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7月10日,“东北抗联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展开深入探讨。
党的领导是抗联精神根基
研究阐释与宣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有利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与理论指引。哈尔滨市委副秘书长锡东升表示,哈尔滨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20世纪初,哈尔滨作为中国通往共产国际的必经之路,以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成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海萍提出,黑龙江省是东北抗联的主要发源地和根据地,拥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历史资料,肩负着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上走在前列的历史责任。作为地处边疆的地方高校,应当始终充分发挥东北抗联红色资源挖掘、精神转化传承的重要战略作用,构筑起集党建引领、课程育人、学术研究、文化浸润、持续养成、赋能地方于一体的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与传承体系。
红色血脉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彰显了民族不屈之魂。今天,要特别强调传承好红色基因,尤其要思考在学术的角度上应如何传承好红色基因。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利生表示,红色基因的内核是一种“共识”,抗联精神是东北抗联这支武装部队在抗战当中形成的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东北抗联内在体现于“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所有红色基因所共同具有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武装的历史贡献和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发出抗战先声、点燃抗战斗志、支援世界战场、树立精神丰碑。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理事长焦扬认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深入推进东北抗联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重要论述的深刻领会,是对中国人民和东北军民浴血奋战的缅怀致敬,是将抗战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大动力的庄严宣誓。
忠诚于党的领导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石和根本。黑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何伟志认为,忠诚于党的领导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石和根本,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东北抗联将士首要的政治品格和鲜明本色。复旦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红凛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在人。
东北抗联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政治伦理的承接发展。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市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宋学来表示,东北抗联精神是在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将士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貌的具体呈现,抗联精神因其内在特定的精神特质客观决定了自身的伦理定位。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活性基因
东北抗联精神是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坚实支撑,是涵养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深厚土壤,是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引擎。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段妍提出,在新时代东北振兴的过程中,应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增强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力与感染力,将精神优势转化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尤琳认为,革命精神为基层治理指明方向、凝聚力量。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这一抗联精神的核心内涵,传承了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为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创新创造的活力。
东北抗联精神对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价值意义。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鸿召认为,东北抗联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密切相关,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增加了黑土地的情感厚度,也书写了对理想信念忠诚的烈度。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市行政学院)教授李天明表示,要深刻认识到东北抗联精神并非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活性基因。
会议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市行政学院)、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等单位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