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青年诗人如何为缪斯画出独特的面部表情 第三届“诗意燕赵·青春风华”河北青年诗人笔会在邯郸举办
燕赵自古有诗情。从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到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无数诗人在这片土地上以笔为犁,耕耘着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也记录着时代的脉搏与心跳。
6月28日,“诗意燕赵 青春风华”第三届河北青年诗人笔会在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举行,为青年诗歌创作注入新能量。上午的启动仪式上,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振儒,中国作家网总编辑王杨分别致辞,《诗刊》副主编霍俊明,著名诗人郁葱、大解,《诗选刊》主编桫椤,《诗歌月刊》主编何冰凌,《诗潮》主编刘川,《星星》诗刊资深编辑李自国,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李浩等出席,仪式由河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春雷主持。
笔会现场
王振儒在致辞中说,河北自古是一片被诗歌浸润的热土,为一代又一代河北诗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和精神坐标。河北青年诗人笔会自创办以来,已举办三届,为发展诗歌新生力量、繁荣河北诗歌创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形成了长效机制。青年诗人们的创作也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为河北诗歌发展注入了新风。
王振儒向青年诗人们提出希望。新时代赋予了青年诗人新的使命与担当,也为诗歌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盼。青年诗人要扎根沃土,锤炼时代精神。走出书斋,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在田间地头、工作一线,接通地气,汲取力量,只有这样,诗句才能拥有不可撼动的时代筋骨和生活温度;青年诗人要融汇古今,传承建安风骨、燕赵文化的内在气韵,以当代思维和现代性表达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青年诗人要博采众长,拓展诗歌疆域,在扎根河北的同时,眺望远方,拓宽视野,努力锻造鲜明的辨识度;青年诗人还应当提升精神境界,以一颗赤子之心执着追求,以诗性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精神家园。
王杨介绍了中国作家网及网站原创频道相关工作。她表示,今天的诗歌创作正置身多元、复杂且具有无限生长空间的现场,与广大人群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创作方式和生态也面临着挑战。希望通过笔会的举办,为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坚持创作、赓续诗脉,提供一种努力的方向,为青年诗人创作提供更丰盈的空间和切实的帮助;期待每位诗人扎根生活,精进写作,创作出视角独到的反映心灵之深和时代之广的优秀作品。
与会专家向青年诗人颁发证书
此前《诗选刊》编辑部与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联合组织第三届“诗意燕赵·青春风华”河北青年诗人笔会征稿活动,评选出张杰(张鱼)、刘丙义(刘三春)、张睿、白子文、孙静(孙红红)、陈赫、刘赟(独孤赟)、和一凡(寒城)、朴跃芳、赵文强作为“新十佳”青年诗人参加笔会,展示出河北诗歌绵延不绝的青春力量。活动现场向参会的青年诗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寒城、独孤赟作为诗人代表发言,他们表示,新兴科技拉近了人们彼此间的距离,它带来的冲击波也同时作用于创作者身上。当人工智能写诗不再是天方夜谭,“为什么写诗”“写什么样的诗”摆在创作者眼前。在重构创作边界的时代语境里,诗人更需以自觉的创作意识,让诗歌成为连接自我与大地的精神纽带。此次笔会的召开,正逢其时,帮助青年诗人开拓视野,明确自身的局限和不足,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
启动仪式后,霍俊明、大解、李自国、青小衣,郁葱、何冰凌、东篱、石英杰,李浩、刘川、宋峻梁、孟醒石等诗人、评论家,以“AI时代,诗人何为”为题先后发言,围绕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诗写作面临的困惑与挑战等话题与青年诗人对话交流。对谈由王杨主持。
对谈现场
目前,霍俊明对AI介入诗歌写作持“中立”态度。他认为,一方面,AI的到来令人无法拒绝,另一方面,目前出现的很多现象尚待讨论。作为国家级诗歌刊物编辑,他注意到,AI写作对传统的文学刊物、刊物编辑都构成了挑战。而诗歌的特性则是天然地排斥技术主义的,“我们很难设想一个真正资深的诗人,借助AI来创作,那只能证明他自身的写作能力可能已经低于AI了”。他建议青年诗人将AI作为一个考验自身写作能力的“及格线”,“AI生成的诗歌在事实上已经超出了很多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写作就失去了自主性和合法性。人和诗歌的相遇,来自于本质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座的青年朋友不妨通过AI来考验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同题之下,自己写的那首诗与AI写的诗孰优孰劣?如果你真的还达不到AI的水平,那么你就要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一个怀疑,也说明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提升”。
大解认为,尽管AI拥有强大的数据生成能力,但生活的细节和独一无二的个体经验仍然是无法轻易被取代的,因此,“注重从生活当中挖掘细节和个人的经验”成为当下面对AI挑战的一条突围路径。他还表达了对诗歌语言生命力的信心,“诗歌语言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个体生命都会消失,但汉语一直存在,它有无限的生命活力。这给从事创作的人的启示是:肯定还有一些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被某人一脚踏入,从而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在郁葱看来,自己常常琢磨的那些似乎跟诗无关的东西,事实上与诗有着“说不清的渊源”,由此他认为,写诗就是写人,写对世界、对自然的感知。“对一个成熟的诗人来说,有时书写不在于运用技巧,而在于运用情绪。即便一首不一定多深奥的小诗,也能滋养人,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一生,这无疑是AI难以做到的、一首诗的极致标准。”
面对AI写作模型功能日益强大的现实,何冰凌分享了一系列来自一线的、“手工鉴别”AI写作的规律:譬如AI特别擅长伪造时间流逝的感觉,“发霉”“蝉蜕”“年轮”“老茧”等词汇高频率出现,然而并无意义的延伸,也无细节的挖掘,在词的运用上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等等。
李浩认为,文学应葆有始终不变的“质”,AI的出现不应让我们对“诗歌本质”和对这一本质的朝向有所动摇,创作者还要继续在文本中强化对各自认可的“文学真知”的探寻和探险,还要继续为个人的缪斯画下属于它的独特的面部表情。
在刘川看来,AI入场反而有望帮助人类写作者跳出扁平的集体经验。AI所拥有的趋于无限的人类经验、知识、思考模型等资源,给予人类一个获得深度启发的机会,使得我们能够跳出个人固有的认知框架,从更高维度去看这个世界。善用AI打开边界,为我们成为一个“打开的人”,一个“深度写作的人”提供了无限可能。
其他与会专家也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回应了上述话题。当天下午,还举行了河北青年诗人创作座谈会,霍俊明、何冰凌、刘川、李自国、杜佳细致点评了入选的青年诗人作品,并就一步打磨提升提出意见与建议。座谈会由李浩主持。《诗选刊》邯郸改稿会、河北青年诗人诗作诵读会等活动也同期举办,创新了诗歌活动形式,为建设诗歌新生态、助力青年诗人茁壮成长探索了新路径。
创作座谈现场
(摄影:舒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