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铁索,听见英雄的脚步
小学时候,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就在我心中扎下了红色的种子。此番与朋友自驾出游,经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时,自然不能错过泸定桥——不是看,而是瞻仰,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那座辉映历史的著名铁索桥。
车子驶进景区,远远便听到大渡河的哗哗水声。停好车,站在泸定桥西岸的广场上,我们齐齐仰视这座悬挂在湍急河流之上的铁索桥——13根粗壮的铁链犹如一条铁龙横贯两岸,9根作底,4根为栏,上面铺着木板,河风吹来,桥面和铁索上下晃动。越走越近,桥头“泸定桥”三个朱红大字映入眼帘,字体遒劲大气,异常醒目。这座建成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古桥,300多年来目睹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时刻,而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更将它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桥头立着一块石碑,镌刻着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名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字迹苍劲有力,与桥身的古朴相得益彰。石碑旁,一位白发游客正用浓重的川音,向身边人讲述着1935年5月29日发生在泸定桥上惊心动魄的故事……
踏上桥板的第一步,心里有些打怵。木板之间的缝隙宽窄不一,透过缝隙可以看到下方奔腾的河水,风从河谷里席卷而来,异常凌厉,它穿过铁索的环,发出呜呜的啸声。风大时,桥便如秋千般悠荡起来,人行桥上,须得叉开双腿,方能立稳。我紧紧抓住左侧的铁索护栏,冰凉的触感从掌心传来。300多年前锻造的铸铁,不知经过多少双手的摩挲,表面已经光滑如镜。右侧的护栏铁索上系满红色的祈福布条和格网,在风中猎猎作响,像无数面微型旗帜,又像一簇簇跳动的火焰。
抖抖地走到桥中央,桥面晃动愈发明显。但桥面木板带来的“视觉安慰”,加之桥面上渐次增多的游客身影,让我紧张的心情略感平静,从而转移到观景上来。低头望去,哗哗作响的大渡河水呈现浑浊的土黄色,挟带着高原的泥沙奔腾而下,撞击在河心的礁石上,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这水来自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阿坝、甘孜,最终汇入岷江。没有这座桥时,渡河全靠牛皮船,不知多少人葬身在这湍急的水流中。清康熙皇帝为平定西藏叛乱,解决茶马古道运输难题,下令修建此桥,这才有了“泸定”之名——取泸水(大渡河旧称)安定之意。
站在泸定桥上,望着脚下奔腾不息的大渡河,红军夺桥的历史画面在眼前浮现,我更加深切感受到这座铁索桥的重量。它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坚韧与勇气。22名红军勇士在枪林弹雨中攀援铁索的身影,早已凝固成中国革命的永恒雕像,那13根冰冷的铁索,因浸染了英雄的热血而有了历史的回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不是一场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信仰力量对困境的超越。当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扑向摇晃的铁索时,他们胸中燃烧的是比枪弹更炽热的信念之火。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精神能量,恰如大渡河冲破崇山峻岭的水势,任何险阻都不能阻挡其奔向大海的决心。或许可以这样回望历史:如果没有当年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果勇,就没有后来星火燎原的人间奇迹!
就这样,我提着心,想着事,看着河,踩着板,一步一步走过了当年曾弹雨横飞的铁索桥。对岸桥头堡旁立着一组青铜雕塑:5位红军战士或持枪冲锋,或投掷手榴弹,表情坚毅。雕塑底座刻着“飞夺泸定桥”五个大字。触摸那冰凉的金属表面,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场战斗的激烈。突击队的22位勇士中,第一位中弹落水的是谁?最后一位冲过火墙的又是谁?那些无名英雄的面孔早已模糊,但他们的勇气已融入民族的血液。旁边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正认真听老师讲解,稚嫩的脸上写满崇敬。我想,红色的血脉就是这样一代代赓续下去的。
西岸的泸定桥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些建桥史料和红军长征文物。一张泛黄的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1935年的泸定桥,木板残缺不全,铁索孤悬空中,对岸碉堡森然。照片旁的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一截锈迹斑斑的铁链残片,标签上写着“红军夺桥时被枪弹击中的铁链部分”。我的手指隔着玻璃描摹那凹凸的弹痕,想到历史正是由无数这样真实的碎片组成的。电视里循环播放着老红军回忆夺桥经历的采访录像,一位百岁老人说到战友坠入大渡河时,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我们当时谁也不怕死,但就怕完不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的话在安静的展厅里回荡,犹如雷霆贯耳,令人顿生敬仰。数不清的革命者甘愿为理想献出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
走出纪念馆时已是中午。转头望去,泸定桥与大渡河水都被正午的阳光镀上了一层神圣的金色。阳光照亮的不仅是湍急的河水、铁索和桥面,更是一个民族永不停歇的精神跋涉。泸定桥也不仅是一处景点,而是一个民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往昔定格。它曾经目睹了旧时风云,也见证了红军的绝处逢生,还有当代中国的崛起。大渡河的浪花永远向前,正如红色的基因永远鲜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奋斗者,而这也是泸定桥留给后人的珍贵启示:只要精神不倒,再艰险的关隘也终将成为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