的力量之美。
创作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借助厚重的历史理性与充沛的艺术感性,当下工业题材电视剧已经成功建构起一种以工业现代化与劳动精神为思想内核、以工业人物成长为表现对象与叙事主线、以重工业生产景观为视觉意象的“重工业美学”。这种“重工业美学”在内容上体现为工业之美、技术之美、劳动之美、奋斗之美,在风格形态上体现为崇高之美、恢宏壮阔之美,其不仅丰富了中国影视剧创作的表现形式、为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彰显了昂扬奋进的中国精神,并对工业劳动的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
在成功建构起“重工业美学”的同时,当下工业题材电视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题材领域局限于传统重工业领域,对于轻工业、生物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缺乏观照;人物形象侧重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缺乏对广大普通工人、新业态劳动者形象的精心刻画;在主题与人性开掘上理想主义成分过重、冷峻分析不足。未来工业题材电视剧应在针对性克服既有不足的基础上,积极吸收文学、戏剧、电影等“长叙事”艺术的优长,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比如,收视表现较好的《大江大河》系列、《大博弈》《淬火年代》《麓山之歌》均改编自文学作品,文学底本为电视剧提供了繁复的生活容量、深刻的主题思想、立体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叙事策略;而在视听语言运用上,这些电视剧的构图、景别、镜头调度等也具有鲜明的电影感,这些都不失为工业题材电视剧构建差异化特色、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路径。
总之,工业题材电视剧不仅是反映中国式工业现代化历程的审美镜像,同时也是文艺工作者建构、诠释、传播家国情怀、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文化实践。这些作品彰显的“信仰之美”与“崇高之美”,也必将凝聚起“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工会与劳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为其主持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职工文化与劳动传播研究”(项目号24JSTD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