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上海文学》2025年第7期|李樯:碟片屋
来源:《上海文学》2025年第7期 | 李樯  2025年07月15日08:13

1

在碟片机早已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了许多年后,朱其伟还在做着出租碟片的勾当。

认识他纯属偶然。那天我跟马未未在老门东错综复杂的古巷里一边穿过摩肩接踵的人群,一边闲聊瞎逛,不经意走进一条死胡同。我们正要回头,却见一道白墙上嵌着两扇老式桐油漆的木门,一扇关着,一扇半开着,门头上方是道凸出来的青色滴水瓦檐,上面长着几株瘦弱的细草,局部落有青苔。滴水瓦破碎了许多,看上去有相当年头了。

马未未一眼看中木门上的门环(学名“铺首”),说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种造型的。顾名思义,门环嘛,都有两个可以用来叩门的衔环,眼前这副虽有,却只是个造型。“有其型而无其实,这是明清两代皇家宫闱常用的造型哇!”马未未惊叹着凑近了端详,我却被墙上挂着的一块木头招牌吸引,上有“租售碟片”几个字,与这片老街区以及同样是滴水瓦覆顶的徽派建筑的山墙格格不入。这就新鲜了,都啥年代了。

跨进那扇敞开的木门,一股老屋陈腐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子里光线暗淡,一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有的木结构、玻璃面的柜台把房间分割成两部分,柜台后的一把躺椅空着,墙边站满胡桃木色的敞门书柜,摆满了盒装碟片,码得整整齐齐,似乎许久没动过了。左边墙上还有一扇门,门开着,里边有灯光。

我是个写小说的,生活中一些真实有趣或者晦涩神秘的人和事,总能引起我的兴趣。最近这两年,我开始关注“隐匿者”这个话题,所以决定二次探访朱其伟。再者,败兴而去的马未未也叮嘱我,得空一定要再去帮他磨一磨,但凡有点可能,都要把那副门环弄到手。

三天后的一个下午,我便拎着一布袋子从家里翻出来的碟片再次去老门东,却记不清碟片屋的所在了。

那天完全是陪马未未闲逛,没在意方位,当看到老门东入口处的那座明代牌坊,我才意识到碟片屋在哪条巷子里成了个问题,只记得是个死胡同,然而对于一片类似迷宫的街巷来说,死胡同比比皆是。我穿过牌坊,一边辨认着各式翻新的或仿古重修的建筑和一家接一家的店铺,一边遭遇着一个又一个死胡同。兜了一圈,完全不是记忆中的情形,像走错了地方。那天下午我就是在牌坊外的马路边把马未未送上出租车的,他去机场,我则穿过地下人行道,坐公交回家。我努力回忆着,当时我们是参观完江南最大的科考遗址贡院,出门后左转,路过先锋书店,穿过一条摆满花鸟摊位的巷子,又过几条横向交错的巷子我不知道,但肯定是再次左拐,便误打误撞地闯入了那条死胡同,我还记得那道徽派建筑的山墙。有了这个线索,我干脆先找到贡院的出口,然后回头,左拐穿过花鸟街市,就看见了先锋书店。经过书店门口时,正好跟走出来的店主钱大华打了个照面。他以为我也是来参加我们共同的朋友、著名诗人韩西的新书发布会的,我只好说不是,然后道别。再往前穿过五条巷子,一直走到最后一条横向交叉的巷子时,记忆总算恢复了。巷道两边的建筑老旧、低矮,也没什么店铺,尽头是堵墙,不再通向别处,所以我说它是个死胡同。既然是这样,游人走到这里,只需瞄一眼也就回头了,所以才会寂寥。这恰恰是我所爱的,心底不禁涌起一阵轻快和欣喜,好像之前苍蝇般穿来绕去的那些街巷,都是朱其伟的迷宫,想要找到他,必须穿过那些热闹非凡的假象。

脚下的石板路有些高低不平,看得出来也有相当年头了,如果不是碟片这么一个过气了的现代性名词,我会认为穿过迷宫后的自己进入了另外一片时空。

朱其伟却把门环换掉了,换了一副新的仿古黄铜椒图门环,跟那两扇老式木门并不协调。很明显,前几天马未未软磨硬泡地想让他把那副蛇首门环卖给他,引起了他的警觉。不怕人偷,就怕遭惦记,那是一种让人忐忑不安的感觉。

门没上锁,说明人在,于是我轻扣了三下门板。“进来。”声音幽幽地。屋内还是前日光景,简陋不堪,却干净整齐,说明主人是个利落的人。朱其伟走出里间,看都没看我一眼,只重复了“进来”两个字,便掀开柜台边的挡板,示意我进去,好像我是他守在这里一直等待着的那个人,全无生分。你不得不相信,人和人之间,有时就有一种神秘的默契或关联性——你的潜意识里关着无数道门,每道门上都有一把锁,当钥匙出现在附近的时候,锁眼就会发出轻微的震颤,向你潜意识的前端发出一种亲切而久违的信号。

而我几乎不相信,自己和第二次见面的朱其伟有什么关联。

他看上去细眉阔鼻,最引人瞩目的是他的下巴,比常人的长,还略微向上翘起。这种长相,因为不再年轻,所以不会给人一种愣头青的感觉,只剩下一股子倔强劲儿——这是这种造型的下巴带给他人的天然印象,一种倔强感、拒绝感、疏远感,总之不那么具有亲和力。

我把布袋子放到柜台上说,老婆收拾房子,要把这些扔了,我觉得可惜。为了不让朱其伟因为还从事着碟片租售这个早已隐入烟尘的生意感到难堪,我解释说,你显然是位碟片收藏家,这些你看看有没有值得收藏的,都给你了,家里还有好多。我把朱其伟提升到收藏家的高度,以为这样很高明,至少不会被拒绝,岂料他似乎并无兴趣,只是出于礼貌,打开袋口翻了几下,便不再理会我兜兜转转好不容易拎过来的一袋子碟片。

他把我让进里间,指着那副桌面上的蛇首门环说,你是冲它来的吧?

果然,正宗的老物件,这一点从环钉就能看出来。现在仿古门环的环钉都是螺柱加螺帽的工艺,古代没这工艺,是一截锻打出来的金属钉,中间对折,锻打出一个圆环,环内事先套上衔环,再穿过门上的钻孔,尾部露出到门后边,反向撬开,敲实,就安装好了。环钉起先多是青铜、黄铜材质,后来有了铁,更坚硬牢固,便多改成铁钉,而这对门环的环钉明显不是铁质的,否则长期嵌在木头里的那一截,将和门环长期暴露在外的部分一样青黑斑驳,不会是现在这样,有的地方还散发着金黄的光泽。

由于风吹雨蚀,朱其伟自己都没料到,就连门环收藏家马未未也以为这副门环是黄铜材质的,孰料却是纯金的。关于这一点,卸下门环后,朱其伟就快速找人进行了秘密的确认。纯金材质,有衔环结构而铸造成一个整体,这是明代亲王府邸的规制,当时有明文规定,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副老物件无疑了——后来马未未又打电话问,我不禁讥笑他,你买不起,再说这是文物,十之八九是要上交的——但其蛇头造型,一般出现在墓葬,起到恐吓和镇墓的作用,它是怎样跑到朱其伟大门上的呢?

2

朱其伟原是民乐器厂的技工,才上班,工厂就倒闭了,工人有的被分流,有的给笔安家费终结关系。刚就业就失业,而且他才结婚,老婆肚子里已经有了孩子。那时有个流行词叫“下海”,现在叫“创业”。朱其伟对这些潮流词汇并不感冒,但也毫无热情,只是拿笔安家费,在这两间属于私产的老房子里做起租售影碟的小买卖。那时生意还好,各种歌曲、影视剧的载体,主要就是一张亮晶晶的光盘。娱乐嘛,一个大产业,大到山西路市民俱乐部成了东部地区最大的影碟批发市场,生意火到一卡车一卡车拉光盘的程度,去晚点都批发不到。金城饭店一个姓郑的经理是朱其伟的朋友,也下海干起光盘批发,想拉他入伙,老婆也觉得这事儿可干。朱其伟动没动心不知道,反正没成,仍守着这间作为娱乐产业下游毛细血管的出租屋。老婆抱怨他,人家一个个成了大佬,成了头部商家,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再看看你,一副千年王八万年龟的样子,啥也不是。不过很快,随着互联网兴起,看碟片的人越来越少,几乎是一夜之间,商场里各种品牌的碟片机专柜都撤了,山西路的批发市场也随即萧条,只有一两家小批发店还杵在那儿苟延残喘。有人给朱其伟出主意,说你这样还挣个屁钱,你得搞盗版,搞点东瀛和欧美资源,这些还有不错的市场。下海的那位郑姓朋友,转行到一家建筑公司,承包起木工活儿,后来自己单干,专做古建类木艺装饰件,如梁托、雀替、挂落、楣子、花牙的设计、生产、安装一条龙,发财了。他请朱其伟出山,说你脑子里花样多,手艺好,不如一起干。朱其伟婉言谢绝了,但也答应他,可以帮他画些图纸,按件收费。

碟片屋的招牌,本来挂在面向外街那一面的门脸,后来没了生意,很多人找过来,要租他的房子,家人也劝他,不如租出去,这里的租金可比你挣得多多了。后来老门东这一代进行古建出新,营商改造,政府要把他的两间瓦房拆了,他不答应,给再多钱也不管。也是仰赖评估委员里有位懂行的古建专家,说他这个房子有保留价值,加上位置在街区最偏僻的一小截死胡同里,没什么再造空间,这才没被强拆。眼见老门东改造完毕,正式开放,往日凋敝零落的古街区焕然一新,外街也跟着沾光,要来租房子的人更多了,租金也水涨船高起来。朱其伟仍然不为所动,甚至封了本就是后窗改造的门脸,打开面向内街原本是正门的两扇老式木门,重新挂上招牌。

按理,朱其伟的这两间房子该获得新生了,即便不出租,随便卖点儿紧跟时代步伐的什么,也不至于是现在这副模样。用门可罗雀都是抬举了,即便不停有像我跟马未未这样的游人误打误撞地来到碟片屋,一看招牌,也会默然离开,或者挖苦一句再掉头离开。

女儿本来也想让朱其伟把两间门面让出来,可眼瞅着老爹封上外街门面,内街位置又如此幽闭,便气不打一处来,说你是不是疯了。女儿要求恢复外街门脸,给她做玉石挂件生意,至于这些碟片,一把火烧掉算了。女儿还搬来母亲、舅舅,对朱其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结果都是对牛弹琴。这下,朱其伟跟本来就无所谓的家庭成员算是闹掰了,关系虽没决裂,却也没人愿意搭理他了。朱其伟干脆住到碟片屋里,极少回去,好像家人都不是他生命中那几个对的人。

难道我是那个人吗?在接下来成为淡如水的几乎算不上朋友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都不是朱其伟生命中对的人,肯定不是。他就像一颗形单影只的星球,在茫茫宇宙里默默运转,自生自灭。

3

一六二六这一年,不管是对明朝这个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来说,还是对当朝倒数第二个皇帝朱由校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年头。这一年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第二天,皇城的天空万里无云,风清气爽。人们都吃过早饭没多久,该干吗干吗,没人意识到一场令人恐怖的灾难正踩着时间的鼓点从天而降,这就是王恭厂一带的一场大爆炸,史称“天启大爆炸”。据后来的科学考证,这场爆炸相当于一千吨TNT炸药的能量,其破坏程度,在世界历史上都十分罕见。是官署的《京报》最先报道了这场灾难,后续不少书籍均有记述,重点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如死伤三万余人,数万房屋尽为齑粉;人畜、树木、砖石等被抛向空中,天昏地暗中随风落下,惨状让人触目惊心;爆炸声还传到了百里之外的密云、通州、河北边界等地。在死伤人员中,有三千个正在修缮皇宫的工匠,被大爆炸的冲击波震下脚手架,摔死了。人们在惊恐中议论纷纷,说这是大凶之象,不祥之兆,作为天之子的皇帝,应该站出来,给全天下一个说法。迫于舆论压力,朱由校只好发布罪己诏,并大赦天下。对皇帝来说,这就是走个过场,事情也就过去了,可是朱由校仍然伤心欲绝,寝食难安。

在这场大爆炸中,他最宠爱的“高小姐”也被倒塌的房屋压死了,香消玉殒。

这位“高小姐”不是嫔妃,也不是宫女,而是个小太监。通过相关文史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明朝中晚期,整个社会非常流行断袖之恋,几乎达到风靡的程度。流行是一种病,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很容易被流行的事物感染,不管它值不值得,是否恰当。在这场浩荡的断袖风里,朱由校未能免俗,作为奴婢的“高小姐”除了未能免俗,也完全没有资格拒绝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宠幸。他天天跟皇帝腻在一起,形影相随,像一对鸳鸯。秦徵兰的《天启宫词一百首注》有一段关于“高小姐”的描述:“年未弱冠,丹唇秀目,姣好如处女,宫中称为高小姐。”然而那场意外,却夺去了“高小姐”的生命。从端午节到中元节,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皇帝仍然淹留于悲伤,无心朝政。他还命令宫人在中元节的晚上,于大高殿内布下道场,并在皇宫的护城河里点满河灯,超度“高小姐”的亡魂。整个皇宫被照得亮同白昼,泪眼婆娑中,咱们的皇帝仿佛又看到了“高小姐”的音容笑貌。

砸死“高小姐”的那座偏殿,是皇帝亲自为他设计、建造的居所,就连室内的桌椅、床榻、箱盒等等,都是皇帝一锯一刨亲手打造。跟朱由校比起来,今天的很多“舔狗”为讨好自己的“女神”挖空心思制造的种种小浪漫,都不在一个等级,就连超级富豪为某个女明星一掷千金的豪举,也是小儿科。你没听错,这位庙号熹宗的皇帝,虽然当年只有二十一岁,但他从小就有木工天分。天才这个东西,怎么说呢,有的说是打娘胎里带来的,父母的基因组合得好,有的说是基于环境、兴趣和长久的专注,这些都对,但我更相信天才的形成往往发生在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甚至一个瞬间,有一种神秘力量打开了这个天才的天灵盖,从此他开始在某一方面爆发出惊人的能力。我相信,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天才,只是我等绝大部分的天分都被封印了,终生沦为常人。皇帝的天分是怎样解封的,我们不得而知,总之他的“大匠”之名已经风闻天下,无有出其右者。除亲自设计、督造了许多大型殿宇,他还执迷于发明创造,研制出诸如折叠式床板、流水木龛、会动的小木人等许多精巧灵动的木艺。他可以说是一代宗师,把木工技艺升华到了艺术境界,只是,他天天钻在自己的木工房,不理朝政,任凭阉党专权,弄得整个王朝腥风血雨,怨声载道。皇帝没有反思这些,反而一直沉浸在悲伤中,一次次地痛恨起自己建造的房屋,怎么那么不结实,怎么就倒塌了呢!这是一个莫大的否定和侮辱,几乎摧毁了他在木工方面的自信。痛定思痛过后,皇帝决定研发一种新型建筑,一种怎样都不会倒塌的房屋。

从那时候起,到一六二七年九月底皇帝因溺水染病死去的两年零三个月里,人们发现他极少再走出木工房,直到那件无与伦比的杰作悄然问世。爱戴他的太监、宫女私下议论,皇帝肯定是太伤心了,无情最是帝王家,可我们的皇帝不是,他是一个温暖的人、一个有爱的人,还有哪个皇帝比这样的皇帝更值得爱戴呢?阉党们则更加开心,更加肆无忌惮起来,所有皇帝的旨意,均由一个叫魏忠贤的太监下达,甚至由他直接代拟圣旨。朝局被阉党掌控,整个王朝进入至暗时刻,统治的根基摇摇欲坠。忠心的大臣们则痛心无比,他们经常在皇宫外长跪不起,只求能够见上皇帝一面,上秉朝政。可是,他们见不着皇帝,就是进得了皇宫,那位高高在上的天子也可能随时拒绝召见。在一次次失望中,大臣们几乎想要放弃,没法子了,皇帝疯了,你还能指望一个疯子做些什么呢?关于疯子,又该怎么说呢?天才和疯子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常常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或者说两面一体。只有天才和疯子才能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才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朱由校来说就是这样,只有他自己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的意义。

皇帝重新振作起来,再次充满了对自己木工天才的自信,并让宫人把饭菜都送到木工房。他足不出户,任凭斗转星移,日月交替,皇宫里的花开花谢、雨打芭蕉,这些都因为“高小姐”的离去而失去了色彩,没有了诗情画意。他要为“高小姐”打造一座永远不会倒塌的房子,同时也是一具棺椁,安放到他的坟墓里。任凭多么剧烈的爆炸,多么地动山摇的震动,只要在这座房子里,都会安然无恙。

建筑的灵感最终在皇帝的梦里成型。他梦见两条盘踞在一起的大蛇,在一片幽蓝的光线里蠕动盘旋,暗沉的鳞片反射着微光。两条大蛇的脖颈突然变细,口口相对,吐着火红的蛇信子,甚至能发出嘶嘶的声音。忽然,一阵飓风吹来,天地间飞沙走石,大树被连根拔起,连同房屋、牛羊、车马都被卷到空中,被无情地撕碎,又流星雨般飞向远方,或者砸向地面。皇帝一声惊呼,从噩梦中醒来,浑身冷汗。他坐在床头,大口喘着粗气,窗外的夜晚透进来的光线,和梦里的一模一样。强劲的风暴已经平息,视线清晰起来,满地狼藉,原先的两条大蛇却安之若素,再次出现在皇帝视线里的时候,仍然那么缠绵,那么亲密无间。它们居然没有被飓风吹走,皇帝“啊”地叫了一声,快速下床,拨亮宫灯,来到案头前。他把案上已经画了不知多少张的设计图统统扒拉到地上,打开一张新图纸,快速画出梦里两蛇相缠的轮廓。

窗外月朗星稀,一颗流星划向天边,宫墙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除了值班的宫人,皇宫里的人们都睡着了,没有人知道木工房里发生的那场飓风。直到月亮西沉,天边露出鱼肚白时,负责侍候皇帝的宫女已经添了两次灯油,皇帝一直站在书案前,躬着腰,手上时急时缓,笔走龙蛇地描画着。

现在,这张名为“梦冢”的房屋设计图的复制件,就压在朱其伟书桌的玻璃板下。图纸来自郑老板,他是在一幢明代建筑阁楼的夹层里发现它的。作为文物,原图必须上缴,但郑老板有第一时间拍下照片的机会。朱其伟感到震惊,同时也不明所以,凭着多年经验,他和郑老板都能判断出,这是一种建筑的设计图,只是从没见过两蛇交缠的造型,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他们甚至怀疑这不是来自中土的东西。出于好奇,郑老板建议朱其伟照葫芦画瓢,看能不能复制出一件实物。

4

每天早上起来,一般是六点来钟,朱其伟准时出门,去古护城河边散步。向西走一段路,有个桥洞,上头是新开的马路桥,桥上车水马龙,总是闹哄哄。桥下是片上下三层的土石结构,上层离桥顶不到一人高,是片土石混杂的缓坡,爬下缓坡一人高的水泥墙,是一层平台,再下若干台阶,才是河岸步道,步道边还有两张供人休息的条椅。这里遮不了风,却能挡雨、挡夜露。朱其伟不止一次见过流浪汉或者不舍得住旅馆的人蜷缩在条椅上过夜。第二层水泥平台一侧,有两间移动厕所,即便关着门,也总有一股子骚臭气,让人不愿逗留。有次从厕所间出来,下了台阶,一只搁浅在河边的黑色橡胶桶吸引了朱其伟,那把手挂到水边的石块上,这才没被冲走。朱其伟蹲到河边,捞起橡胶桶打水,把厕所间冲了下,显然不够,又打一桶,接着又一桶,直到骚臭味明显淡下来。他把另一间也冲了,来来回回折腾二三十趟,身体都冒汗了。第二天,朱其伟带来一把旧拖把,一把磨秃噜的扫帚头,都是从垃圾站捡来的。扫帚头用来刷蹲厕,拖把可以拖一拖冲过水的台面,这样一来,厕所间变得体面了。一个差不多年龄的男人骂骂咧咧地说,总算有人管了,有回差点儿熏得老子脑出血。

溜达到九点来钟,朱其伟才去吃早点。他基本上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一顿,下午四五点钟一顿,够了。其余时间便都钻在屋里,也没什么可干的,更没生意,就是看看闲书,下午有时去帮社区做做义工。

朱其伟就是在桥下发现珠珠的。那天清晨大雾,朱其伟照常出来遛弯,照常来到桥下打扫厕所,正要拉门,突然门从里边被人推开了,门边蹭到朱其伟拎在前面的水桶,河水漾出来,泼在他的一条裤腿和鞋子上,湿透了。珠珠冷漠地瞥他一眼,非但没有道歉的意思,倒像是嗔怪。朱其伟没说什么,只是有些奇怪,眼前穿着一身灰色紧身吊带长裙,趿拉着一双粉红拖鞋的女孩有些蓬头垢面,睡眼惺忪,好像刚起床的样子。

朱其伟后来才发现,珠珠原来就藏住在桥下最上层那片土石坡上,步道上看不见,不过爬上一侧上桥的楼梯,一眼就看到了。打扫完厕所,朱其伟正要继续向前溜达,正好看见珠珠又从坡上爬下来,差点儿摔倒。还是那身半新半旧的长裙,胸口有些低,也没穿胸罩,头发还是乱蓬蓬的。朱其伟停下,但看到珠珠警觉的眼神,只好离开。向前走了段路,朱其伟回头,看见她正蹲在河边洗脸。

接下来几天,朱其伟发现珠珠始终没离开,他还爬到楼梯半腰,观察土石坡上的情形。地上铺有睡觉用的东西,旁边散落着塑料袋、泡沫饭盒、塑料杯什么的,一片凌乱。女孩白天基本不在,晚上什么时候回来,不得而知。朱其伟担心起来,无论如何,一个女孩子,不该窝在这种地方。他就近买了份早点,对爬下土石坡的珠珠说,给你的。他说完就走,回来的时候,早点已经不在了。

此后一连数天,朱其伟都带一份早点来到桥下,尽量不重样。有时看不到珠珠,他放下早点,大声咳嗽两三下后才离开。可是接下来连续两天,早点却没再动,朱其伟躲得远远的,过了个把钟头,也没见人来。朱其伟以为珠珠离开了,不禁有些失望,就是一只猫,也该喵喵几声表示回应,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朱其伟忽然想念家人了,决定回家住。家人早就习惯有他没他的日子,老婆见他回来住,也并不奇怪。女儿一家虽然搬去了新房子,但外孙女在附近上学,一家人仍然过来吃晚饭,遇到事儿或者风雨天,仍然住下来,老婆倒也没觉得空落。女儿发现一贯沉默、总是拉着个脸的父亲变得活络起来,笑盈盈地跟自己打招呼,逗外孙女玩儿。毕竟,人还是恋巢、念亲情的,尤其是快要老了。只是,聊起碟片屋,女儿还是不甘心那么好的一片地儿白白杵在那儿,成了渣渣。她再次试探,以闺女要学钢琴、学舞蹈,需要不少钱为借口,让朱其伟把碟片屋的使用权交给她。女儿说,要不舍得那些碟片,就都搬回来,反正我们也可以不住这儿,够你放的了。朱其伟猛地一拍桌子,说想也甭想,那是我给你郑叔画图的工作室。女儿不敢再说什么,老婆却又嘟囔起来,人家老郑挣多少,你又挣几个子儿,还好意思说。朱其伟最讨厌老婆说钱的事,尤其是老拿他跟老郑比,比了一辈子,有个卵用。

朱其伟生气地出门,在街上溜达了一圈,决定住回碟片屋。

5

珠珠的消失间接搁置了朱其伟复制“梦冢”的进度,这点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也没发现,珠珠走后,他便终止了打扫厕所的工作,去社区帮忙也不那么勤快了。当又听到有人说厕所的不堪,他才想起自己干的好人好事,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彻底终止。这个世界有他没有他一样,都无伤大雅。只是珠珠不一样,那毕竟是个让人担心的大活人,一个比自己还沉默孤单的人,一个可以随时销声匿迹的人。因此朱其伟主动跟她建立了某种直接的关系。

之前每天溜达完,回到碟片屋,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埋头雕琢,这一弄就是好几个小时。珠珠离开后,也就是我走进碟片屋的时候,除了那副门环,更多的是一地木工器械和木料,似乎许久未动了,蒙着一层灰尘。一方粗壮的原木,已被他凿成两条缠绕在一起的蛇状造型。蛇头不在最上头,而是向下盘旋到大约胸口高度的位置,两个蛇头吐着信子,脑袋上的鳞片也已经雕刻出来,其余都还光溜溜的。能看出来,朱其伟的手艺不赖,他还不无兴奋地猜想,那副门环也许和“梦冢”有关,要不是因为马未未,他还从来没注意到它。可是门环和“梦冢”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何安装和应用,他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我看了眼图纸,忽然想到什么,便把拎来的布袋子里的碟片统统倒出来,翻找了一番,没找到。我告诉朱其伟,我有一张叫《帝国神匠》的纪录片,内容是根据明熹宗朱由校的墓葬发现、传奇一生和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一起拍摄而成的,只是没带来。作为一个木艺工作者,朱其伟当然知道这位皇帝,却不知道这部纪录片。然而他并不期待,只是看着地上的那堆木料喃喃自语说,总觉得哪里不对。

他回家常住的那段时间,闲来无事,脑子里总是反复盘桓“梦冢”的结构,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所有的思路和做工都徒劳无益,所以干脆停下来。这一搁就是三个月,朱其伟倒也不急,直到三个重要的时刻交叠重合,他才恍然大悟。

我去碟片屋给朱其伟送去《帝国神匠》纪录片的那天下午,他一直在外边。是社区组织了一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的表演彩排,朱其伟被安排管理道具。群众演员忙里忙外的时候,朱其伟也没什么事,便打开手机短视频,连翻好几条,都是关于一场台风的信息。台风的名字叫“贝碧嘉”,先是在浙江台州一带登陆,接着迅速袭扰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第二天扑向安徽。网上迅速有了大量的新闻、图片、短视频,其中最吸引朱其伟的,是关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的报道。风力已达十四级的“贝碧嘉”袭扰时,上海中心大厦的千吨阻尼器“慧眼”左右摆幅达到一米多,台风过后,大厦安然无恙,这令朱其伟唏嘘不已。朱其伟正看得带劲,一个群演招呼他帮忙,把一个不倒翁道具抬到前台。朱其伟弯腰抱住道具下沿,收腹提臀,不想那玩意儿相当重,加之用力过猛,朱其伟“哎哟”了一声,腰扭了。道具被别人搬上去,朱其伟坐在后台,一边揉腰一边观赏演员在不倒翁上面左右摇晃,幅度夸张。正常情况下,人早摔倒了,可他总能很好地控制地心引力。

朱其伟扶着腰回到碟片屋的时候,我也刚到门口,正要打他电话。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了排练的事,我们一起进屋。

《帝国神匠》除了讲到阉党专权、东林党的灭顶之灾和努尔哈赤的崛起与袭扰的历史风云,更多是从个人的角度,旁征博引,佐证了朱由校作为一代宗师的木工造诣和他亲手设计、督造的建筑,以及他对今后六百年中式建筑的贡献和影响。其中也为观众留下一个难解之谜,那就是朱由校的皇帝陵墓里,还出土了十来张被命名为“梦冢”的木结构设计草图。解说员连续发问,这些图纸被作为陪葬品,可见它们对朱由校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据考古学家和建筑学家共同研究,“梦冢”这种造型怪异的建筑,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那么它到底是建筑,还是要表达不知什么意思的灵感?从图纸上出现的蛇首门环这种仅用于墓葬的配件判断,“梦冢”是陵墓无疑,可是朱由校的陵墓并不是这种造型,那么他是为自己设计但死后并未被采纳吗?“梦冢”的设计如此玄妙,以至于今天的建筑学家也无法参悟,除了其恐怖的外形起到吓唬人的作用,其内部结构,又如何搭建,有着怎样的性能?发出一系列疑问的同时,画面还闪过几幅“梦冢”设计图的照片,朱其伟把那些画面截图下来,确认它们是一种建筑不同构件的设计图无疑,但那些画面都不够清晰。

朱其伟这才明白,他手头的这张复印件,只是“梦冢”诸多设计图中的一张而已,怪不得总也摸不着头绪。他当即联系老郑,问他发现图纸的具体位置,老郑说了个很偏僻的地方,在汤山以东山洼里的一间古寺,政府做修复工程,他负责木建方面的修旧如旧,无意间发现了它。朱其伟顾不上腰疼,当即让老郑带他去,“图纸不止一张,北京还有,但我怀疑这个实体建筑可能在南京,你赶紧带我到工地去看看。”朱其伟说着便抓住我的手腕,“要不你也一起去?”

朱其伟兴奋溢于言表的样子出乎我的意料。这是一个沉默寡淡的人,波澜不兴的人,一个现世的热闹之于他无关痛痒的人,怎么就忽然热烈起来了呢?出于好奇,和他死灰复燃般的高涨的情绪的感染,我答应跟他一起去。

一路上,朱其伟忘了腰疼,兴奋得像个得到三颗糖的孩童,又像个就要见到巨星偶像的粉丝,就差没有声嘶力竭泪流满面了。他抓住我的手腕说,“梦冢”肯定是座陵墓,但他不是为自己设计的,而是为另一个人,一个对他非常重要的人,他很可能把他葬在了南京。我若有所悟。除了几张图纸和解说员的疑问,《帝国神匠》里没给出任何后续发现,皇室成员,包括继任大统的他的弟弟朱由检,都不可能答应这样的建筑作为一代帝王的陵寝,这是比较容易分析出来的。我对朱其伟说,也许你是对的,这是咱们的皇帝最后的作品,他肯定会不遗余力地付诸实施,让它落地生根,但你怎么能肯定他会建在南京呢?朱其伟说,你想啊,这样造型怪异的陵墓,显然有违皇家的尊严和高贵,建在北京的话,肯定会遭到各种反对。他最好的选择,就是安排工匠在南都付诸建造,发现的这张图纸就是最好的证明。我朝朱其伟跷起大拇指。

车子一路飞驰,过了汤山镇,我们继续向东进入山区,兜兜转转,终于赶到郑老板的工地,已经在收尾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发现图纸的那幢古建筑都不可能是“梦冢”,包括以其为偏殿后来扩建成为一座小型寺庙的其他建筑,均无其形。朱其伟甚至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山羊,窜跳着爬到寺庙东边和北边的山头上,向下看,向周边看。他在两山之间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亢奋、固执、忘乎所以,仿佛眼前之地,就是六百年前有一群工匠被秘密地送到这里,建造一项伟大工程的施工现场。然而他终究一无所获,最后连我和老郑都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还是算了吧。

朱其伟气喘吁吁,但也只能放弃,于是我们返程,一路上仍喋喋不休,坚信“梦冢”一定被付诸建造了,只是后来很可能被毁坏了,或者就是埋在了某座山体里,但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否则那对门环怎么会出现在自家的老木门上呢?!朱其伟的猜想被老郑取笑了一番,他也没作任何反驳。

6

后来朱其伟还去了趟北京,把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历史档案馆都游览了一遍,仍然一无所获,只看到朱由校留存下来的唯一一件漆器,是一把南瓜形状的茶壶,两面缠绕着一对金龙,精美的工艺令他唏嘘不已,也十分惭愧,自己的手艺在人家面前简直是蜉蝣。但考察技艺不是他的目的,他想看到《帝国神匠》里展示的那些图纸,可惜那些文物都已被封存,并没有陈列出来,就连放在哪里,他都没能打听到。倒是在故宫看到民间画师所绘的身着大红龙袍的朱元璋的画像时,他忍不住也摸了摸自己凸翘的下巴,心里嘀咕了一句,真他的丑。

回南京的火车上,朱其伟睡着了个把钟头,并在轻飘的颠簸中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群数量不大的黑色飞虫,组成一个在空中盘旋的椭圆,由于速度和视错觉的作用,那些飞虫的身形把彼此之间的间隔填补了,连成了一个实线圈。线圈仿佛是静止的,又好像在流动。线圈后边是一道木栅栏窗户,光线穿过木格,又穿过线圈,照向墙角睡着了的自己,又好像是另一个人,正躺在床上做梦。接着视线拉远,一幢由内向外透视的建筑构造出现在朱其伟的梦里:建筑材料主要为木材,也有叫不上名字的现代科技合成材料,主要是一些球形、圆柱体、椭圆或三角形的构件。那些构件均为黑铁的颜色,通过传统榫卯工艺和那些木结构的主体勾连、嵌合,从墙基、门窗到屋顶,整个建筑看不到一处焊接的痕迹。因为毕竟是在梦中,这些景象都是飘忽的,朱其伟无法给以定义,但关于建筑结构的理念,在梦里的他的脑海里却无比清晰起来。那些构件都是带有磁性的,但不像吸铁石那么脆弱,而是有着极强的硬度,同时有着极强的韧性,也就是说,当巨大的外力来袭,它们是可以带动整幢建筑拉伸、变形的,当外力消失,则恢复原状,因此它有着最高级别的抗震功能,当地震或飓风来袭,房子倒塌或散架的概率几乎为零。这是其一。其二,建筑的地基是锅形结构,锅底还有若干柱体倾斜或垂直地向地下辐射,对建筑的稳定性起到了极大的加强作用;实心锅体的材料则是一种比钢筋混凝土要重不知多少倍的合成物,像不倒翁的底座。仅此两点,足以说明这幢建筑的伟大创造性,但似乎还不够,作为第三方面补充,房子还自带一个天然磁疗场。

醒来后,朱其伟有些懊恼,回碟片屋的路上,努力想要复原梦境的每一个细节,尤其建筑的内部结构,结果大部分都遗忘了。他迫不及待地再次播放《帝国神匠》,尤其关于“梦冢”那几帧少得可怜的画面,惊喜的是,在其中一帧画面里的图纸上,他发现了球形、圆柱体、椭圆或三角形构件的标记,梦境的所有细节都回来了。

台风“贝碧嘉”、不倒翁和火车上的梦这三个因素在他脑海里交叠重合,同时发酵,朱其伟终于豁然开朗。他不无自嘲地对我说,自己先前的雕琢根本就是瞎折腾,“梦冢”显然是空心的,整个建筑应该是由无数的部件嵌合而成,而不是雕刻一个外型那么简单的事情。至于那副蛇首门环,朱其伟意识到,它们很可能是打开“梦冢”大门的钥匙,而“梦冢”外墙上的每一片蛇鳞,都是一扇窗户。他需要更多的时间,也许要倾尽后半生,把自己关在碟片屋里,对“梦冢”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复制,也许到他死去的那一天都不能成功。

他对我说,以后不要再联系我了,就当没我这么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