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个体记忆里的宏大历史 ——观影片《天宝》
来源:文艺报 | 张 东  2025年08月06日08:19

电影《天宝》根据藏族红军战士天宝的人生经历创作。影片兼具人物传记、战争历史、民族题材等多重属性,是一部饱含红色基因的革命历史影片,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该片的艺术特点首先表现在题材内容的拓展和深入挖掘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漫长岁月里,有无数英烈前辈、英雄豪杰为之奋斗,付出了生命。他们中的很多人名留青史,被记录在共和国的历史档案中。长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多聚焦于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虽然佳作频出,但随着时间推移,部分作品因内容雷同、风格接近而缺乏新意,难以引起观众共鸣。如何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实现突破,找到与当代观众的连接点,是这类影片亟待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把目光投向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曾留下特别伟大的英雄事迹。但正是这些如历史长河中水滴沙粒般的普通人,用平凡铸就了伟大。这种创作视角的转变,既丰富了革命历史叙事,也为此类题材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天宝就是革命队伍里千千万万个战士中的普通一员。影片以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记述了他投身革命,在革命队伍中成长的经历。相对于以往常见的重大历史和英雄颂歌,天宝的故事显得有些平凡。但是影片通过他的个人记忆,又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紧密相连。像三过草地、激战百丈关、卓克基会议和《告康藏西番民众书》、延安抗大的民族班等。这些事件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和影响,直到今天才被人们充分认识。天宝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红军战士,他不可能了解中央上层的决策过程。他记下的只是三过草地的经历。为什么马上要走出草地了,却要原路返回?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地踏入草地?这种以小见大,从个体记忆出发来展现宏大历史的叙事方式,是当下革命历史题材的一个新视角。

其次是抓住人物的独特性,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什么时候,人物都是电影的灵魂,从一部宏大的历史长卷中凸显出个人魅力,让人物去征服观众是创作的关键。天宝既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又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他的人生之路充满传奇,从一个寺庙的小扎巴到红军战士,再到共产党的干部。这条路是属于天宝个人的,也是与别的红军战士不同的。唯有抓住这独特的一个,才能让人活起来,赋予影片艺术感染力。

作为藏族人,天宝和他的前辈一样,毕生心愿就是去布达拉宫朝拜。然而,他的虔诚并没有换来期待中的神灵庇佑。相反,他的小弟弟被卖掉,母亲哭瞎了双眼。如果不是遇到红军,天宝自己也可能会殒命在朝圣路上,红军救了他的命,他慢慢地了解红军,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在革命队伍里,他得到战友的关爱,领导的呵护。其中,张连长是兄长,又是他的引路人,从天宝参军直到他的成长,张连长都在默默地支持、帮助他,在战场上为救天宝负伤。

与此同时,影片也表现了红军宁肯自己饿肚子,也不动藏族群众的粮食的情景。这些都是天宝亲眼所见的。所以他坚信“红军把穷人和藏族人当兄弟”,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该片的第三个特点是用丰富生动的情节、细节讲述故事。该片虽然是严肃主题却充满情趣,在平实的叙事中,挖掘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天宝与毛主席的三次见面。第一次是天宝给红军带路,途中给“首长”送糌粑,那时他并不认识毛主席,只是单纯地给红军首长送吃的。第二次是在延安,天宝(当时还叫桑吉悦希)担任民族班的班长,毛主席给他起了汉文名字,从“物华天宝”中取两字,桑吉从此成了天宝。第三次是在北京,西藏和平解放了,毛主席派天宝回西藏工作,对他寄予厚望。天宝也理解了毛主席当年在延安说的“解放了西藏怎么办”的意思,为祖国的民族事业奋斗一生。影片通过毛主席与天宝的关系表现了领袖与普通战士的关系。

《天宝》在影像美学和音乐创作上同样独具匠心,主创团队对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呈现恰到好处,使整部影片兼具艺术深度与观赏价值。

(作者系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主任、军事影视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