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文学的跨域交响 ——欧洲华文笔会2025维也纳文学对话研讨活动综述
6月21日,由欧洲华文笔会发起和主办的“2025维也纳文学对话”研讨活动在维也纳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80多位华文作家和学者与会。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参赞郑轩、文化处工作人员肖砺彤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欧华笔会会长方丽娜主持。
郑轩代表中国驻奥地利使馆讲话,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欧华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中具有独特意义。中国和欧洲都是文明积淀深厚、文学传统悠久的沃土,双方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方面各不不同,欧华作家通过思考,将跨越不同文化的个体经验凝结为文学结晶。这些作品既是作者个人的艺术表达,也是中国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对世界文学的丰富和创新。”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白杨教授在贺信中表示,此次研讨会汇聚各方智慧,深度探讨欧华文学的历史与未来,既是对欧洲华文创作脉络的系统梳理,亦是对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格局的重要拓展。
方丽娜表示,文学不仅能塑造人的气质,更能铸就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精神品格。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与交织碰撞中,欧华文学既有鲜明的欧洲元素,又饱含故土的眷恋与东方审美。生活在异乡的我们,无论使用何种语言,血液里都流淌着汉字的基因密码,以汉字书写人类共同的悲欢,构筑精神与灵魂的殿堂。
研讨会分四个主题专场,与会者就欧华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成就与特点以及海外创作的前景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随后,海外作家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思考。
第一场“欧华文学的写作现状与创作成就”研讨由欧华笔会常务副会长安静主持。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顾问、《华文文学》主编蒋述卓总结了新世纪以来欧华文学的艺术追求,勾勒了其从跨文化哲思到叙事美学的蜕变,并指出欧华文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关注所在国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主题,写出更多直击心灵的作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张莉概述了新世纪以来欧华文学的成就与意义。文学史上多位优秀作家都曾经在欧洲写作并发表作品,这构成了欧华文学灿烂的历史。新世纪以来,欧华文学呈现了多元面向,既有关注二战等历史写作,也有关于当代华人日常生活的作品,尤其是女性作家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在全球化时代里,流动、丰富、包容和兼收并蓄是欧华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华语文学的特质,也为未来欧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可能。南昌大学李洪华教授在谈到异质与共构视域中的欧洲华文文学时说,欧华文学的生成发展,在承继前辈作家流散性和融合性的基础上,更拥有了不同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题材领域的拓展、思想内涵的开掘和多向度的艺术探索上。南通大学教授陈树萍认为,欧华文学的丰富深邃与其行走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前沿密切相关;欧华文学含混性的增强正是身处人类两大文化对话巅峰的必然结果。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张益伟特别关注欧华小说这一领域,分析了欧华小说的文化主题和叙事话语建构。美国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原会长王威总结了从早期到近年来几代移民文学的形态,提出未来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关注的新课题。
第二场以“跨文化写作的特点与前景”为主题,由欧华笔会副会长、法国尼斯大学原汉学系主任黄晓敏主持。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朱育颖教授通过“水”这一媒介,阐述欧华女作家在跨域书写中,人与水互动,在精神之河打捞“中国记忆”,构建贯穿中西的文化水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树勤着重综述了20世纪中叶以来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女作家搭建中英文化桥梁、思考生存境遇的创作景观。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萍综述世界视域下当代女性写作的几次转向,阐释她们以女性遭遇的生存困境文化冲突等外部处境为写作主题及其叙事美学风格。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毕海着眼于方丽娜小说的共同体书写,并以此为例,揭示欧华文学中的家园意识与文化交流互鉴。江苏师范大学王艳芳教授以“韩素音与欧华”这一话题为契机,指出跨文化写作不是简单的文化嫁接,真正的对话始于直面区域文化差异。北美《红杉林》杂志主编吕红认为,北美与欧洲的华人文学创作虽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华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经验与精神轨迹。两者共同构成了全球华语文学的重要版图。瑞士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会员张延涛多年从事国际知识产权业务,他着重分析了著作权领域的痛点和热点问题。对当下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权利产生与风险防范,结合现有在先案件判例,分享了不同地区在知识产权及版权维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案例。
第三场讨论围绕着“欧华小说的创作优势与变迁”进行,由欧华笔会副会长杨丽主持。盐城师范学院孙晓东教授、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勇、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毕光明、惠州学院教授颜敏等从文化功能、空间环境以及具体作品等角度对方丽娜的小说创作做了系统分析。苏州工学院计红芳教授、绍兴文理学院古大勇教授围绕作家海娆的小说《我的弗兰茨》及其非虚构、翻译等文学创作,展示作者的创伤叙事及其“自我突破”和“求变”。来自丹麦的欧华笔会会员王晶晶介绍了丹麦作家锦元朵的小说《京城没有蛐蛐叫》。这部回忆体小说感情朴实真挚,文字精湛精细,书写了20世纪中国普通家庭的命运。
第四场的主题是“欧华散文及多媒体文学的潜力与方向”,由王晶晶主持。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刘秀珍探赜黄晓敏的多部散文集,认为她的“文化散文”突破了个体生命范畴书写传统,审视异域景观,与历史对话,凸显了对人类文明互鉴史的探究和跨文化省思。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易晓明分析了方丽娜小说的时空转换建构,从电子媒介、多媒体文学和全球化语境两个方面探讨其小说技巧。上海师范大学张静教授以“凡爱尽即当离弃”为议题,围绕1920年代中国关于英国诗人雪莱婚姻道德观的讨论,深入对这一主题的思考。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李相银介绍了常恺的散文集《维也纳风云纪事》,认为常恺的写作既是对个人文化使命的践行,亦是对全球化语境中“多元文明共生”愿景的文学回应。
研讨最后,与会华文作家在欧洲华文笔会副秘书长孙汉田的主持下进行了互动交流。海娆、洪莉、何佳霖、王晓丹、饶蕾、常少宏、曾慧燕、刘宝军分别发言。
文学对话之后,与会人员还举行了“大巴论坛”以及森林诗歌朗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