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亚戏剧节“比翼双飞”电影短片放映系列活动成功举行 青鸟与候鸟共启文学影像迁徙之旅
“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联合候鸟300首次推出“比翼双飞计划”,这是2025阿那亚戏剧节的一个独特的、全新的“创作单元”。上周末,阿那亚的海边电影院成功举办了“比翼双飞”电影短片放映系列活动。放映结束的同时,李少红、张杨、陈妍希、陈明昊四位嘉宾评审评选出了“比翼双飞荣誉”,《11.5》《该死的夜晚》两部影片荣获奖项。
此前,“青鸟计划”优选四位作家,齐聚阿那亚这个梦想试飞场,与候鸟300的新锐艺术家合作,在300小时内完成电影短片从创作到放映的全流程制作。
去年6月,上海发布《弘扬城市精神 打造电影之城 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将推动电影产业繁荣、提升国际文化软实力列为重要战略目标。同年10月,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通过理论研究、产业咨询、人才培养等多维布局,为电影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在此战略背景下,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与《收获》App合作主办的“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应运而生,致力于搭建文学与影像的转化桥梁,重点助力文学IP转化与作家转型导演,成为上海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6月14日,作家导演韩松落的《浮花》率先开机,随后作家导演徐楚舒的电影短片《哑剧》、走走的《11.5》和吴呈杰的《该死的夜晚》也相继启动拍摄,阿那亚海滩化身创作主战场。在这里,有慧眼识珠的招募挖掘,有艺术家之间的激荡碰撞,更有汗水与灵感浇灌下的光影诗篇。
四部作品题材各具特色:《浮花》聚焦三位中年女演员在追思夜的记忆交织,以戏词勾勒人生起落;《哑剧》讲述口吃小丑与聋哑男孩的无声共鸣,探讨自我认同;《11.5》设定近未来工业社会,映射个体生存状态;《该死的夜晚》通过代际漫游,触碰生死命题与告别温情。从苏卡酒店到北岸礼堂,从雀跃镇到海风酒吧,“青鸟”的创作者们完成了从文字到影像的迁徙之旅。
这是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的全新延展、实践,也充分体现了从选拔、特训营、产业对接,再到实操、评奖的全闭环平台机制。青鸟+候鸟,比翼双飞——这场文学与影像的跨界实验,既承载着上海电影人才培育的战略愿景,也见证着创作者在极限时间内的灵感迸发。正如候鸟迁徙永不停歇,“比翼双飞计划”将持续为写作者搭建导演试飞场,让更多文学梦想在光影中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