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白鑫:翻译的力量在沉默中发生,在心灵中扩展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白鑫  2025年07月21日16:01

我叫艾哈迈德·赛义德,是来自埃及的汉学家、翻译家,同时是“希克迈特文化集团”的创始人兼总裁。今天能在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这样一个高水平的文化盛会上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

我19岁开始接触汉语,至今已超过25年。这25年里,有十年我在阿拉伯世界学习中文和研究中国文化,之后的十五年,我一直生活在中国。这意味着,截至目前我60%以上的人生,是和中文、和中国文化深深绑定在一起的。

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是一种文明的载体,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历史深度。翻译,也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它是一种文化使命,是一种对他者的理解、尊重与重建。

今天的会议主题是“译”起向未来。这五个字,对我来说,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一种具体的实践,一项我与我的团队已经持续了十五年的现实行动。

十五年来,我带领希克迈特文化集团,致力于把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中国故事系统性地翻译并传播到阿拉伯世界。我们翻译了刘震云、徐则臣、毕飞宇、黑鹤、余华、苏童、迟子建、王小波等诸多知名作家的小说与散文,也翻译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习近平用典》《中国历史十五讲》《孙子兵法》《美猴王系列》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与现代作品。

这些译作,部分已经进入了埃及、阿联酋、沙特、摩洛哥、黎巴嫩、阿尔及利亚、约旦、突尼斯等十多个阿拉伯国家的主要出版市场和高校课程体系。在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开罗国际书展、卡萨布兰卡等国际书展,中国文学的展台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深。这正是翻译的力量——在沉默中发生,在心灵中扩展。

在我看来,要真正“译”起向未来,我们必须正视三个关键词:选择、质量、技术。

第一,如何选择值得翻译的文学作品?

在当今全球出版竞争激烈、注意力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不能再依赖简单的宣传和包装来“推”作品。真正能跨文化传播的文学,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情感的普遍性、文化的独特性、语言的表现力。我们要有文化判断力去筛选出这样的作品,也要有责任感去让它们走得更远。

第二,翻译的质量,决定作品的命运。

我常说:没有高质量的翻译,就没有真正的国际传播。一部再好的原作,如果译者不了解文化背景、无法把握语境、缺乏文学感知,那么翻译出来的,只是“文字”,不是“文学”。在我们的团队中,每一个项目都需要经历“译者—审校—语言润色—编辑—再审”的五个流程,每一部作品的翻译周期至少6到12个月。这种严格并非浪费时间,而是对文学本身的尊重。

第三,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机遇?

AI已经开始改变翻译行业的生态。机器可以模仿语言结构,却无法复制情感温度。它可以输出语义准确的句子,却无法理解“沉默”背后的意味。

我不担心AI会取代翻译家,但我担心翻译家在依赖技术中失去语言的敏感性。未来的优秀译者,必须学会借助AI提升效率,但不能丢失人文精神与文化判断。技术可以成为翅膀,但方向要始终掌握在人类的思想中。

“译”向未来,不靠速度,而靠深度。

文学不是快餐,不应靠“热度”赢得尊重。它应靠作品的深度,翻译的精准,编辑的专业,以及推广的系统,这一整套质量体系,才是真正让文学走出去、留下来、传下去的根本。

这些年来,我们在阿拉伯世界发现,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品,并不是那些商业性最强的题材,而是那些带着“中国精神”与“人类共鸣”的文字。比如莫言笔下的荒诞与残酷,余华作品中的温柔与痛苦,刘震云小说中的幽默与哲思,都深深打动了我们的读者。他们通过这些作品,看见了一个丰富的、真实的、并非刻板印象中的中国。

最后我想说,翻译不是一种“附属”的工作,它是文化战略的核心,是文明互鉴的入口,是未来世界能否和平对话的前提。

“译”起向未来,不仅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责任。希望我们能一起继续前行,让翻译成为真正的桥梁,让中国文学的声音,穿越语言的边界,抵达更多心灵的深处。

(作者系埃及汉学家、“希克迈特文化集团”创始人兼总裁。本文为作者在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