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艺术的智能革命
赵恩哲:科幻艺术家。曾获得2023雨果奖“最佳职业艺术家”称号。现为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美术奖评委会主席。曾为多部知名科幻作品绘制插图和封面。著有科幻画集《星渊彼岸》等。
三体《末日之战》
时代的飞速变化,常会让人措手不及。“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认为这句歌词可能是对艺术发展的最好诠释。
艺术这个词很大,而科幻艺术能够具象化这个品类的方向。科幻艺术最离不开的就是科技的进步和想象力的加持。可以说,人类每一次工具的进步都是一次想象力的跃迁。例数欧洲艺术的进展,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印象派,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改变,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古希腊追求完美,古罗马讲求真实,中世纪服务于宗教,强调精神世界的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在美第奇家族的加持和推动下,艺术进入了爆发期。印象派让色彩回归理性与科学。从坦培拉到算力,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到杜尚的实验艺术,写实已经不是绘画的唯一表达方式。艺术根据时代的发展一直经历着一场场自我革命,这场革命取决于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数字艺术也是在这样的革命进程下诞生的。
21世纪初,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相关产业的崛起。视觉艺术开始大规模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艺术开始非常有趣的“下沉”,它不再是小众范围内的欣赏与收藏,而慢慢地开始影响大众的审美和生活。在计算机时代,从业的艺术家有了一个新的称谓——CG艺术家或数字艺术家。我则是这个大时代中的一员。
少年时期,电脑和互联网几乎是与我不可分离的“玩具”。而就是这个玩具,让我从油画转型到CG绘画,几乎没有任何门槛。但至今为止,我仍然怀念画油画时“松节油”的味道,也喜欢猪鬃画笔触碰到画布的感觉。我在大连读大学,那时画室仿佛是我的另外一个家。我至今还记得通宵达旦地画几米高的油画,那种爽感无法言表。当然,大学期间的努力也给我带来了成就感,毕业前我就已经办了两次画展。但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面包和玫瑰”总要选一种。毕业了,油画只能是我的“玫瑰”,对一个小镇少年而言,“面包”在那时更显得重要。当我把所有的油画画材送给了朋友,清空了所有家当,那一刻,我眼睛是湿润的。
从那以后,我几乎是“赤条条”进入当时最新的一条路——CG行业。CG即Computer Graphics,是计算机图形学的英文缩写,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图形设计与创作,应用于影视、游戏、广告及工业建模等广泛领域。我记得刚入行的时候,国内CG艺术网站少得可怜。那时候,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刚刚起步,我参与了大量的建筑楼盘动画的后期工作,也参与了一些日本著名动画片的开发工作。在我看来,那时候国内的动画行业算是经历黄金周期之后的低谷期,虽然有大量资本进入,但没有办法产出好的产品。后来我参与电影视觉设计工作,对一个美术生而言是非常幸福的,因为画概念设计图让我又回到了当年画油画的爽感。同时,我也算中国比较早进入到游戏行业的那部分人之一,游戏搭上了互联网行业的快车,像一只奔腾的野兽快速前行。对我个人生命历程而言,游戏是最长情的陪伴,也是我毕生追求的梦想,我为之付出了青春与热情。
就这样,从2006年入行至今,做过塞班系统的手机游戏、建筑动画、广告动画、动画BG,给知名的日本动画项目当过执行导演。其实,这些领域归根到底都指向一个话题——“艺术设计与用户体系”。在飞速发展的变革期,艺术家的工具早已发生了巨大变革,从颜料笔进阶到数位板、数位屏,做画画设计的速度大大地提升了,艺术创作领域进入一种“工具便捷的迭代”。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绘画也拥有了智能工具。当下,艺术感受、绘画工具与制作流程全都可以托管给“算力”。虽然带来艺术行业的普遍恐慌,但我更愿意以相对乐观的视角看待这件事。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而依托于算力的绘画方式让艺术突破小众圈层,慢慢地把艺术创作变得更为大众化。因此,AI工具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就能激发人的想象力,用不好就是生产糟粕的垃圾场。而作为使用工具的人,想象力与创造力才是创作的根本核心。
孩子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人工智能无疑会让美术技巧和基础绘画门槛消失,画画这件事本身就变得不一定需要绘画技巧和基础训练。但科幻画不同,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想象力。在想象力面前,孩子和大人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这提醒我们,未来对孩子天性的发掘与创造力的培养将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时代,所有人可以参与艺术,所有人也可以利用工具做自己的艺术品。与此同时,工具的加持只会提升大众艺术创作的效率,而小众的艺术精品和传统的创作方式也依然具有历史价值及收藏价值。
到了今天,科幻艺术家应该适应这场“大众视觉艺术的工业革命”。我们需要脱离匠人思维,从小众的“艺术”到“大众的艺术”,从画完一幅作品到用最新技术表达出全新的艺术世界。艺术家不会被AI工具替代,而是利用工具完成自己的蜕变。我称这种蜕变叫“超级个体”的转型,未来,科幻艺术行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超级个体”。
在成都举行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上,组委会宣布我获得2023雨果奖“最佳职业艺术家”奖。那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在这之后,我给自己立下夙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国科幻美术走向世界。在前辈的鼓励和使命感的驱使下,我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美术奖”重新启动激活,希望为所有的中国科幻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超级个体的平台。
近20年时间,我见证了无数中国科幻的人和事。我看到了中国科幻人的梦想,虽然目前并不“庞大”,但是具备了“精美”和“希望”等特质。而时至今日全世界都在见证中国科幻的崛起,我与有荣焉。
我一直相信选择比努力重要。而努力也需要找到方法。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天才”是伪命题,“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一句话叫“一万小时法则”,我把他改叫“十万小时法则”,任何一项技能没有“十万小时”的付出,你根本体会不到里面的幽深。而且人的一生,要对所有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科幻正是好奇心的绝佳载体。我获得银河奖的《星渊彼岸》,想通过对气候的思索,阐释人类对能源的探求、对生存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我出生于极北之地,但生活定居在南方。我的亲人生活在大兴安岭,所以我很能理解“三体”里红岸基地日出日落的壮阔。后来我到温暖湿润的南方定居,内心安静下来,气候、文化的差异,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都让我有了创作冲动。而且常年绘画探索过程中,我认为,古老的华夏文明和东方文化是承载科幻视觉表达的最高级载体。我希望通过自己擅长的CG创作,把带有东方哲学意蕴的科幻美术推广到全世界。
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中有新想法是很正常的。不过我已经过了拼画技的年龄段了,更想好好服务于故事,把故事讲清楚,把科幻设定和概念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就题材和审美而言,我认为中国科幻艺术应该更多地去汲取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华夏文明五千年,是世界上最久远的文明之一。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汉字,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现代多元文化,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科技创新,这些深厚的积累已经足够我们去挖掘,而不用一味地去模仿国外的科幻艺术。
创作应该是“文以载道”,科幻艺术更是如此。任何时候,一个好的作品都要有好的故事支撑。好的科幻作品应当能够引导人思考,启迪智慧,传达重要的信息。画画的意义无非就是表达自我,顺其自然地享受画画的过程,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坚守自己那一颗“好奇心”,就是人生中的“大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