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自亮:雪豹及其他(组诗)
来源:《青海湖》2025年第7期 | 王自亮  2025年07月21日08:28

王自亮,诗人、作家、学者。1958年生于浙江台州。1982年以来,先后担任台州行政公署秘书、台州日报总编辑、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著有诗集《三棱镜》(合集)《独翔之船》《狂暴的边界》《将骰子掷向大海》《冈仁波齐》《浑天仪》等,批评集《鹰的蒙太奇》即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众多诗歌作品入选《青年诗选》(1981-1982)、《朦胧诗300首》,各种全国年度诗歌选本等。部分诗歌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

雪 豹

雪地幽灵。冰碛上的铁木真!

白盔甲,橙黄色眼睛,燃烧的灌丛……

冰川群如此寒冷,这般寂静,

灰白色雪豹与雪山融为一体,

这天赋异禀的猎手,紧张的猎手。

昼伏夜行,行踪诡秘,远离尘嚣,

一个机会主义者以捕食失败告终;

褐色斑纹:老树的结节,

雪豹,孤傲的怀疑论者。

沿着山脊线、断崖与峡谷游动,

人迹罕至之处,难以攀援。

与猎人周旋,与诸兽绝交,摈弃琐碎之物,

无声、无息,并无莫名狂啸,

除了猎物,没有更高的哲学。

翘臀,吻部短促,体长而敦实,

这隐秘的雪山之王,夜色中

不乏敏捷,白天岩石下酣睡;

在高山兀岩与灌丛带,雪豹

硕长的尾巴,热烈而危险。

从岩画中走出,于《山海经》里逃逸①,

忘情于江源,徘徊在悬崖底部。

金雕、云杉与虎耳草②

1

我看到高山兀鹫和大鵟,王者金雕,

领略了高原之心,光芒的羽毛。

幼鹰,在枯枝中跳跃觅食。

我看到盘状贴附在岩石上的壳状地衣,

从事岩石的分化,篱边粘褶菌

正催促树木朽腐。

它们在工作。活着或死去。

在大江源,在雪峰、荒野,各得其所。

惟大嘴乌鸦沉默,凝视天际。

2

我惊异于江源的浩大与丰盛,

空气稀薄之地,有朱雀、雪雀和云雀,

遇到棕草鹛、角百灵,还要对歌。

我不理解人类征战之癖与争斗,

直到看见一只亮腹黑褐蚁与光亮黑蚁

在海拔4000米灌丛里厮杀……

我对高寒地带敬而远之,恐惧甚深,

今天看到苔藓如同绝句一样饱满,褐花杓兰

像南方女人的樱唇,无话可说。

3

看到金雕时,我就迅速抛弃了隐喻,

收起修辞之爪吧,猛禽是高原的本质。

将兀鹫理解为雪峰的孤独,

真菌之魅,表述了生死普遍性。

云杉之上,飞翔的褐色真诚,

阳光从缝隙之间遗落,照亮

金龟子红色鞘翅,揭示幻象;

所有事物都被赋予蜷伏后的舒张。

4

虎耳草,虎耳草,你是高原之耳,

倾听在远方,而倾述就在眼前,你——

被人形容为:草甸尖角,冰川饰件,荒漠甘泉。

这只是植物之名,大地之内倾,

时间的漩涡,向内朝外同时翻卷……

野牦牛

1

当一只巨兽,裹挟砂石飞奔而来,

四蹄,敲击着高原之鼓,

眼睛喷出愤怒的火焰,

你唯一的选择,就是逃命。

想象一下狂奔的山!鼻息发出泥石流倾泻之声。

蹄声咚咚,烟尘开出花朵,催动黑色风暴,

太阳,被野牦牛踏成血色石榴。

2

更多的时间里,它们

风雪中蹲伏,一动不动,

看上去像一座座黑色丘陵。

唯有颌部的运动,

才证明它们活着。

心,依然在高原上奔突。

野牦牛,雪线上狂奔的虚无……

3

黑牦牛,黑色神牛;金丝牦牛,黄金神兽。

格萨尔看到了神灵的白牦牛。

在岩画里,在我们眼前——

游荡,奔突,或嬉戏。

野牦牛,如《斯巴宰牛歌》所唱:

尖角是山峰,头颅是高山,毛皮是大地,

尾巴是道路,轻拂群山。

4

有牦牛处必有水。

仲夏,野牦牛连续不断地前往水边;

隆冬里它们仅满足于雪。

信仰的心脏,劳作的手臂,祭祀的怀抱,

欢叫就是生活本身。当家人喉结滑动,

黑牦牛帐篷,白炊烟,黄铜茶壶。

从野牦牛的鼻腔里喷出水流,

牦牛魂,孕育长江源。

5

年老的野牦牛,神情孤独,

夏季时离群索居。

喝一口水,走向生命的终结。

走进狼群出没的天然坟场:了结自己。

一个悲壮决绝的决定。

第二年春天,人们看到了一堆白骨。

指向天空的是不可垂下的

牛角。

狼和鹰,还有猎狗,掏空了野牦牛,

就像强盗与兵丁,一起洗劫了

一座巨大精美的宫殿。

6

初夏,绿绒蒿、虎耳草覆盖高原。

蛱蝶飞舞,水黾已能轻盈地

在水面上行走。

大鵟在滑翔中,瞥见远处

狂奔的黑色野牦牛的

新生代。

七渡口

众声喧哗,满滩皆为河。渡口有七个叉道,七道光芒。

文成公主入藏就走这个渡口,不知她是恐惧抑或入迷。

通天河流经这里时,被河中的泥沙,分割成七条水流;

历险之后的庆幸,七渡口,一个吉祥之处,一个圣地。

煨桑台飘青烟,香料迷路,松柏思念着尕朵觉沃神山;

祭河仪式正在进行,水流并不因此减速,它流注自己。

在鼓声中牦牛粪燃成歌谣,念经,顺时针转圈,渡河;

挥舞哈达,摇动铃铛,将谷物撒进河里。平安、追忆。

七渡口的各种足迹: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商人与僧侣。

使者的足迹,建起更稳固的交往,朝拜、征战还有贸易。

七渡口,曲麻日阿顿,岸上的人都在紧张地注视着船只,

或牛皮筏子;在等待渡江的日子里,心如无法放生的鱼。

勒巴沟

1

在谷口,刻满佛像的崖壁前,听到鸟鸣,

想到文成公主,她那柔弱的双肩,美貌;

看到她的车辇与旗旌,嫁妆,马匹,护送者,

未卜途程,陌生景象,风沙流云。

彼时她还不是“度母化身”,只是个女孩,

“七试婚使”故事,尚未成为大昭寺壁画。

“倒淌河”象征着欲归故土,宝镜换成了石片,

只能抹干泪继续骑马前行,15岁的公主认命。

头晕目眩,心跳加快,到了勒巴沟她需歇息,

公主手臂沁出香汗,一时说不出话。

2

勒巴沟!到了勒巴沟,公主仿佛换了一个人,

教人垦田植树,安装水磨,学会制陶与纺织。

她,命随行工匠将释迦摩尼等身像放大数倍,

雕刻在岩石上,把灼热的目光也留下。

岩石上的众多形象,人与事物的缩影,

衣裳的皱褶!富态的脸庞!耸峙的发髻!

瞳孔反映的雪山,山脊似的鼻子,耸峙的额头。

从宫廷到山川,从父皇到平民,从甬道到大河,

年纪小小的公主,装着惊诧,

美丽高贵的公主,收下风月。

3

勒巴沟,勒巴沟,我看到了——

荒漠中的热烈之心,雪与佛光,高原宫殿,

“服饰之美,缩缩媿沮”③,通天河秘境,

相拥之际,喜极而泣。

在勒巴沟,我看到了:

摩崖石刻《公主礼佛图》,那线条走出了:

流水路线、微风姿态、苔藓样貌。

巴塘草原,骑手

此刻,臧棣有点牧马人的样子。

此番他没带上《师道鳟燕》,

他练过骑术,一次,两次,如是者三,

终于,有了骑手的神情

(“仪式感高于事物本身”)。

少顷,臧棣消失在道路尽头,

“马本身就是道路”,

他,身材高大如门神。

回来,就听他如何描述马上所见,

就听他讲草原的整体性——

花朵与溪流,斜坡与草甸,

山顶上尚未融化的积雪,

偶尔跑过的鼠兔,黑珍珠般的牦牛。

将所见编织成语言织锦,期待着

佛陀开口:“如是我闻”。

说话时,臧棣额上冒汗骑马归,

而我,赶紧闪出画面。            

① 参见周士琦《<山海经>“孟极”即”雪豹”考》《中国科技史料》1991.12(2):84-87.

② 一天,我看到这部王昊主编的《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的田野研究》,不禁心向往之,将它作了我的长江源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向导,诗歌的另类手册。

③《新唐书·吐蕃传上》:“ 弄赞率兵次 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 缩缩愧沮,羞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