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罗米:翻译是将不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非常荣幸在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与大家相聚。在这里,我们将共同探讨翻译的力量与意义,尤其是在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对话方面的作用。
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以“‘译’起向未来”为主题,分享我个人的翻译经历与思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桥梁,是将不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在我多年的翻译工作中,我翻译了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如《庄子》和《荀子》,这些作品承载着丰富的哲理与深邃的思想,翻译时,我努力保持其思想的精髓,同时尽力让它们能够触及到西方读者的心灵。除了古代经典,我也翻译了许多现代文学作品,如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和《酒国》、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阿城的“三王”、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等。这些作品通过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变革与人民的生活,也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翻译它们,不仅仅是对文字的传递,更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诠释。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罗马尼亚民众非常喜欢这些中国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作品在罗马尼亚的成功译介,除了我个人的努力,罗马尼亚汉学家和翻译家们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罗马尼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特别是汉学的研究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从20世纪初开始,罗马尼亚便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研究与翻译,这一时期的汉学家们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中国古代文化进入了罗马尼亚学术圈和广大读者的视野。近年来,更多的罗马尼亚翻译家加入到中国文学的翻译事业中,不仅翻译经典作品,也积极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的风貌。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的作品在罗马尼亚出版,并获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通过这些翻译和研究,罗马尼亚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们不仅为罗马尼亚及东欧地区的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视野,也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展望未来,翻译的任务将越来越艰巨,但也充满机遇。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翻译工作带来新的工具和方法。然而,我们依然相信,翻译的核心在于人类对文化、历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而这正是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沟通与理解。
“译”起向未来,我们将继续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力量,推动更多的文学作品走向世界。今天的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一次文化对话的盛会。我期待与在座的各位翻译家、学者们共同探讨翻译的未来,让我们的工作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理解与和谐。
最后,感谢每一位为翻译事业作出贡献的汉学家和翻译家,感谢你们为多元文化交流所付出的努力与智慧。我想代表在座的汉学家、翻译家们,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和南京市人民政府,为我们和中国作家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合作平台。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开辟翻译的新天地。
(作者系罗马尼亚汉学家。本文为作者在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