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卢沟桥
1
进入6月,北京天气渐热。夏至刚过,气温陡然升高到三十六七摄氏度。阳光灼人,大街上,热浪扑面,让人汗流浃背。
离开北京城区,从西三环的六里桥驱车沿着京港澳高速公路向西南方向行驶仅10公里,就到了卢沟桥景区。景区负责接待的是年轻讲解员丁娅,她笑容可掬,谈吐自如,举止大方。我缓步进入卢沟桥景区,久负盛名的卢沟桥瞬间呈现在我的眼前。沿着引桥青石路面迈步向前,丁娅一路向我介绍,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历史深处。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今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最大的古代石拱桥。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明、清都曾加以修葺,如今桥的形制、桥基、桥身的构件和桥上石雕部分仍为金代原物。
卢沟桥之所以闻名,关键在于七七事变这一历史节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并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随后,其侵略步伐扩展至上海及华北多地,甚至策动“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将华北从中国分裂出去。至1936年9月,日军已侵占丰台、通县,并通过伪冀东保安队控制昌平、顺义等地,对北平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卢沟桥,作为北平对外的重要通道,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日军为截断北平与南方的联系,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脱离中央政府,自1937年4月下旬起,频繁在北平、天津近郊进行军事演习,并在6月多次于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即炮轰宛平城,向卢沟桥发起猛攻。中国守军第29军英勇还击,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次日,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日本政府则迅速增兵,进攻北平、天津。至7月30日,平津相继陷落,全国性抗日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卢沟桥,作为华北交通要道和军事战略要地,在七七事变中成为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日军的关键战场,因此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象征性纪念地。
2
卢沟桥不仅因抗战历史而闻名,它本身也是一座艺术与实用并重的古桥。作为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卢沟桥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
桥上,望柱和栏板石迎面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望柱顶端各雕有一头大石狮,在其头上、足下或胸前背后又雕有一些小石狮。桥两端作为抱鼓石用的,东端是两头大石狮,西端是两头大石象,身躯硕大,憨态可掬。在顶栏石狮、石象之外,各竖华表一个,高4.65米,下设八角须弥座,上穿云板石,莲座圆盘之上雕有一头石狮,迎向桥外,神态自若,有如迎送行人。桥下,桥墩前尖后方,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并在每个分水尖上安置一根长约26厘米的三角形铁柱,以其锐角迎击冰块,保护桥墩,人称“斩龙剑”。桥墩的另一头,形如船尾,水流出券洞即可分散,减少券洞内水流的压力。这座集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于一身的桥梁,构思巧妙,设计匠心独运,极具浓厚的民族特色。古时,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明月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在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马可·波罗行纪》中惊叹:“这是一座极美丽的石桥,老实说,在世界上再也没有见过比它更好的桥了。”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皇帝在桥东头修建碑亭,亲题“卢沟晓月”四字,从此,“卢沟晓月”成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数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中外游人,无数文人墨客亦在此留下诗篇佳句。
迈步走上卢沟桥,笔直宽敞的桥面此刻空无一人,阳光乘虚而入,水一般欢快地溢满桥的所有空间。桥面、桥两侧的栏板和望柱,清一色都由石头铺砌筑成,虽然随处都印刻着八百余年的历史风烟和岁月痕迹,沧桑而古老,桥的外表却仿佛被如瀑的阳光冲刷得一尘不染。再看桥下,南北侧是永定河平静宽阔的河面。其实若干年前,永定河终年干涸,除了下雨天,很难见到水流的影子,2021年,政府实施永定河生态恢复工程,永定河终于恢复了它应有的水流。此刻,晴空万里,灿烂的阳光映照着卢沟桥下永定河平静宽阔的水面,在蓝天白云和两岸绿色植被的映衬下,美不胜收,如梦如幻,令我瞬间产生置身于江南水乡的错觉。站在卢沟桥的北侧放眼望去,数百米外有一条墨色长龙,自东而西横跨江面,威武壮观。丁娅告诉我,那就是平汉铁路——如今的京汉铁路,那儿也是七七事变时中日之间发生战斗的另一主要地点。我凝视远眺,极力想象着岁月深处那曾经烽火连天的硝烟,努力体味着爱国前辈英勇抗战的伟岸身姿,内心深处不由回荡起悲壮与神圣的豪情。
半晌,我将目光收回,细细打量起脚下这座古老的石桥。凹凸不平的大理石桥面,承载着八百余年来太多的岁月沧桑和历史风云,虽然历代也曾经数次修缮,但桥的形制、桥基、桥身的构件和桥上石雕部分仍为金代原物,迄今屹立不倒,实在堪称奇迹,也真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四大古桥之一。毫无疑问,卢沟桥的建筑技术与艺术,都凝聚着中国建桥史上先贤们令人赞叹的心血与智慧。
诚然,一座古石桥的生命延宕至今800余年,除了它本身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肯定离不开后代人的珍惜和保护。据史料记载,自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卢沟桥共维修6次。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卢沟桥重修时,康熙帝下令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一事。新中国成立后,卢沟桥更是迎来了新生。1961年,卢沟桥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专款进行修缮:加固桥墩,修补桥面,恢复碑亭形制,对石狮进行编号、建档、修复。1986年,“卢沟晓月文物保管所”正式挂牌成立,专门负责卢沟桥及宛平城的保护与管理。1987年,京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建的卢沟新桥承担了交通功能,老桥则退出交通舞台,成为纯粹的文物景观。如今的卢沟桥,桥面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青石板,车辙印深达数厘米,仿佛是历史的年轮。桥东的宛平城已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文物、照片和史料,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2000年,北京市政府在桥畔修建“卢沟晓月公园”,种植荷花、垂柳,恢复“长河落日圆,卢沟晓月寒” 的古典意境。也难怪我的眼前,卢沟桥周边,永定河东西两岸,此刻一派碧水蓝天、绿树成荫和草长莺飞的美丽景象。
3
言谈间,我将话题拉回到丁娅身上。丁娅是“90后”,六岁时跟随父母从河南农村来到卢沟桥,父母打工做小生意,她在这儿上了小学和初中,后又回河南老家上高中直至考上大学。我问她:“你说大学时学的是金融专业,眼下当的却是讲解员,不觉得可惜吗?”她莞尔一笑,毫不犹豫回答:“一点都不可惜哈,因为我喜欢干这一行!”她说读小学和初中时,学校常组织团建到抗战纪念馆,她与另几位同学一起被老师选中到卢沟桥当义务讲解员,从此便喜欢上宣讲。毕业后从事过私募,也当过保险推销员。一天,丁娅路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看到参观的人进进出出来来往往,忽然冒出一个想法:自己如果能在这里当个讲解员那该多好呀!于是她瞅准机会前去报考,一下子考上了,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也很累,但她干得很开心,因为她自小就喜欢讲解员这项工作。不过仅干了小半年,由于每天参观者众,一场接一场,自己又不懂发音技巧,声带受到损伤。母亲很心疼女儿,担心她长此以往会彻底损坏嗓子,建议她另找工作。2023年10月,正巧有朋友给丁娅转来了卢沟桥历史博物馆招聘讲解员的信息,卢沟桥是她长大和熟悉的地方,她很开心前去报考,一下子又考上了,她觉得自己很幸运。为提升自己,一上班她便报名参加培训,学习讲解技巧。
问及丁娅在卢沟桥当讲解员以来的工作感受,她沉吟片刻,说感触最深的是为小朋友讲解时,讲到一张日本人拍摄的卢沟桥与宛平城的鸟瞰图,有小朋友问:“老师,为什么七七事变前日本人就有这张图?”这一问,她忽然感到自己的灵魂被重重一击,一下被难住了,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向小朋友解释,若如实告知,担心他们还小理解不了。这时候她更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和肩负的责任,也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让更多的人铭记七七事变这段历史。打那以后,尤其是每次为外宾讲解时,丁娅都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讲解员,从事的也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是肩负重要使命的文化工作。“人不能忘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铭记历史,我为自己拥有这份光荣的职业而感到骄傲。”说完这句话,丁娅开心地笑了,阳光下的她笑容很灿烂、自信,我不由得被她这份年轻的自信感动。
4
其实,在卢沟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土地上,铭记历史、并满怀热情地向公众宣讲历史的普通百姓不胜枚举。承蒙丰台区文联谢智刚书记的引荐和卢沟桥宛平街道办事处魏湜诺女士的热心帮助,第二天下午我再次来到卢沟桥地区,采访了宛平街道沸城社区居委会委员郑然。选择采访这位“90后”姑娘,原因在于她的爷爷郑福来是一位抗战历史的亲历者,生前在卢沟桥义务讲解抗战历史长达70余年,自幼深受爷爷影响的郑然,毅然接过爷爷的接力棒,继续不遗余力地义务向公众讲解卢沟桥的抗战历史。
郑然的家位于距离卢沟桥不远处宛平街道一处叫“代王庙”的地方,那地方地势略高,长着几棵枝叶繁茂的槐树,她的家坐南朝北,红色的门房朝着北侧那几棵槐树。郑然的父亲郑增民是一个壮实黝黑的汉子,退休前在乡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受其父亲郑福来影响,郑增民退休后毫不犹豫接过了义务讲解的接力棒,加入宛平红色宣讲团。郑增民告诉我,眼前这处房子其实就是父亲郑福来小时候住过并留下来的。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时,父亲才6岁,而英勇抗击日军的中国守军29军,就驻守在他家门口低洼处的那处庭院。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发现那是一处青砖黛瓦的庭院,很新很大的样子,显然是经过修缮和翻新的。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地方,我顿时感到精神一振,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七七事变历史现场,立即意识到这次采访的重要性。
踏入郑家,这是一间约莫二三十平方米的老式平房。房子北面墙上悬挂着一面锦旗:“赠郑福来同志:历史的讲述者,精神的传承人”,落款是北京市国家安全局看守所。提及爷爷,郑然脸上洋溢着自豪:“卢沟桥事变爆发时,爷爷只有6岁,但他亲眼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也见证了无数抗日军民的英勇奋战。‘战争是残酷的,这个铁路两旁的道儿,一堆一堆的尸体。我们这些孩子都是闭着眼,被大人带着绕过去的。’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爷爷都忍不住掉眼泪。苦难屈辱的童年,在爷爷心中埋下了抗争的种子。解放战争后期,他毅然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中。1949年10月,年仅18岁的爷爷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治安委员的身份,光荣地参加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爷爷开始了他的义务讲解之路。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戴着那顶旧草帽,走在桥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为每一位来此参观的游客进行义务讲解,这一讲就是70多年。他先后接待过来自70多个国家的数以万计的游客,讲述抗战史的场次达到了数万场。”郑然说,爷爷最后一次站在卢沟桥讲解是2024年4月8日,那时爷爷已是93岁高龄,身体大不如前。当得知服务的对象是从台湾第二次来到卢沟桥参观的马英九先生及其率领的访问团,爷爷坚持要亲自再讲一次。爷爷对马英九一行说的那段话,郑然至今记忆犹新:“马英九先生,欢迎您第二次来到这座充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卢沟桥!我是土生土长的卢沟桥人,经常到桥上给年轻人讲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让年轻人了解、记住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是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懂得感恩,更是要激励他们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段铿锵有力的话,令在场的马英九先生一行感动不已。可惜仅数月之后的2024年7月2日,郑福来老人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留给郑然的不仅是一摞摞的读书笔记,更是一次次无论严寒酷暑都站在卢沟桥桥头的执着背影。
讲到这里,郑然不禁动情,眼中闪烁着泪光,说:“爷爷生前总是说‘活到一百岁,我就要讲到一百岁。以后我不在了,你们要把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讲下去。’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事务专业,毕业后最初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可爷爷生前总跟我念叨:‘咱卢沟桥的历史得有人接着讲啊。’他不止一次希望我能回到家乡,像他一样为这片土地做点事。其实我当时有其他就业选择,但每次听爷爷讲起抗战故事里的细节,看他守着卢沟桥几十年的执着,我心里就越来越笃定——回到这里,传承他未完成的使命,才是最该做的事。”郑然目光坚定,言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人不由自主地对她和她的爷爷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卢沟桥,这座屹立了800余年的古桥,与拥有380多年历史的宛平城,共同承载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更好地把这段历史讲好,郑然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开始研究爷爷留下的珍贵笔记,逐字逐句地斟酌与打磨讲解词,力求将每一个历史细节都准确无误地呈现给听众。她还积极组织居民参与“卢沟桥的传说”故事会,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大家对历史的兴趣与记忆。
作为新一代的“守桥人”,郑然在每逢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样的重要时刻,总是准时出现在桥头,为来往的游客和学生深情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她心中暗自立下誓言:要像爷爷那样,在桥上坚守70年,将这份历史的记忆永远传承下去。郑然的父母从一开始就特别支持她做义务讲解员。她妈常说:“你爷爷这辈子没别的心愿,就是怕年轻人忘了过去。”他们不仅帮郑然照顾孩子、分担家务,还经常陪她一起整理爷爷的读书笔记。他们一家人早已达成共识:传承历史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责任。
我轻声问郑然:“你当义务宣讲员以来,最大收获是什么?”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当我看着游客听故事时红了眼眶,看着小学生们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就觉得我的付出都是那么值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自己读懂了历史,还让更多人记住了卢沟桥那声震撼人心的枪声。”让郑然难忘的是在去年的宣讲中,有位父亲带着孩子找到她,说他曾带孩子听过她爷爷讲卢沟桥的故事,孩子一直记着爷爷讲“铁路旁尸体堆成山”时发红的眼眶。这位父亲说:“你爷爷走后我们难过了很久,看到你还在桥上接着讲那些故事,我们就觉得这份历史的传承没有断根。”旁边的孩子突然拽住郑然的衣角,仰着小脸问:“阿姨,我能当小志愿者吗?去年太爷爷教我的七七事变口诀,我想讲给别的小朋友听!”那一刻郑然深受触动,她仿佛看见,爷爷当年播下的种子,早已悄悄在这些陌生人心里发了芽……
【杨晓升:作家。曾任《北京文学》社长兼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