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瓜 缘
来源:天山时报 | 王安润  2025年07月17日08:30

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主人公语

瓜的历史悠久,按照传统栽种技术产出的顶级西瓜叫“石山西瓜”,30斤重的瓜20斤都是皮。即便是这样,还供不应求,中国太大了。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澳大利亚、英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的西瓜,无论是品质、外观,都不及中国西瓜。这一切,蕴藏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毕生心血和初心。

她叫吴明珠,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新疆哈密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世纪50年代中期,她从北京来到新疆,一头扎进吐鲁番盆地60多年。经过悉心研究,她育成了一个又一个皮薄香甜的西、甜瓜品种,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资源,并建立了甜瓜育种和无土栽培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令人折服的新疆甜瓜品质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1

1930年1月3日,吴明珠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是家里面唯一的女儿,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是生不逢时,战火纷飞的年代让她见证了中华民族最艰难的那段历史。

武汉是有名的火炉,汗的挥发量特别大。西瓜,是最理想的消暑水果。幼年的她就设想着,有一天种出又大又甜的西瓜,让人人都有瓜吃。这个西瓜梦,在年复一年的夏日“孵化”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一直伴随着她的童年、少年。

1950年,吴明珠顺利考入西南农学院,进入园艺果蔬专业。没想到,第一堂实习课就是举起锄头挖地。夜以继日的繁重农活使这位不甘愿落后的大家闺秀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她与后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桑业科学界巨匠向仲怀,被称为西南农学院“三杰”。

21岁生日那天,她在日记里写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吴明珠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西南农学院第一批入党的学生党员。这天是1953年5月25日,吴明珠刻骨铭心。

4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吴明珠与所有同学一样面临抉择。是接受校方邀请留下教书育人?还是圆那个萌生于“火炉”的西瓜梦?就在她徘徊不前时,袁隆平去偏远落后的安江农校教书的行动帮她下了最后决心。吴明珠婉言谢绝校方好意,并说服寄予她教书育人厚望的父母,成为重庆西南农林局的一名公务员。

农林局的工作轻松但呆板,丝毫激不起吴明珠的兴趣。工作之余,她就一个人偷偷跑到农田,瓜果蔬菜才是她的最爱。因为这点嗜好,她没少遭人非议,说她不务正业。殊不知,于一位园艺果蔬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这恰恰是正业。

1954年年初,她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调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从重庆到北京,对大多数人来说梦寐以求,她却认为这与她当初的梦想渐行渐远。就在她异常懊恼时,西部边陲传来喜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了。那里瓜果飘香,极其缺乏园艺人才。吴明珠来不及犹豫,将一份工作调动申请报告放到了部长案头。部长大惑。吴明珠就将自己的“西瓜梦”向部长袒露无遗。部长被深深撼动,直觉告诉他,眼前这个娇小、机灵的姑娘前途不可限量。

就这样,吴明珠在前途一片光明之时,毅然选择了新疆。拿上调令,她来到天安门城楼前,默默向毛主席像许下承诺:一定要在做出成绩后,再回来见您!

2

1955年11月,大卡车载着吴明珠和她的“西瓜梦”向着大西北急驶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才成立一个多月。

远在南京的父母对这一切浑然不知。女儿没有留校任教虽然有点遗憾,可不久就走进了国务院机关。这让老人非常骄傲。

在乌鲁木齐地委农村工作部宿舍,吴明珠忐忑不安地给父母写了一封信。知女莫如父母,对女儿此举除了牵挂和支持,还能说什么?父母的回信让吴明珠更加愧疚。

当然,她还期待着另外一封信。他叫杨其祐,英俊潇洒,高大挺拔,与漂亮秀气的她是西南农学院的同班同学。此时,已是新中国第一代研究生的杨其祐师从小麦专家蔡旭。拆开吴明珠的信时,杨其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是说好了吗?两人在首都比翼齐飞,直至白头偕老。这个决定太突然了,不过,杨其祐很快就平复了激动不已的心。随之,他理解了吴明珠的一腔鸿鹄之志。

抚摸着来自北京的回信,吴明珠的心一阵子狂跳,对这段初恋,吴明珠是极其自信的。4年寒窗,二人志同道合,默契早已形成。吴明珠的自信是准确的,杨其祐的回信简明扼要:你先去,等我毕业了就去找你!顿时,吴明珠热泪盈眶。

新疆瓜农众多,只是产量和质量不尽人意。几番周折后,吴明珠终于发现了一个最适合瓜果生长的地方——鄯善盆地。她立刻向乌鲁木齐地委农村工作部表达了诉求。负责人听完露出了一脸苦笑:那里的瓜农们种了大半辈子瓜都没种成,你一个来自北京的大学生能行?

自尊的吴明珠斩钉截铁地对负责人说:“越是这样我越要去,中央派我过来就是解决问题的。”拗不过吴明珠,乌鲁木齐地委农村工作部将她送到鄯善县。

1957年夏,杨其祐从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蔡旭教授岂能“肥水流外人田”?他向学校强烈推荐了自己的爱徒。与吴明珠在西南农业大学一样,杨其祐也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留下,学术空间硕大,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离开,一切从零开始,未来不可知。蔡旭教授不知,此时的杨其祐满脑子都是吴明珠的身影,心早已飞到天山脚下。当然,爱情是动力,他坚信,盛产瓜果的沃土,同样能长出高产小麦。英雄,绝对有用武之地的!

新疆的夏天很美,可刚刚到任的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技术员杨其祐心急如焚,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280多公里外的鄯善县。他心爱的人在那里。

推开鄯善县农技站一间普通单身宿舍,吴明珠还在地里忙着。杨其祐傻眼了,这哪里是一个姑娘的栖息之地?锅里泡着碗筷,小饭桌上有只酱油瓶子,被子和衣物散乱地堆在床上。感情细腻的杨其祐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这就是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过的日子?

杨其祐有所不知,此时的吴明珠要多难有多难。鄯善盆地的瓜,在天然优势下非但产量不高,连口感也非常一般。吴明珠大惑不解,走访了几个乡村后,她恍然大悟:种子单一,种植方式传统。学园艺果蔬专业的她清楚,想要改变瓜的品质,就必须从培育新瓜种入手。可攻下这道难关谈何容易!

毒烈的日头下,吴明珠几乎跑遍了鄯善县的种瓜村,收获甚微。

更为悲壮的是,一个夏夜,去县里开会的邻村工作队员早已回来了,可深夜还不见吴明珠的影子。举着火把的村党支部书记沙书记紧急动员,给村里的青壮年下了死命令:找不到吴同志别回来!这时候,吴明珠正蹲在菜花沟里暗暗落泪。会议间隙,她获得一个信息,说是菜花沟有个甜瓜品种非常棒。没等散会,她就大步流星地往菜花沟赶。哪知道,瓜是找到了,却迷了路,转悠了大半夜还在沟里。沙书记的队伍找到她时,她冻得瑟瑟发抖。沙书记脱下身上的夹袄披在吴明珠身上,冲一个小伙子吼道:快去给县里报信,吴同志找到啦!

吴明珠一下子出名了,十里八村都知道有个北京来的“瓜痴”。

杨其祐就是这个时候来到了吴明珠的身边,能让他不上火吗?那一晚,这对久别的恋人说了整整一宿。甜言蜜语极少,千里迢迢来与吴明珠汇合的杨其祐表示,再也不能让吴明珠一个人孤军奋战了。不仅仅是为了爱情,更重要的是吴明珠的甜瓜育种事业。

吴明珠告诉杨其祐,袁隆平来信了。他在安江农校潜心研究生物遗传学,但他不入潮流的所作所为受到了非议。女友因为害怕受到牵连与他分手了,可他独特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却受到了学生们欢迎。在学校的试验田里,他和他的学生邓则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鹤立鸡群”的高产稻穗,正精心守护着……

杨其祐断言:这230粒种子必将产生奇迹!吴明珠完全赞同。袁隆平的选育突破,激励着吴明珠,更鞭策着杨其祐。

1958年春节,两人借了一间房屋,再加上借来的窗帘、桌布结婚了。次年,他们的儿子杨夏出生。为了祖国的瓜果大业,也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吴明珠将3个月大的孩子交给母亲带回南京。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先后用了上万根蜡烛,整理哈密瓜资料500多万字。看着吴明珠坚忍不拔的身影,杨其祐向院领导递交了报告。不久,这对牛郎织女在鄯善彻底汇合了。

每天天不亮,吴明珠和杨其祐便背着馕和水启程,奔波在瓜农的田垄上。吐鲁番天气炎热,与火炉无异。但吴明珠挺得住,有武汉生活的底子,就是苦了杨其祐了。杨其祐对吴明珠说:不是有句诗嘛,为了爱情,博格达不嫌远……

一次,有位大叔说迪坎村有好瓜种,不过路不好走。吴明珠顿时来了精神,拔腿就要走。杨其祐则不然,向大叔细细询问了半天,摸清情况后,才和吴明珠一道穿越戈壁去找。等他们跌跌撞撞赶到时,天都黑透了。瓜种到手了,破窑洞成了他们的临时宿舍。

几年下来,吴明珠几乎尝遍了当地所有品种的瓜。1962年底,吴明珠和同事一起,把吐鲁番当地所有的甜瓜品种都搜集全了,从中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和小青皮三个优良甜瓜品种。可优良品种仅仅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想要培育出最优良的品种,必须杂交。然而,这个过程极其漫长。

吴明珠第一时间将优良甜瓜品种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本地瓜农,可他们竟然半信半疑。甚至有人直言不讳:我们种了几十年瓜,还不如你一个从大机关下来的女娃娃?

吴明珠桀骜不驯的斗志被激发出来。她决定自己试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杨其祐赞成。她从瓜农手里购入几亩农田,开启了种瓜之路。为了能时时刻刻观察瓜苗成长状况,她就被子一卷,住进了瓜棚。

种瓜是个苦活累活,浸种、育苗、定植、施肥、用药、浇水、管理……一系列环节,她亲力亲为。此时,他们的爱情再一次结晶。强忍着孕吐的她,日夜守在50摄氏度的瓜棚周围,哪怕体重虚弱到只剩下70斤,也从未退缩半步。

1965年,女儿杨准在南京出生。因为放心不下实验,吴明珠坐完月子后将孩子托付给了哥哥嫂嫂,便返回了鄯善,这一走就是6年。杨准与杨夏一样缺乏母爱。一次,望着风尘仆仆来看她的吴明珠,5岁的杨准怯生生地问道:阿姨,你找谁?

吴明珠的心碎了。在儿女眼里,她是个杰出的科学家,是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同时也是很少出现的“远方的妈妈”。

可有什么办法呢?农业科学家的舞台在农村,更何况眼下正是“攻城拔寨”的关键时刻。吴明珠将心酸和委屈吞进肚子里。若干年后,远在美国的杨准还清晰地记着与母亲见面叫“阿姨”的那一幕。

于吴明珠而言,这段时期,也是她成果颇丰之时。她带着工作人员顶烈日战风沙,足迹遍布鄯善、吐鲁番、托克逊等300多个生产队,收集到44个优良甜瓜品种,并筛选出了100多份材料。她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为吐鲁番的甜瓜建立了档案。

渐渐,当地瓜农对她心服口服,还不约而同地给她取了一个维吾尔族名字:阿依木汗!意为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钢铁一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一样漂亮。吴明珠觉得,这是吐鲁番人民给予她的最高奖赏。

鄯善夏季最高气温接近50℃。而吴明珠却时常靠两条腿去走访农户、搜集瓜种,这要有怎样的耐力和意志呀?更何况,初来乍到的吴明珠身体单薄。可她挺住了,因为她清楚,过了这一关且什么农活都会干,才能赢得瓜农们的信赖。

瓜农们说:她特别能吃苦,我们大家都挺喜欢她。就是不知道这个大学生能在我们这火州待多久?

3

1958年到1978年间,在育种研究的同时,组织上不断给吴明珠压担子,农技站长、农校副校长、地区科委主任等,直至吐鲁番地区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

1984年,为了心无旁骛地搞研究,吴明珠郑重向组织上递交了辞呈。这个“辞官种瓜”的爆炸性新闻顿时传开。只听说跑官要官的,像吴明珠这种政绩显著的女专员主动辞职闻所未闻。毕竟她才54岁,正是前程似锦的从政年龄。对于她的这份辞职报告,上级党委经过慎重研究,批准了。

随即,她担任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继续着她钟爱的育种事业。

1986年春天,吴明珠非常兴奋,经过她两年多实践的另外三个新品种甜瓜将接受审定。这天,她从试验田里早早回到宿舍,总感到心绪不宁。儿子杨夏突然打来的电话让吴明珠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因为身体原因调到江苏农学院工作的杨其祐病情恶化——胃癌!

吴明珠以最快的速度订了飞往南京的机票。这是她平生第一次这么果断!依靠着飞机舷窗,她思绪万千。清楚地记得那个下午,她从瓜地匆匆忙忙回家取资料,发现杨其祐脸色不对劲。走到锅台前,锅里是面条汤,锅台上立着一只酱油瓶子。吴明珠什么都明白了。她问丈夫:我不在时,你就吃酱油煮面条?

杨其祐一笑:不是为了节约点时间嘛!

那是“小青皮”优良甜瓜品种的攻关阶段。她被杨其祐连哄带骗地推出房子。其实,那个时候两个人的胃都有问题了,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经常因为忙工作错过了饭点。有时,夫妇俩胃疼得一起在床上打滚。但她没有想到,胃癌居然击垮了杨其祐。

杨其祐总是默默无闻地支持吴明珠,从事业到家庭,面面俱到,从未怨言。当时,他是全疆所有农技站学历最高的人。他精通英语和俄语,看到国外学术刊物上对妻子事业有帮助的文章,他就会及时翻译出来。有时候吴明珠太忙,就打电话让他帮着去瓜地授粉,尽管要在戈壁滩上跑三四十公里,他也总是欣然前往。

想到这,吴明珠问出一句深埋在心里的话:老杨,你为了我来到新疆,没有发挥你的专长,不后悔吗?

杨其祐平静地笑笑: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艰难地伸出三个手指,笑眯眯地祝贺吴明珠获得“三连冠”。那天,皇后、芙蓉、郁金三个新品种甜瓜通过品种审定。

面对弥留之际的父亲,27岁的杨夏异常坚强。从小到大,这个缺少母亲身影的家庭无不是父亲和他这个半大男孩支撑着。21岁的杨准对于母亲始终觉得陌生。不敢想象,在舅舅家长大的她,若再失去父亲能不能撑下去?

监护仪上,杨其祐的脉搏渐渐成了一条直线。吴明珠悲切地对儿女说:让我再为你们的父亲擦把脸,他一生爱干净……

杨夏和杨准点点头,父母深厚无比的感情他们清楚。奇迹,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已经没有生命体征的杨其祐像战士听到了冲锋号,居然睁开了干涩的眼皮。吴明珠和儿女惊喜万分,她用颤抖的手为丈夫最后一次擦脸。泪水沿着杨其祐的眼角流淌着、流淌着……新中国第一代小麦育种专业研究生溘然长逝,时年57岁。吴明珠和两个孩子放声痛哭。

四月的南京乍暖还寒。一连几天,吴明珠一言不发,这可吓坏了长子杨夏。他叮嘱妹妹,母亲身边24小时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再出事了。

第五天,吴明珠开始默默收拾自己的行李,她对一双儿女说:我去干我的事业了!

杨准恳求母亲多留几天。吴明珠说:我从你爸爸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奉献,我的事业里有他的希望,我立即回去工作才对得起你爸!

兄妹俩揪着的心放下了。母亲要去的地方叫海南岛,一个繁育良种的理想之地。母亲回去就会重新投入繁重的工作当中,她是以这样的方式怀念曾经相濡以沫的伴侣。

优秀的科学家大都品行高尚,而又殊途同归。杨其祐的眼光是独到的,袁隆平凭借着那230粒“鹤立鸡群”的高产稻穗,于1971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最终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而在吴明珠辞去副专员31年后,袁隆平辞去湖南省政协主席职务,专心致志搞育种研究。

转眼间,一个没有父亲的春节到了。杨夏带着妹妹来到海南岛探望母亲,繁重的育种工作荡去了母亲脸上的悲伤,却难以了却母亲内心的愧疚和思念。她始终不肯原谅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失职,如果早一点回到丈夫身边照看,起码可以减轻癌细胞对他肉体的煎熬。

海南岛的冬天暖风习习,可吴明珠的宿舍简陋冰冷,犹如她此时的心境。杨夏兄妹俩去附近集市买回鲜美的螃蟹和大虾,做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吴明珠知道孩子们的心意,没有让眼泪流下来。

过完春节,杨夏回重庆的单位上班。不久,杨准飞赴大洋彼岸开始自己的人生。

杨准对母亲的顽强毅力和辉煌成果都佩服之至,但母女之间的感情依旧隔着一池海水。殊不知,在吴明珠心里,从小到大缺少母爱的杨准才是她最大的牵挂。

4

1999年,吴明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女院士。

还是这一年,她作为“全国十大杰出技术人才”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了感人肺腑的发言——

从梳着两条辫子的大姑娘开始,我在新疆的戈壁滩上培育西瓜和哈密瓜……直到今天已是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一年四季瓜棚就是我的家。如今,丈夫病逝,儿女远离,我一个人依然留在新疆,继续摆弄瓜。瓜是我的孩子,瓜是我的生命,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2002年,吴明珠受到自治区隆重嘉奖,获得50万元奖金。她当场把40万元捐给课题组,用于优良哈密瓜品种的选育。

吴明珠说: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一致时,也才会有动力。

1983年起,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奖励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还是党的十三大和十六大代表。面对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吴明珠在心里说:毛主席,我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人的一生太短了,怎么才能缩短育种周期?从1973年起,她带领团队南下,到海南岛开辟“南繁北育”基地。这样一来,别人育种一年搞一代,她可以搞三代、四代。作为育种专家,职业生涯延长了许多。

春天,他们回到新疆选育瓜种;冬天,返回到海南岛进行繁殖。几十年如一日,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候鸟型”科学团队。

到2017年,吴明珠和她的团队在“南繁北育”基地整整奋战44个年头了。他们不仅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而且成功育成甜瓜品种红8501、红甘露、红芙蓉、黄醉仙;成功育成西瓜品种新优3号、新优8号、新优9号、新优10号、新优11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吴明珠深谙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便把最好的西甜瓜品种传播到南方各地,使很多瓜农增产增收。

上海浦东南汇三面环水,空气湿度高,温差大,无霜期平均可达240多天,土地含盐量高,极其适合西瓜生长。1984年,吴明珠带着团队来到这里。通过几十组试验配比组合,表现最为出色和优秀的西瓜种子早佳“8424”应运而生。“84”是指“1984年”,“24”是指该品种当时是第24组。它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涵盖了遗传学、生态、生理、生化等多学科知识,也是在我国西瓜作物上最早采用远生态、远地域、多亲复合杂交、回交手段获得的,这在国内外研究中都属先例。

在上海,早佳“8424”对每一名吃瓜群众如雷贯耳。1988年,南汇开始大面积种植,随后获奖无数。

1989年,因早佳“8424”品质佳、售价高,当年亩产最高超过2000元。到2007年,累计种植面积342.94万亩,产生总计经济效益148.46亿元,新增经济效益72.02亿元。另外,在山东、广西、安徽、湖南等地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三年来,新增纯收入共计47.6亿元。

1995年,吴明珠带领团队选育的甜瓜、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她培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种植面积曾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的80%,在吐鲁番、鄯善县等地涌现出一批甜瓜致富村。正因为如此,1999年,吴明珠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推荐意见有了足够的说服力:为新疆及全国的甜瓜、西瓜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西部瓜王”;收集整理了新疆甜瓜地方品种,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资源。当然,吴明珠院士还有这些荣誉光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

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便是这样的年纪,吴明珠依旧在与时间赛跑。

2009年,吴明珠担任了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育种工作极为艰苦,培育一个品种需要8年到10年,有的科学家一生只能培育几个品种。而吴明珠却在60多年里,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

她把瓜的甘甜献给了人民,将中国特色的西甜瓜和完整的育种创新体系推向世界。

5

2010年,在80岁的生日会上,吴明珠许下两个愿望,都跟瓜有关。生日会后,她又下地去了。

直到2017年,87岁高龄的吴明珠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工作,回到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原西南农学院)旁居住。闲暇时,她还是念念不忘瓜果,要到母校的实验田地里看看。她说:瓜是我的生命,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觉得很难受,好像母亲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

2018年4月,《吴明珠传》出版。在西南大学举行的首发仪式上,她面对年轻的学子动情地说:在新疆,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在田间地头默默付出。希望广大学子能发扬这种精神,脚踏实地地干下去,一定会创造奇迹……

她的肺腑之言,让台下的师生们热泪盈眶。

然而,不幸降临到这位科学家头上。她没有征兆地糊涂了,记忆一落千丈。明明不到瓜果授粉的季节,她却念叨着要去地里授粉。有时,她会把儿子杨夏误认为是同事,询问瓜田里的进展情况。阿尔兹海默症让她被迫离开了所热爱的育种工作。令人称奇的是,即便忘记了身边的至亲,唯独没有忘记给瓜授粉的日子。

一个人的心在哪里,根就在哪里。

2019年夏,杨夏带着89岁的母亲回到了鄯善县。看着满地瓜田,这位患阿尔兹海默病的科学家居然说道:

我将继续为甜瓜事业奉献全部力量,奉献我的终身,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吃到更好更甜的瓜!

2021年2月,91岁高龄的吴明珠不慎摔伤,导致股骨头粉碎性骨折,在医院躺了足足三个月,所幸并无大碍。哪里料到,袁隆平院士也不慎摔伤了。5月21日晚,看着电视里播出长沙市民送别袁隆平的场面,吴明珠热泪长流……

2023年12月,中国唯一一本面向农村妇女发行的月刊《农家女》杂志,评选出“2023年度十大巾帼新农人”,吴明珠榜上有名。

2024年4月11日下午三时许,带着无限敬仰,我走进重庆市学苑小区一栋普通楼房。身着绛红色唐装、精神矍铄的吴明珠端坐沙发上,我的心顿起风暴。这就是仰慕已久的吴明珠院士?因为阿尔兹海默病,老人家只能对我报之一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家人的搀扶下,吴明珠挪动身子端坐桌前,在赠送给我的《吴明珠传》扉页上,一笔一画写下了“吴明珠”三个字。字迹工整、有力,丝毫看不出是一位94岁高龄、病魔缠身者之作。我的眼睛潮湿了……

2024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新疆主场活动在乌鲁木齐举行,当我以国家一级编剧的身份上台庄严宣布,将以吴明珠院士故事为背景创作电影《瓜王》时,全场上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催人奋进!

2024年7月13日上午,吴明珠专程赶赴哈密参加新疆·哈密“甜蜜之旅”第十八届哈密瓜节暨第二届哈密瓜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哈密瓜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向吴明珠院士颁发《名誉主席》聘书。

2024年7月16日,9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再次来到她曾经奋斗过的新疆吐鲁番市,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我在想,为什么人民如此喜欢吴明珠,而且经久不衰?答案不言而喻——是她,让中华儿女实现了吃瓜自由;是她,为世界西甜瓜育种领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中国经验。

王安润,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国家一级编剧。石河子大学客座教授,自治区艺术学院、塔里木大学硕士生导师。兵团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兵团广播电视台原党委委员、副台长。出版个人专著18部,其中,《沙海击浪》《在六分之一国土上》分获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担任主创的电影、纪录片、广播剧多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星光奖,及天山文艺奖、新疆电视文艺一等奖、新疆广播文艺一等奖、兵团“五个一工程”奖、绿洲文艺奖等。其中,《无罪》获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白金雷米奖”,《杰米拉》获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奖,《我的阿恰》被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守护者》获电影频道收视率第三、市场占有率第四佳绩。《小白杨》、《血缘》分获第三届、第八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最佳作品奖和优秀编剧奖,《一路有你》获第三届戛纳微电影国际电影节大奖。长篇报告文学《太阳迟落的高原》获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

王安润,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国家一级编剧。石河子大学客座教授,自治区艺术学院、塔里木大学硕士生导师。兵团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兵团广播电视台原党委委员、副台长。出版个人专著18部。担任主创的电影、纪录片、广播剧多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星光奖,及天山文艺奖、新疆电视文艺一等奖、新疆广播文艺一等奖、兵团“五个一工程”奖、绿洲文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