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爱毛长篇小说《精神病院手记》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8月5日上午,傅爱毛长篇小说《精神病院手记》作品研讨会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文学界、评论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这部直击生命本质的作品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郑雄主持。
据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许华伟介绍,该书作为出版社重点项目,从内容到装帧均倾注心血:封面以精神病院蓝白条病号服为元素,内文采用双色印刷,章节设计仿病历诊断证明,“用最用心的设计呼应作品的深刻内核”。此前,该书在第 33 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围绕小说对时代精神困境的呈现,评论家、省政府参事王守国指出,21世纪人类最大的威胁是精神问题,“傅爱毛以10年深入的书写,让这一全球性问题在文学领域得到充分表达”。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在书面发言中称,该作品是“当代中国第一部时代生活的‘病相报告’”,通过生理学、病理学、哲学视角剖析了物质丰裕后凸显的精神异化现象。作家张宇盛赞该书“是河南文坛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他认为,书中几十个精神病人的故事串联起一幅当代社会画卷,“每一个人物都独特鲜活”,同时为作品再版时的完善修订提供建议。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编辑耿相新认为,小说以“双螺旋结构”勾连现实与精神世界,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实现时空穿梭与知识储备的自由调动,“是对话体小说的精妙实践”。作家墨白则指出,主角“灵魂侦探”与“女博士”的设定构成“一枚镍币的两面”,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不可替代的精神病患者形象。评论家、《莽原》原主编李静宜提到,作品通过“我与博士”的对话多层面追问生存意义等终极问题,最终指向“精神向度的修为”,是思想与艺术的双重硕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李娟指出,该作品关联现代化与个体精神困顿,叙事具有“高维意识”,结构紧凑,作者兼具观察者、体验者与共情者身份,给出“向阳而生”的光明。
研讨会上,“悲悯情怀”与“社会关怀”成为高频词。作家孟宪明强调,这部作品充满“善意与佛性”,提醒人们“对自己宽容,也对他人宽容”。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冯杰称作品填补了中原文坛相关题材空白,故事荒唐却深刻。河南省文学院院长张晓雪表示,傅爱毛10年前便以底层视角与社会批判引发关注,这部作品“以刺穿虚伪的刀,刺破现代社会的病症”,其批判性彰显责任与良知。
部分专家围绕该作品创作的独特方式展开探讨。心理学家葛操从专业角度肯定了作品的真实性:“精神病人的状态是现代人生活的具象化,傅爱毛的书写贴近现实,让我们看到‘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的生命状态。”他特别提到,作者以牺牲自身精神健康为代价的创作勇气,堪比心理学史上“假装病人进入精神病院”的经典实验。评论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刘海燕感慨,傅爱毛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写作,凭借生命体验突破了文学的同质化,让读者在震撼中反思自身。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南飞雁则称赞傅爱毛为“深入生活的典范”,《精神病院手记》代表河南长篇小说创作新高度,引发读者从同情到内省。天水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孔会侠认为作品体现“中原写作精神”,如“镜像”促人自省,是“为己之书”。
此外,《莽原》主编李清源称该小说具经典潜质,建议尝试非虚构形式,深化社会批判以增思想广度。评论家任瑜称赞这部作品风格如“砍刀”深刻且悲悯,充满“致命的温柔”。作家孙瑜结合别国对特殊群体的包容案例,肯定作品揭示边缘群体生存空间,建议增加自我剖析,平衡非虚构与小说技法。作家赵瑜在书面发言中认为作品兼具虚构与非虚构特质,素材扎实,建议加入视频解说词、网友讨论等文本形式以突破传统,呈现多元面貌。
作为本书的策划编辑,杨莉称自己十分荣幸参与作品的编辑修订,她指出傅爱毛以自身节奏与世界对话,使作品充满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辨深度。本书责任编辑王宁认为作者在叙述中嵌入的哲学思考,让人“在疯狂中辨析日常麻醉的意识”,其“以生命介入创作的方式”是当代写作稀缺的品质。
作为本书的作者,傅爱毛在答谢时坦言,这部小说的创作初衷并非“为了文学”,而是源于对死亡与生命本质的追问。“我背离文学时,反而抵达了文学。”她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人看到精神困境中的“光”,为那些“跌进峡谷”的人提供一条攀爬的路径。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一部作品的深度剖析,更引发了对时代精神健康、社会宽容度的集体思考。正如郑雄在总结中所说:“《精神病院手记》是解剖时代病象的手术刀,也是渡人渡己的启示录。凝视深渊,正是为了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