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2025年第3期 | 叶燕兰:羞愧之诗
作者的话
你是否留意过商场里一个病弱女孩对闪亮之物的渴望?是否感受过年老母亲在辛劳间隙的片刻走神?是否曾因陌生人在雨夜里悄然站定的身影而放慢脚步……这组诗想要呈现的正是“普通人看见普通人”的瞬间,心里突然一软的幽微感觉。
打开这组诗的情感钥匙在于“羞愧”。这份无处不在的“羞愧”,并非源于道德上的负疚,而是面对生命的脆弱、爱之深沉与表达的无力的诚实体认。
面对患病孩子的纯真渴望(《同龄人》)、亲人无言的付出与衰老(《赞美诗》)、中年将至内心隐秘情感的涌动(《最好的女孩》《假装写下一封信》《指纹是每个人独有的》),以及日常神性与时间流逝带来的静默震撼(《默祷者》《看落日》),与其说是诗人试图通过文字把握那些深沉、朴素、难以言喻的生命经验,不如说是生命巨大而沉默的真相本身,让诗人一次次摸着“羞愧”的温热心跳在语言的小路上窘迫跋涉。
每一次靠近,都更深地体会到艰难。这种艰难,正是“羞愧”的核心。
同龄人
商场二楼透明护栏前,她趴着
眼睫毛几乎就要触到玻璃镜面
盯着一楼节日的舞台上
唱唱跳跳表演节目的同龄人
她这样眼巴巴看了多久,我就
心绪起伏地,用目光
在身后轻轻环抱了她多久
从后脑勺,那一小片懵懂的闪烁
到侧脸轮廓,柔嫩的呼吸,盼望之纯真
你还记得你的六岁吗
用过怎样屏息跳跃的语言,表达对心爱之物
的渴慕
和爱而不能的失落
这个出生没多久就患罕见病,从未
体验过幼儿园生活的小女孩
恋恋不舍地,边走边回头——
她们一闪一闪的,妈妈……
有一天,我也能站到星星边上去跳舞吗
最好的女孩
哦。世上真有这样的女孩吗
你投入一颗石子
她清澈见底,如同还没遭遇
任何形式的爱情
你投入一整颗心,她像湖水那样沉静
地荡漾……并且从一开始就做好了
撕裂和不退让的准备
假装写下一封信
夏日阳光太好了。但愿这专一的
坦荡、微尘孤怯的香气
没有打扰到你
我仍旧无处可去,只能通过
不去想你
虚构一片暂时的树荫
你别为那窗前偶然的阴影
感到出神
当你抱歉,南方的青杧果
就有一颗会提前滚落
你的眼眶
——你不要弯腰去捡
作为突然心碎的一个,她
还没完全熟透
还不能承受,你单纯如烈日的
凝视
赞美诗
她不相信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做一件事必要依循有限经验
和内心的单一秩序
弯弯绕绕
节假日回到公路已通达的乡下
上山采摘野油茶籽,仍喜欢
抄充满荆棘和泥土的小道
她有她近乎执拗的朴素
买菜时更信任长虫眼的瓜果青菜
饭要趁热吃,小孩的衣物要一件件
双手搓洗
心里堵了,在密闭的房间待半天
出来就通了
有一天提前回到家中,看见她
在两个孙子午睡后
一个人倚靠在沙发上,抠着几个指头
无聊的指甲
午后漫长的光照穿过阳台直射进来
仿佛在暴晒另一件被岁月反复漂洗
折旧的衣物
那空气中因飘荡,几乎就要碰撞在一起而
发出声响的两件晾挂的
褪色薄衣裳
让我快速低下了头
一首对衰老、委屈、劳作、平静
爱和默默无闻的赞美诗
因不能脱口而出
而倍感羞愧。比第一次憋红了脸
从喉咙里对她喊出一声“妈”
还要羞愧……
指纹是每个人独有的
想想普通生活,那些极少数紧张或激动的瞬间
捏在手掌心的汗渍……
一种个人史的、不为人知的印痕
已在内部悄悄溶解,又无声生成
想想遥不可及的你,突然很想在白纸上
用红色印泥读取出我还清晰饱满的拇指肤纹
然后将它抚摩、封存,寄赠给你
它的存在独一无二,这是生命
刻录在我身上的,终身不移的礼物
我只想纯粹地将它呈现在你面前
看落日
又回到乡下。为卧床的奶奶
轻轻带上门闩后
转身遇见落日
沉静的落日,完整的落日
我就那么原地站住,感到眼眶微微发热
多少年过去了?曾经也在这瘦长的田埂上
一个懵懂的孩子从高高垒起的稻草垛钻出
迎面撞上了那团令她身心霎时陷入震荡的殷红
正如此刻,她身边的小女孩
睁圆了眼睛,叫嚷着,
像第一次见识到新世界小小奇迹的羔羊
默祷者
她为何在那里?一个默祷的暗影
在小区某楼栋昏昏的路灯光下,双手合十站着。
已是夜里近十二点,偶有犬吠、咳嗽
婴孩啼哭,或零星般的晚归者穿透雨雾。
当天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
一个看起来正年轻的闽南女人
内心有什么虔敬的祈愿,如此迫切?
面前的烧金纸桶,火舌不住地往外
蹿燃,雨点越落越密集。
她一直微低着头,闭着双唇,
随意扎住的马尾一动不动地垂于颈后
而我从远远看见,到放慢脚步靠近
到与她擦身而过,影子和影子有一瞬颤动地交叠
到写下这首试图把一个从另一个中艰难剥离出来的诗
是否像完成了黑暗中出神的祝告?
【作者简介:叶燕兰,女,1987年出生于福建德化。参加诗刊社第三十七届“青春诗会”,获《诗刊》2021年度陈子昂诗歌奖“年度青年诗人奖”,著有诗集《爱与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