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作品选
编者按
一种写作,由百行百业的从业者执笔。他们正为新大众文艺写下引人瞩目的注脚。
他们是与你每日擦肩而过的工人、农民、保安、服务员、快递员,也是热情满怀的写作者。他们并非科班出身、未经专业训练,他们的文字里散发着汗水与钢铁、泥土与阳光的味道,也充盈着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对文艺最纯粹的热爱。
这样的写作正蔚然成风。新时代孕育的新作家们,用文字从平凡的生活中打捞意义,记录新的生活、新的你我。他们的作品让我们清晰感到,连接生活与文学的脐带里,涌动着无尽的创造力和远大的未来。
近日,一批来自东莞各行各业的作家刚刚结束在鲁迅文学院的研修。在此选登他们的作品,与读者共同聆听来自大众生活和生命深处的心声。
——编 者
从东莞到北京
杨华之
动车飞驰,一路驶向北京。那里曾是我跑了7年快递的地方。在北京房山区跑快递的日子,我曾多次在休息日来到城区,路过鲁迅文学院门前的林荫道时,总会放慢脚步,望着那几个大字发上一会儿呆。仅仅是发一会儿呆而已。作为一个快递员,我还没有条件走进这神圣的地方学习。而这次,我将和多位东莞素人写作者一起,在鲁迅文学院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学习深造。
我从一个快递员成为一个所谓的作家,离不开在北京和东莞这些年默默阅读与写作的跋涉,更离不开鼓励和帮助过我的人。在北京时,我所在的快递公司位于房山区良乡镇,而我所服务的区域在20公里外的燕山石化。每天早上拉着满满的一车快递出发,华灯初上时又拉着满满一车收到的快递回到公司。虽然生活忙碌,我却从未停止阅读,摩托车上总会带着《人民文学》《北京文学》或《诗刊》。中午是我短暂阅读的时间,公园的凉亭是我的首选之地,严寒酷暑时则会到某些公司的大厅蹭暖气或空调。我一直感恩当年双益宾馆的前台服务员,她对我由最初的冷漠到后来的热情,缘于她知道了我是个爱读书的快递员,大厅的沙发总是供我自由歇息阅读。
遇到一个个充满善意的人,无疑是我的幸运。在每个难得的休息日里,我会去网吧写作,《房山报》《燕山油化报》成了我发表文章的阵地。记得最初给《燕山油化报》的晁璇编辑送快递时,我曾鼓起勇气问她:“能给你投稿吗?”她笑着点点头。后来再次给她送快递时,她竟然向我约稿了,并建议我怎样写。这难得的动力,让我的快递生活有了别样的味道。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北京作家董华有一天中午给我打来电话。他曾是《房山报》的编辑。他告诉我,他给我的一篇散文写了评论,并发表在该报上。这时我正去往周口店送快递,急忙把摩托车停在路边,认真听他的电话。他说通过文字,可以看出我是个诚实善良的人,并鼓励我好好写,还邀请我随时上他的办公室坐坐。我在路边愣神了10多分钟。这些陌生的人伸出的手,对一个初学写作的快递员来说,尤觉温暖。
还有一次,给一名年轻人杜雪冬送快递,他拿出一本剪贴的文集,是我发表在报刊上的几十篇文章,他说希望我让这个剪贴本变得更厚重一些。那时除了真心地点头,我说不出更多的话语。可惜离开北京之后,我上交了公司的手机,那些熟悉的手机号码被我抄在纸片上,后来不知怎么弄丢了,不然现在一定会联系上他们,并亲手送上我出版的文集以示谢意。
踏入鲁院的第一个夜晚,我难以入睡。下得楼来,漫步在池塘边,我想到了李志强经理。这个让我不要叫他经理而叫他李哥的人,多次在星期天骗我说要寄快递,去他家后总有一桌丰盛的饭菜等待我——其实他的快递是可以在工作日寄的。他多次对我说:“有什么困难给哥说啊,我救穷不行,救急没问题。”多暖心的话语,真诚得让人想哭。他得知我在网吧写作后,竟然问都没问我,就给我买了一台电脑。后来在东莞,这台电脑陪伴了我多年的写作。
想到曾经的人,怎能不说到李方洪呢?这位燕山石化附近向阳路派出所的所长,因为我经常去派出所送快递,得以与他结识。在向阳路的小餐馆吃午餐时也经常碰面,他说在《燕山油化报》上经常看到我写的文章,并多次告诫我,骑摩托车一定要戴头盔。每次在午餐时遇见,他总是执意为我买单。然而这样一个好人,却为了救助群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在遥远的南方夜不能寐,连夜写了一篇《忆李方洪》,聊寄哀思。
从北京到东莞,又从东莞到北京,13年后的重返,我既是来学习,也是来汇报。我想告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你们,在东莞我依然做着最朴素的工作,但阅读与写作一直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并让这种爱好结出了自认为丰硕的果实。在工厂做打包工的日子,曾累得一度中断写作,半年之后因为举着100多斤的纱包上车,不小心扭伤了手腕,便做了保安。这份工作稍显轻松,我的生活与创作又走上正轨,不断迎来好消息……这些人与事,构成了我的生活状态,刺激了我文字的生成。
也正因为这些人与事,我才能漫步在鲁迅文学院的花园。才能在此刻,静静站在鲁迅先生的雕像前,看月光如水,像先生的注视,听微风穿过树林,像先生的告诫。
(作者为自由职业者)
我在石材厂写诗
田文宪
站在琳琅满目的石材展厅里,每一块石头都是我的一面镜子。我发现自己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甚至还有些丑陋。
带我们学习的张经理,手里拿着一部带天线的新手机。他用天线指着石材大板,向我们介绍石材的名称、产地、特征、价格等。公司有200多个石材品种,要求我们一天认识20个。他告诉我们,天然石材没有好坏的区别,关键看你怎么使用。他的意思我明白,便宜的石材也可以卖个好价钱。
那是1998年9月,我从江西的一家化工厂下岗,来到深圳人才市场,应聘进了东莞的一家石材厂。同一批进入销售部的6个人,自诩进入了石材界的黄埔军校,互称同学。
我们跟在张经理后面,仰望着他和他的手机。他说,我们做的是大生意。话音刚落,他的手机响了,他翻盖一看是客户来电,立即一阵小跑奔向前台,抓起座机拨了回去——当时电话费很贵。总之他丢下了我们,让我们又一次迷失在石材森林里。
当我第一眼看见天然大理石时,我就爱上了它。几乎每一片石材都是一幅天然的图画,气象万千,变幻无穷。即使是同一块原石,开出来的一块块大板,也有神秘的变化。这也增加了天然石材的认识难度。走近看,抛光的大板表面,如肌肤一样温润,质感沁人心脾。我在工作日记中悄悄写下了几句诗:“每一件大理石都是一道风景线/我只能借一首诗,靠近她,向她致敬/我珍惜人间浪漫的样本”。
一个月培训结束,4名同学分别派送外地,赵生去郑州,张生去青岛,谢生去兰州,谢小姐去深圳。李生留在总部,卖边角料。卖石头从此成了他们的工作。而我凭着文字功底,留在营销办做了文员。
后来我们才知道,派往兰州的谢生,并没有去兰州。他拿着借支的2000元差旅费,又回到了深圳宝安北路的人才市场,从此黄鹤一去杳无音信了。我们视他为叛徒。
那时公司规模不大,订单一多就忙不过来。老业务员忙着接大单,200万以下的订单,就丢给新业务员跟进。但驻外业务员艰难得多。张经理整天忙得团团转,他最怕客户催工期了。那时写字楼通信信号差,客户打他的手机,他拿着手机到处寻信号,像一个工兵在地面扫雷。如果遇到催工期的,他便一个劲地“喂喂喂”,明明我们在旁边也能听清楚,他仍一个劲地叫唤,“信号不好,信号不好”。转身他就跑到工厂去求厂长,把他的订单往前排。我把张经理的怪诞不经,写成了小品文,登在《南方都市报》上。
做文员也不是一个好差事。营销办只有一台电脑,一名女文员占着。那时我刚来东莞不久,之前上班的化工厂还在用铅字打字机,没怎么用过电脑。我起草的文件,要女文员打印。可是她的电脑台上,常常堆着一摞报价合同等文件要处理,忙得七荤八素,脾气也大得很。有一天,我把一份文件放在她面前,她头也不抬,说没空,手一抹,文件就掉在地上。我的眼泪差点流下来。我决心自学电脑,向一个老乡求助。他是财务经理,当时公司电脑管理很严,特别是财务电脑,外人不可靠近。但老乡还是同意下班后教我。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会了五笔打字和文件处理,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50个字。人也像石头一样,不磨不成器。
过了3个月,驻外业务员回来述职。深圳和郑州的同学获得了几个工程信息,青岛那边却颗粒未收。石头并不是那么好卖,与当地消费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在宿舍楼下的小餐馆聚餐,喝了点酒,颇有点垂头丧气、英雄末路的感觉:没赚到钱,反而欠了公司钱。
顶着压力,他们又坐着绿皮火车出发了。
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伙伴大都离开了这家石材厂,只有赵同学还在,做到了高层。谢小姐离开时,我送给她一首诗,作为友谊的证词:“如果有一天,时光让我们遇见/你要记得,我们曾是一群/朝夕相处蓬头垢面的石头”。
我对石材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的,天然石材没有好坏的区别,正如人没有贵贱之分。那些绚烂的石材拼花,是由各种不同的石材镶嵌出来的。
(作者为某石材公司职员)
一抔行走的土
周 一
女儿从楼下垃圾桶旁捡回几盆枯萎的兰花。花盆已烂,细长的枝条上耷拉着几片皱巴巴的花瓣,像破了的气球,只有几片厚大的叶子还泛着些许绿色。
我拿起女儿的玩具锹,正想松动花盆里的土,母亲的身影浮现在眼前。她弯着腰穿梭在那几块菜地里,手中铁锄的锄尖上闪着耀眼的阳光。翻土,起沟,下种,浇水,施肥……母亲不紧不慢地重复着这些早被祖辈们重复了很多代的工序。耳濡目染中,我学会了如何把一粒小小的种子栽种成一棵大白菜,一颗萝卜,或是一株芫荽。
花盆里的土不够,我得再找些。这才发现,在这离家千里之外、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城市里,找到一抔可以种花的土并非易事。辗转几条街,才从一个建筑工地带了些回来。当我把那些土铺在花盆里,浇上水时,它们却像滚水泼雪般瞬间塌陷下去。用手一摸,满是沙子和碎石,这不是记忆中泥土的模样。母亲菜园里的土,是那么松软、温润。女儿说,网上找吧,啥都有。我试着搜索,居然有众多售卖营养土的商家。
我用买来的营养土,种活了那几盆兰花。它们盛开后,我才分辨出来,有石斛兰、蝴蝶兰、天使兰……兰花花期特别长,慢慢地绽放,慢慢地凋落,一点儿也不着急。香随风动,幽幽地从阳台溢满整个居室。
春节,我回到故乡,走进新落成的拆迁安置楼——那居住了几代人的老宅早已被成片的工业园代替。饭桌上,母亲不停往孩子们的碗里夹青菜,边夹边说,多吃点,这可是天台上种的。饭后,我跟着母亲来到楼顶,只见天台上被她改造出了一块块“菜地”:种着各种蔬菜的木制箱体,沿着围墙整齐地排列着。
我们临走前,母亲从楼顶菜箱里挖了一包土,拿起塑料袋裹了又裹,像包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放在车的后备箱里,说,不知道下次回来,这土还有没有了,带上它,这是根,别忘了。
那包土被我带回南方的家后,我如获珍宝,马上把它们放在了花盆里。故乡泥土的浅黄色,和其他盆里营养土的黑色有些格格不入。我每天浇水时,总会忍不住多看上一眼。
今年春节,又回老家过年。隔壁的邻居们也都回去了,人去楼空,找不到一个可以帮忙浇水的人。我只能逐盆浇了个透心,然后忐忑地离开。
待我节后返家,已是十来天后了。
一打开门,我便直奔阳台,目之所及,那些走前开着的花,一朵朵蔫在枝头,快成了干花。而那些叶子,也早已干枯。这些脆弱的生命在眼前凋零。我立在原地,半天没说出话来。
此时,旁边的女儿却惊呼起来:
“爸爸!爸爸!快看!还有一盆活着!”
我被女儿拉到了角落里那盆花前。果真,那盆碧玉兰,娇嫩的花蕊周围,一瓣瓣米黄色的花瓣,倔强地伸展着。
女儿激动地说:“那是奶奶家的土!”
(作者为某企业职工)
三角梅下
周 其
厂门口小摊区的云吞,被同事日日夸赞。听多了,我也动了心。平日不喜欢路边摊的我,今晨特意早起,循着香气寻去。
晨光熹微,停车场旁的小推车整洁明亮。推车上的油面、水面、凉皮、云吞排列齐整,摊主是位年轻漂亮的妇女,系着白围裙,笑意盈盈。她热情地招呼:“想吃点啥?”我点了一份云吞。
摊边的两张小桌旁,已有几位顾客静静等待。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云吞便上了桌。红油浮汤,辣香扑鼻,几粒油炸豌豆点缀其间。这个味道蓦然唤醒记忆——家乡的红油,母亲的手艺,瓷碗里热油浇下时的滋滋声响。
趁着离上班时间还有一会儿,我与老板娘闲聊了起来。
“你这小吃的味道,真是湘味十足,吃起来像家里的味道。”我由衷地夸赞。老板娘笑着点头,眼角弯出了细纹。“老乡是邵阳的啊?”她说是隆回的。“生意还不错吗?”我问。她笑了笑:“每天能赚个百来元吧。”这个数字在当下不算高,为何她愿做呢?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语气轻松地说,主要就是照顾孩子方便。她还告诉我,辣椒、姜蒜、菜籽油等食材是从隆回老家带来。每日凌晨,她踩着三轮车去大巴车停靠点取货,清晨出摊,午后接孩子,晚间辅导功课。
“孩子嘛,还是得多陪陪,钱可以慢慢赚。”
听着她的话,我心中不禁泛起敬意。一个女人,一边经营小摊维持生计,一边照顾家庭,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她那双灵巧的手不仅包出一只只玲珑剔透的云吞,更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一声突如其来的吆喝,打破了这份宁静。“老板娘,来份云吞!”只见一位彪形大汉风风火火地坐下,把手里的袋子往脚边一放,自己倒茶猛喝。他汗津津的背心、筋肉鼓鼓的胳膊,还有裤脚沾着不少黄泥和锈斑的旧牛仔裤,一看就是个辛苦的打工者。
他好似没有觉察到旁人的目光,老板娘刚端上云吞来,他便狼吞虎咽吃起来,几口便吃完,末了举碗“咕咚咕咚”地把汤也喝了,好似几天没吃饭一样,嘴巴一抹,神清气爽。冲我一笑,他毫无戒心地掏出钱来,那是什么钱呀,一把小额的纸币,皱巴巴的,现在难得见人用这种钱付账。他嘴巴再一抹,问老板娘:“多少钱?”老板娘说:“一碗云吞8块钱。”这个大汉把乱糟糟的纸币一张张摊开来数,只凑出5块钱,不好意思地轻声对老板娘说,他在工地干活,最近工资发得有些晚,还差3块钱,下次给可以吗?她微笑着说:“大哥,3块钱是小意思,没关系的,不用给了。”大汉憨憨地冲我们一笑,扛起口袋便走了。老板娘轻声对我说,这种事常有,他们也不容易。她的话语朴实,却让我心头一热。在这个城市里,有人靠汗水养家,有人以善意度人。她的云吞摊,不仅是一份生计,更是一扇传递温情的窗口。
远处,停车场旁边那株三角梅开得正盛,一丛丛的花朵挤挤挨挨、争奇斗艳,映红了她的脸颊。在我们老家也有这样的花。说不定是从那里迁移来的。
就像我和她,从湖南到东莞,辗转多年。
锅里的云吞仍在翻滚,她双手翻飞如蝶,包馅、下锅、煮着、盛碗,像在跳一支生活的舞。
我望着她,忽然明白,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用心过好每一天。她用一双手、一口锅、一碗云吞,给这座城市贡献着烟火气。
(作者为某企业职工)
父母老了
章新宏
母亲突然一下老了,老得令人猝不及防。若不是她去年毫无征兆走丢一回,我们谁也不知道母亲其实早已认不得回家的路了,连儿女的名字也记不清。
父亲就更老了,大小便常常弄脏身上,气得他长吁短叹。这个曾上刀山下火海用肩膀扛起整个家的汉子,实在难以接受自己这样活着。
看着父母衰老,我常暗自流泪。愧疚、苦痛和恐惧像山一样压来,害怕天随时塌下。
1992年我怀揣梦想南下,转身时没想过父母已年过花甲,我的背影带走他们多少牵挂。直到后来我送女儿上大学,才体会到父母当年“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情。
离家这些年,父母从花甲变成耄耋。他们虽偶来南方小住,春节我也尽量早些回家,终究聚少离多。
清明假期,原计划给爷爷奶奶扫墓后好好陪伴父母,可临时接到任务不得不连夜折返。轻轻唤醒父亲道别,他无法理解现代人的工作,黑着脸说:“我死了你也不要回来。”不想这句话竟一语成谶。
母亲记忆更差了,刚说的话转身就忘,见我背包离家,她只会像祥林嫂般念叨:“你怎么又要走了呢?你去哪呀?”强忍住眼泪,我给她一个紧紧的拥抱,实在不敢相信这是当年大家族里的话事人。弟弟仰头偷偷把泪倒了回去,驾车送我去机场的路上轻声安慰:“家里有我。”
“五一”假期同样忐忑。听说有任务,我待命到4月最后一天仍无指令,这才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车票售罄,想方设法才补到站票。哪怕站着也要回家!高铁上读到一篇文章,作家写失忆母亲的故事:自己离开前24小时,就得为母亲启动心理辅导。作家说:“妈,我明天要走啦。”她立刻慌张地问:“要走了?怎么要走了呢?”这对话与我告别母亲时一模一样。向来坚强的我再也无法抵挡洪水般的情感,冲进洗手间,躲在里边,泪流满面。
那晚父亲听说我要回家,饭都多吃了一些,母亲也欢喜地等候着我。第二天见到我,她却惊奇地问:“咦?你怎么来了?你几时来的?你不上班的吗?”
久雨天晴,二姐夫帮父亲穿好纸尿裤,用小轮椅推着他,我牵着母亲,在湖边散步。父亲心情转好,我替他向路人讨要烟,一位好心人见是老人要,便又多给了一支。
为让父亲高兴得持久些,我想起他常念叨的老家——那个从省到县再到大队的一长串地名。午后,我们带父母去了郊区的太极观章村。父亲离开老家70余年。得知几个儿时玩伴都已作古,他静静坐在轮椅上,凝望着水塘,一动不动。
团聚的日子总是飞快。临行前父亲的情绪又低落下来。他很在乎我和弟弟的陪伴,所以弟弟无论多忙或有多重要的事,晚上必回家,哪怕父亲睡了也要到他床前看一眼。父亲老了,有时不近情理,弟弟受过不少委屈。
今年除夕的中午,父亲弄脏了身上,他站在床边自责不已。女儿惊慌呼叫,我赤脚冲上楼扶他去清洗。起初掩鼻的女儿和两个侄女,竟一齐动手把爷爷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到这一幕,我把门掩上,突然泪如泉涌。
那天,我在厨房忙了一整天,把团年饭做得特别的香。
清明节过后的5个月,父亲走了。弟弟说父亲一直在坚持等我,而我的脚步终究慢了一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如同无形的刻痕,烙印在做儿女的心上。它无声地提醒我们:生命的残酷在于它的不可逆,而亲情的伟大,恰恰在于明知这残酷,我们依然选择在有限的光阴里,笨拙地、用力地去爱,去陪伴,去承受那份终将到来的离别之痛。这份爱与痛的交织,是人类最深沉的情感纽带。
(作者为某体育管理服务机构干部)
扛煤气罐的人
唐春元
两坨铁
是忙碌的影子
穿梭在大街小巷
迂回在楼道 密林 瓦砾中
肩扛大山
脚步必须沉稳
每抵达一处隘口
帮助安装、调试、排除隐患
多一点谦让真诚
炊烟就腾起了诗意
夕阳西下
夜没有落下他们,城市的边角
生活的理由被一个个
煤气罐子,再次撞响
我在文字中修行
煤气与火焰永远是一种修辞
尘埃里的句子
我闻到一股花香的味道
(作者为某燃气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