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新生》:短剧让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
书画修复,是一项颇受年轻网友关注的工作,在社交媒体上,有些书画修复师所展示的工作与生活细节吸引了不少人关注,在古画修复爱好者看来,这已经不仅是一项工作,而是融合了诸多神秘、浪漫与理想主义色彩的事业。央视频与红果短剧联合出品的短剧《墨韵新生》,就是在此背景下,由书画修复题材小说《纸上烟云》改编而成。
篇幅虽短,但《墨韵新生》却拥有属于一部长剧的看点:在类型元素上,书画修复起到了开篇布局、剧终落点、剧情穿针引线的作用,寻宝、探险、解谜等元素的糅合,让这部短剧在强类型风格的助推下,拥有了多角度切入的看点;在人物关系上,市井出身的假画贩子吴墨林与科举出身的图籍司主事刘定之,因对书画的共同热爱,而打破了身份的界限,成为并肩而行的好友,康熙皇帝安插的李双双,在与吴墨林、刘定之有了共同的经历之后,也站在了两人这一边,在“艺术尊严与政治权力”的争斗中,属于“艺术”的力量最终占了上风。
《墨韵新生》还重点讲到了一个关于书画文物收藏的永恒话题,珍贵文物在“藏于宫廷”在“藏于民间”之间,究竟哪一种更为珍贵?吴墨林在与康熙皇帝的对话中,就直言不讳地提出,珍贵书画成为皇家的一家赏玩之物,天下学画之人,很少见到上佳的古画,若是没有好的范本,该如何学到古人的绘画精髓?促使吴墨林作出此论的原因,恰是在见识了古画的魅力之后,他对自己那些能仿冒至八九成的伪作产生了厌弃之心——假画再像,也不及真画的万分之一,而若民间假画泛滥,则书画艺术会遭到致命打击,让书画文物“藏于民间”,才可以使得书画墨韵,得到传承与新生。
《墨韵新生》在表达书画之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没用使用“豪言壮语”,而是将其化在小人物的个性与文化觉醒当中,这是短剧的一大特点——擅长从人性角度窥探到真理的轮廓,并通过言行使真理与行动浑然一体。当短剧与传统文化迎面相撞,观众会发觉,在扬长避短方面,短剧有了质的变化,而传统文化因为有了新媒介载体,在受众接受度方面,也有了令人感到非常亲近与真实的观感。短剧让传统文化、技艺、知识,找到了新的落点。
短剧创作的主流化之路,早已超越“娱乐性”与“严肃性”的对立。成熟的创作者正以短剧为容器,淬炼多元题材的精神内核。《墨韵新生》的成功,不仅将书画修复这一小众技艺推向大众视野,更开辟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通道。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并非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基因——当年轻人因一部短剧而驻足欣赏一幅古画的修复过程,当市井对话里开始谈论古画修复的秘密与玄机,文化便完成了从“保存”到“生长”的蜕变。这种浸润日常的风雅,终将成为抵御浮躁的磐石,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出更坚韧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