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超”现象看体育视听传播新趋向: 赛场竞技向情感共振的延伸
“苏超”(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的爆火绝非偶然,当一场省级业余赛事,创下短视频平台超110亿次播放量、非球迷群体占78%的传播景观,一场由媒介技术、地域文化共创的“大众体育文化超级现象”,正在以方言梗、文体旅套餐的姿态席卷全国,悄然影响着中国体育视听传播的版图。
可以说,“苏超”构建了政府引导、媒体主推、公众参与、商业助力的协同共振生态。从“竞技本位”到“情感本体”,显示出在视听化发展趋势下,情绪价值、文化认同、参与体验的重要性已超越纯粹的竞技比赛。传播的重心不再是输赢,而在于构建“共情场域”——让体育有烟火气,让体育成为全民运动的代名词,让体育成为大众情感互动和驰骋的绿茵场。
媒介重构:从传播矩阵到全民参与
“苏超”的传播打破了以往体育传播中“高水平竞技=高关注度”的传统认知,其核心吸引力并非来自竞技本身,而在于是一次全民的视听体育狂欢。自2025年5月开赛以来,“苏超”现场观众单场峰值破6万,带动江苏文旅消费激增305%,获得95.2%江苏居民的知晓度,它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域、分层运营、强互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了电视大屏、移动小屏、社交媒体、地方融媒协同作战的全域覆盖和精准触达,形成了“全媒体整合+地域文化+多主体共创”的全新传播生态。
江苏广电集团作为核心枢纽,采用“双头部”传播策略,即“大屏直播+小屏互动”模式。通过江苏卫视提供高清稳定的赛事信号,同时在“荔枝新闻”APP打造“第二现场”,观众可实时参与投票、多视角切换,单场互动参与率高达75%。这种技术赋能让观赛从被动接受升维为“参与式创作”,打破了传统体育传播“你说我听”的单向度叙事。
更具创新性的是,“苏超”创造了体育视听传播链的裂变式生长,形成了“媒体造梗—政府接梗—全民玩梗”的传播路径。比如,某短视频博主发布“兄弟们,十三太保大乱斗终于来了!”视频上线48小时内阅读量破亿。他一人分饰多角,拟人化演绎江苏城市间的“爱恨情仇”,被网友戏称为“散装江苏始作俑者”。网友紧跟其后,纷纷以方言解说、趣味短视频、表情包、应援歌曲等成为传播主力军。
在这场全民体育视听的传播中,主流媒体主动俯下身段,与自媒体达人形成互动,拉近与年轻用户的距离。比如,南京文旅官方账号以“盐水鸭加糖”回应网络热梗,赛场上打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横幅。与此同时,央视频也将盐城菜贩球员腿抽筋之后的绝杀镜头编译成多语种故事推向海外,英国《卫报》发文“中国草根足球重新定义快乐”。在苏超的体育视听传播中,官方与民间的界限被打破,形成情感传播的共振场。
地域文化与普通人故事的共情共鸣
“苏超”的传播是全民参与体育的自然流量和真实情感的蓄水池,当4万名球迷在暴雨中喊出“输球不可怕,放弃才可耻!”;当60396名观众涌入南京奥体中心观战“盐水鸭VS大闸蟹”;当常州和淮安对战之际,球迷以方言喊出“恐龙今天要吃龙虾!”“龙虾钳子夹恐龙尾巴!”时,南京队和南通队为“南哥之争”也变得一笑泯江湖。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诞生。
媒体的矩阵传播也不再只有输赢,而是通过“足球”搭建了情感交流的场域。比如,咪咕视频借鉴巴黎奥运会MFX虚拟环拍技术,为“苏超”定制“方言解说+AI集锦”服务,南通狼头队徽、徐州楚汉战甲球衣等地域符号经4K特写放大,将深厚的江苏地域文化基因植入赛事肌理,成为激发全民情感共鸣的“超级链接”。镜头放大了地域特色,南通队的“狼性出征”,苏州队球衣的“缂丝工艺”,徐州队球衣的“楚汉雄风”,还有南京的盐水鸭、无锡的水蜜桃、苏州的大闸蟹和扬州的炒饭等美食梗,共同将足球比赛转化为地域文化认同的载体。
“苏超”与榕江“村超”形成呼应,它们以全民体育赛事逆袭的姿态冲向中国体育赛事的主战场。在这场有关“苏超”的视听传播中,足球爱好者成了赛场上的运动员,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化身球场拼搏的勇士。这些非职业球员的故事被镜头放大,让我们看到平凡人为梦想燃烧的传奇。像镇江少年黄玮鸿,用脸挡住直射而来的足球,火爆全网;泰州队前锋巴特,一记倒挂金钩成为“苏超”十佳进球瞬间;常州赛场,小学生在助威中途转身上网课,恐龙园员工组成“恐龙方阵”,挥舞着恐龙玩偶齐声高唱《恐龙战歌》,连淮安球迷都跟着鼓掌,这些真实场景都成为传播的“共情点”。
江苏十三座城市,虽不同地域各有特色,但共同的“体育精神”让大家凝聚成“铁板一块”,借助全媒体矩阵传播,形成线上线下朝气蓬勃的“大众体育视听新势力”。
打开“文体旅融合”的另一种方式
“苏超”的传播遵循“赛场—市场—生活场”三位一体的方式。各城市将赛事热度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催化剂”,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赛事+”模式。比如,常州打败扬州后,在端午假期对扬州球迷免费开放全市A级景区,三天吸引15万人次扬州游客;盐城推出“观鸟+观赛”线路,酒店预订量增长200%;南京开通至淮安的苏超球迷专列,苏州开通至连云港的观赛直通车,这些创新联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镇江借“苏超”流量将西津渡景区打造成“足球夜市”,夜游人数增3倍。据相关平台数据显示,南京队获胜后,“盐水鸭”搜索量增长74%,套餐订单量增58%;南通队取胜后,“南通早茶”搜索量激增367%。“苏超”让足球运动完成了从竞技符号到消费引擎的蜕变。
媒介技术的智能化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时代故事的共创者,这是一个以视听书写社会的时代,也是一个新大众文艺引爆全民文化想象力的时代。据统计,短视频平台AI分析用户兴趣标签,精准推送赛事内容,抖音“苏超”相关话题浏览量超100亿。淮安自媒体人使用AI制作“宁淮一家亲”视频,单条点击量超百万。媒体智能技术应用让传播从“观看”转向“参与”,短视频平台则成为大众情绪表达的媒介容器。
总体而言,“苏超”的破圈传播反映的是以技术为骨、文化为血、协同为脉的生态革新,它通过全媒体矩阵打通触达渠道,借地域文化激活深层认同,以全民共振实现流量留存,最终将赛场激情转化为城市经济和文化增量。这一模式为区域性体育赛事提供了可复用的范式。最高级的传播,不是技术的炫耀,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在故事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在算法的世界里,重新发现人性的温度与精神的力量。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课题《泛体育网络视听白皮书》(项目编号HW25085)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