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稻谷的诱惑
7月,稻田翠绿的季节,我来到长沙。
每次到长沙,有一个朋友是必定要见的,他是朱戊扬。我在电话里向他通报我来到了长沙,他说要请我吃饭。尽管路程有点远,他也要赶过来,他新出了本画册,要请我“指教”。
指教的话我不敢当,但他那份盛情,我却推托不了,便就近选择了一家我曾光顾过的咖啡厅。心想与戊扬见面,吃饭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谈艺术,谈家乡风情,咖啡厅环境气氛更合适。
戊扬是我的同县老乡,认识他,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记不清是在什么场合上认识的,但他留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他宽阔的前额,清澈的眸子,清高的眼神,温和的笑容,显得既智慧平和,又清傲儒雅,在热热闹闹的氛围里,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听人介绍说他是一个画家,我想,有如此气质的画家,他的画风也一定不俗。之后欣赏他的画,无论春花、秋荷,还是静物、飞鸟,果然透出一股飘逸清雅之气。虽然那些题材我早已司空见惯,但画中的气韵和意境却让我坚信,终有一天,戊扬会脱颖而出,成为画坛翘楚。
有一年我回家给母亲大人80寿辰祝寿,有艺术家朋友特意为我母亲写了字画了画。我回到老家找装裱字画的店铺,因担心小城装裱质量与水平,特地请戊扬帮忙推荐。戊扬二话不说,当即给一个裱画店老板打电话,叮嘱他一定要拿出最高水平完成这次装裱,还特意说明了我的作家身份。在戊扬看来,我无疑是家乡人的骄傲。裱画店老板热情地接待我,更是一个劲儿地夸赞戊扬是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值得深交的一个朋友。
那次返京时路过长沙,见到了戊扬。闲聊中,我又惊又喜。惊的是他居然有一个特别的收藏爱好,喜的是他找到了一个独特的绘画题材。
他收藏匾额,匾额中蕴藏的文化元素与历史故事让他几近痴迷。有一次,戊扬在昆明古玩市场淘得一块光绪的老木匾,其上刻“齿尊三老”四个楷书大字,结体方正,刚劲有力,落款是“特授鹤庆州儒学正堂郑、副堂吴为寿员赵吉明立,光绪丁未年应钟月下浣良旦”。“齿尊三老”主要指道德高尚的老人。“寿员”又称“寿官”,据考证自明朝开始延续至清朝,是官府为地方一些德高望重的乡绅颁发的一种荣誉职称。该匾是光绪丁未年十月下旬为云南鹤庆州儒学一位姓郑的正堂和一位姓吴的副堂联合为一位叫赵吉明的寿员立匾一事而题。这块匾额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何其丰富,戊扬对这块匾额珍爱备至,每有收藏同道来访,必津津乐道。
戊扬找到的绘画题材,竟然是人们最熟悉、最常见的水稻,而且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那时他刚出一本画册,收录的画作中,有两三幅稻谷题材的国画。画面中金灿灿的稻田,成堆簇聚了长束低垂的稻穗,几只蜻蜓精灵般飞舞于稻穗之上,几抹白雾轻纱似的弥漫田间,好一派丰收在即的田野图画。戊扬巧妙地运用明暗及其所形成的渐变关系,处理点、线、面,塑造形体,不但使谷物产生了向深处延伸的立体感,而且使之在空间上形成具有重量和厚度的体量感。千万条稻穗挂弯了枝头,颗颗金黄,粒粒饱满。稻穗下面,深深稻田深几许,使人不由得生出窥探的渴望。
我想,这哪是普通的稻,这分明是画家朱戊扬走向创新与突破的契机之道,经由这金色稻谷之道,他将独树一帜,风格自成。
时隔三年,戊扬的艺术创作是否有了进展和突破?戊扬谦虚地笑着,递给我他新出版的《朱戊扬国画》。我仔细翻看,不由得连连赞叹:“太美了,真是太美了!”我无法想象一个画家在三年时间里会有如此的飞跃,不只是创新,不只是突破,是飞跃!
在一幅又一幅以袁隆平水稻为题材的画作中,我读到了一幅幅蕴含饱满、和谐、富足、宁静之美的景色,看到了当代农村充满生机与繁荣的深厚而广阔的土地,感受到了农民经由种植袁隆平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而获得的丰收喜悦……朱戊扬的稻谷系列国画,工笔秀美清亮、高雅华贵,水墨写意婉转反复、满纸光华,既有工笔的精致仪态,又张扬出写意的酣畅淋漓,以水稻为核心、花鸟鱼虫为衬景的丰收场景,升华为田园牧歌式的立体生活。在此情景交融的画面中,技巧已退居其后,它传达出的是画家的个人梦想与农民幸福希望得以实现的美妙意象,戊扬以他的艺术潜质与才情造就出高阔旷达的人文境界。
我不是美术评论家,但欣赏戊扬的画,我的内心满是感动。那些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潜存着对于美好社会、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于是,我的疑问带着惊喜抛向戊扬:当初为什么选择画稻谷,而且是画袁隆平的水稻?
当然,这样的疑问很多人都有过,戊扬的回答早已经过了深思熟虑:其一,他出生于农村,在半饥半饱中长大,吃饱饭是儿时的梦想;其二,兰花之叶的形态、长势与水稻禾苗很相似,而自古以来,以兰赋诗作画者多不胜数,而画稻者却少之又少;其三,当今城市少年远离农村,只知盘中米,不知农夫之辛苦。而且,他对以杂交水稻闻名并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的袁隆平及其科学成果尤其感恩。但在我看来,戊扬这些质朴的话语背后,蕴含着他对水稻科学的敬畏与对人类生命的深切关爱。
稻谷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一个物种,但在它长达五六千年的种植历史中,从未有一个艺术家站到生命的高度倾情关注,而戊扬抑或在某一个瞬间捕捉到了它的本质,悟出了它养育人类生命的崇高价值。
对了,我想起来了,当初戊扬谈到过他第一幅水稻画诞生的过程。那时,他还是湖南《年轻人》杂志的副主编,在一次参观袁隆平水稻实验基地活动中与袁隆平相识。袁隆平杂交水稻对于人类的巨大贡献已无需赘述,但那低垂的、挂满了沉甸甸颗粒的金色稻穗,在淡淡清风中唤醒了戊扬少时饥饿的记忆,他听到了来自内心深处使命般的呼召之声:画水稻,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将眼前的稻田景致画出来,将金色稻田所赋予的神圣含义呈现给世人给世界。那时,戊扬或许并未意识到,但潜意识里他已经解读出了稻的内涵,袁隆平的稻谷,是实物,是粮食,更是科学的象征,生命的象征,而只有艺术,才能更生动地传达出它所蕴含的力量与精神,感染人类的心灵。
就这样在彻底的感动与使命的驱使下,戊扬开始了水稻题材的绘画创作。一幅、两幅、三幅……他越画越有意境,越画对水稻与生命的关联体验越深刻。出于对袁隆平的敬仰,他创作了《当代神农袁隆平》《苍生之福》《友谊无界》等有袁隆平形象的佳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将自己所有的水稻题材画一幅幅铺陈在袁隆平面前,并讲述自己对稻谷的热爱与创作水稻题材国画的理念。袁隆平在他的画前看了半天,感慨万千,认为画中有民生,欣然提笔在其中一幅画上题写了:“画中有谷”。
“画中有谷”,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让戊扬领悟到袁隆平沉甸如稻的思想与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这在后来,深深影响到戊扬的绘画创作,他不再拘泥于一片稻叶、一粒实谷,而是在坚实的工笔基础上大胆写意,将沉实框定的稻田景象注入了外延豪阔无边的精神气韵。在他的绘画创作中,渲染出稻谷与生命紧紧相连、科学与人类息息相融、天地和谐生命永续的鲜明主题。
一本画册,当然不能完全盛载戊扬的艺术成果。这些年不停地创作与突破,已使戊扬成长为一片浩阔的田野,他的艺术才情才凸现,但远不是巅峰。他的艺术前程一如广袤的田野,在未来,将一年又一年飘出稻谷的清香,遍地金黄,成为一种艺术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