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情
曾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毛泽东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沙市雨花区作家协会主席。2019年被中国作协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出版《半条被子》《第一军规》《青春中国》《青春逆行者》《追梦天使江梦南》等著作十三部。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湖南文学》等报刊,先后获评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国家出版基金专项资助项目、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五届“志愿文学”报告文学一等奖、湖南省出版政府奖、湘版好书奖、赣版好书奖、长沙市“五个一工程”奖、长沙市文艺新人奖等。
横亘在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巍峨耸立,滁水河从山中百转千回流经这里,沉积的泥沙承载起一座静谧的村庄——沙洲村。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讲述,让发生在沙洲村的一个真实故事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他说: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4年后的9月16日,骤雨初歇,沙洲村一派宁静祥和。这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首站便来到沙洲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参观结束后,在沙洲村村民广场,习近平总书记望着“半条被子”主题雕塑笑容温暖,他对周围的乡亲们亲切地讲道:“共产党人自己有一条被子也会剪下半条给老百姓,这绝不是口号,不是作秀。我们就是这么做的。而且这种誓言,我们一直传承下来了。正是这样,老百姓才把共产党看成是自家的党、老百姓的党。”
这一天,成了沙洲老百姓最温暖的日子。
沙洲村本是湘赣两省交界处一个偏远僻静的瑶族村落,因为“半条被子”这个故事而广为人知。2024年时逢长征出发90周年,为了追寻红军当年的足迹,我重走长征路,再一次来到沙洲村。
一
踩着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行过马头墙下,又一次站到了徐解秀故居前,我一眼便认出坐在门前的朱中雄——他就是徐解秀的二儿子。
时年85岁的朱中雄除了有些驼背,身体还算健康。他记起我来,用劲握着我的手,口中满是感恩。
我们坐在门槛石上交谈,朱中雄回头指着堂屋里挂着的徐解秀的照片,再次回忆起他母亲的故事——沙洲村位于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是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崇山峻岭、林密谷深,成为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时进入湖南的第一站。
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红军在汝城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并在文明司(今文明瑶族乡)进行了长征出发后的首次长时间休整。
沙洲村驻扎着红军的总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军队纪律严明,战士们进村后睡在屋檐下、空地里,不仅没有乱动老百姓的东西,还帮助老百姓扫地、挑水。
但由于当地土豪劣绅的反面宣传,村里很多老百姓都躲到山里去了。当时,朱中雄还未出生,他刚满1岁的哥哥朱中武正患病在床,母亲徐解秀和父亲朱兰芳只好躲在家里。
当年11月7日傍晚,有3名女红军来到他家,宣传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还把打土豪得来的衣物、粮食分给他家。
时值深秋,山区的天气转寒。徐解秀便邀请女红军住到家里来,并煮了姜汤给女红军驱寒,烧热水给她们烫脚。大家围着火盆取暖、拉家常,很快熟络起来。谈话中,徐解秀得知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
临睡前,徐解秀带着3位女红军来到厢房。简陋的床铺上,一岁的儿子盖着蓑衣正在熟睡。徐解秀告诉女红军,她家唯一的一床被子被清乡队抢走了。简陋的床铺,破旧的棉絮和蓑衣根本抵挡不住寒冷,女红军拿出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和徐解秀母子一起,几人合盖。姐妹之间的情谊让徐解秀暖了一辈子。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女红军醒来发现,徐解秀的丈夫朱兰芳睡在厨房的草垛上,守护着她们。
3位女红军年龄都不大,有一个当时还未满20岁。她们帮徐解秀做家务、带孩子,还拿出当时稀缺的药品给小孩子治病,为那些逐渐返村的百姓看病。
驻扎在沙洲村及其他各村的红军利用休整的时机,广泛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播撒革命的火种,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老百姓主动帮助红军,当挑夫、作向导、抬担架,积极救治伤病员,倾力支援红军。
第三天是大部队出发的日子,三位女红军也要离开了,她们就商量着把她们仅有的一条行军被留在了徐解秀家里。
送别女红军回来,徐解秀发现厢房床铺上的行军被,赶紧抱上被子追上了她们。
“你们3个人就共这么一条被子,天寒地冻地赶远路,我怎能收下呢?”徐解秀不肯收下被子。
女红军说:“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在你们家住了几天,也无以为报,这条被子就算是给大姐的回报。”
当她们在村口互相推让的时候,大部队已经开始翻山了。这时,其中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将那条被子剪成了两半。
女红军拉着徐解秀的手说:“大姐,这一半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你的,到时候再送你一条新被子。”
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半条被子,泪水湿了眼眶。
徐解秀和丈夫朱兰芳送她们走一程又一程。女红军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徐解秀心里。之后每一年这一天,徐解秀总要在与女红军分别的地方驻足好久。
二
年复一年,徐解秀的头发逐渐灰白。
50年后,徐解秀在村口等到了“重走长征路”的罗开富。
徐解秀早几天就听村里人说又有红军要来,她喜出望外,见到罗开富之后,才知道是采访红军长征的记者来了。
罗开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经济日报》记者身份开始了重走长征路的采访,亲身体验红军在长征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同时发掘红军故事,宣传长征精神,看看革命老区人们的生活变化。1984年10月16日,罗开富从江西瑞金出发,按照红军当年的长征进度,用了368天的时间,徒步走完长征全程。
11月7日,从于都出发后的第22天,按照当年红军的行军进度,罗开富来到了沙洲村。在村口,一位裹着小脚的老人不远不近的跟着他,似乎要找罗开富说什么。罗开富由于事务繁杂,直到当天下午三点多才抽出时间专门跟老人交谈。
这位老人便是徐解秀,这时她已经84岁了。徐解秀领着罗开富到她家厢房,向他诉说了50年前那段令她刻骨铭心的往事。
徐解秀指着简朴的木板床念叨着:“我们几个人,横着盖她们的被子。床铺我再没有搬动过,因为红军姑娘说还会回来看我的。”
罗开富静静的听着,看着,记录着,脑海里仿佛再现出50年前在这个十六七平方米的房间内的场景……
“记者同志,当年给我半条被子的3名红军姑娘,你晓得她们如今在哪里吗?”徐解秀念念不忘那三位女红军。
“能见到。”罗开富坚定地回答。
“那就帮我问问,看她们现在过得好吗?我一直想念着她们!”徐解秀说到这里,脸上已流下泪水。
徐解秀一边擦眼泪一边接着讲:“你们说,一条被子能剪下半条给穷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人!她们上山时,还在一步三回头地对我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胜利了,我们给你送一条被子来’。现在我已有盖的了,只盼她们能来看看我就好。”
泪水也在罗开富的脸上悄悄滑落,他握着徐解秀的手说:“徐大娘,我一定尽力帮你找到她们。”
站在一旁的村民朱青松告诉罗开富:“当年红军走后,敌人把全村人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给徐解秀的半条被子也被搜走了,还强拉、踢打徐解秀,让她在祠堂里跪了半天。”
徐解秀说:“虽然那时候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一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罗开富也要前往下一站采访了,徐解秀就像50年前送别3位女红军那样,将罗开富送了一程又一程。
告别徐解秀,告别沙洲村,罗开富踏着红军的足迹继续赶路.当晚住宿宜章县里田乡时,罗开富在烛光下写出了报道《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
1984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栏目发表了罗开富的文章。3名女红军给徐解秀留下“半条被子”的故事,就这样被公诸于世。
三
徐解秀永远都忘不了她的红军姐妹,当年的红军也同样铭记着长征沿线的老百姓。
“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邓颖超、康克清、蔡畅、刘英、谢飞等15位当年的女红军看了《经济日报》关于“半条被子”的报道之后发表谈话,对长征途中的那些父老兄妹表达她们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
在邓颖超亲自主持下,一场寻找3位女红军的行动在全国展开。虽然3位女红军最终没有找到,但信守当年三位女红军离开时所说再送一条被子给徐解秀的承诺,邓颖超联合康克清、蔡畅、杨尚昆、萧克等15位老红军,特意买了一床崭新的棉被,委托《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送到徐解秀家中。
罗开富的报道发出后,他也一直在寻找3位女红军。他想,时间会带来惊喜,等找到3位红军女战士,再一起去看徐解秀大娘,可是这一找,就是7年。
1991年的农历腊月,罗开富带着老红军的嘱托和一条新被子专程从北京赶往沙洲村看望徐解秀。然而,就在村口,噩耗传来,罗开富获知:徐解秀老人在3天前已经离开了人世。
徐解秀的孙子朱分永告诉罗开富:“奶奶临走前的几天,眼睛总是闭了又睁,断断续续地说,那3位红军姑娘会回来看我的,那个罗记者会回来看我的……要永远记着红军,要听共产党的话……”
“大娘,我来晚了。”罗开富将北京带来的蚕丝被摆在徐解秀的坟头,跪在坟前泣不成声……
35年过去了,岁月阡陌。每每想到未了的心愿,罗开富深感遗憾:当年答应帮徐解秀找到3个女红军以及再来看她的承诺,像镌刻在他生命里一样,令他牵挂一生。自1984年11月离开沙洲村后,罗开富还于1991年、1996年、1999年、2005年、2009年来为徐解秀老人扫墓。
2017年3月26日,持续下了一个月的春雨突然停了。下午3时许,沙洲村村民集聚在村口,翘首以盼。这天村里将迎来曾经6次探访过沙洲村的罗开富记者。
汽车刚刚停稳,罗开富急切地下车和徐解秀的孙子朱分永握手,拥抱。这是罗开富第七次来到沙洲村。在徐解秀的旧居前,罗开富一眼看见了徐解秀的两个儿子,并跨步前去与时年85岁的朱中武、79岁的朱中雄紧紧地拥抱,“感谢你们的妈妈!她的精神值得我一辈子学习。”
走进徐解秀旧居,徐家后人以放鞭炮这种农村最高的礼节来迎接这位特殊的客人。旧居仍保留着徐解秀生前居住的样子。知道贵客要来,朱中雄和家人特意将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1991年邓颖超等老红军委托罗开富送来的被子依然铺在了徐解秀生前睡过的床上。
望着供台前徐解秀老人家的遗像,罗开富深深地三鞠躬,饱含热泪地说:“大娘,我来晚了,我又来看您了,没有见到您老人家最后一面,没能帮您找到3个女红军,我对不起您!”
“我老了,今年77岁了,肯定斗不过岁月,但‘半条被子’的情谊与沙洲老百姓对党的情感,对红军的感情,一直会延续下去。”罗开富说。
四
朱中雄对小他两岁的罗开富记者充满了崇敬之情,每忆及此,他都忍不住泪湿眼眶。几十年来,徐解秀的后人与罗开富的联系从未间断。
当年,徐解秀老人年轻的时候,受交通、技术、资金等外在条件的制约,无法找到当初留下“半条被子”的女红军,但她心里从未放弃这个想法,而是将“半条被子”的故事在家族中代代流传。1991年,徐解秀老人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要永远记着红军,听共产党的话,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老百姓一半的好人。”从此“听共产党的话,跟党走”成为了朱家的家训。
近些年来,朱中雄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每天坚守祖宅,义务讲解“半条被子”的故事。尽管年事已高,行走不便,他还是会时常搬出木梯,爬上阁楼,向游客展示母亲徐解秀当年藏被子的暗格。朱中雄说“这么多游客来村里,我要把妈妈的故事讲好,让大家有收获。”
听说我在沙洲采访,徐解秀后人朱向群也来到了祖宅。
朱向群现在是沙洲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受曾祖母的熏陶,朱向群从小就向往军营,他18岁便参军入伍,在部队历练了几年。退伍后本在外面从事工程建筑生意,收入颇丰。随着脱贫攻坚的需要,2014年村两委换届,朱向群高票当选。
彼时,沙洲村全村142户、542人,其中近四分之一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只有几千元,村集体经济几乎空白,被列入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
“要永远记住红军,听共产党的话。”朱向群将曾祖母的话铭记在心。他说,红军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想着的还是老百姓,我作为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一定要为村里做出一番事业才行。朱向群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建成了红色沙洲景区。
“走,到你叔叔家里看看。”朱向群领着我一起朝他叔叔朱小红家走去。
坐在朱小红家的客厅,他张罗着倒茶,端出当地特产“黄金柰李”一个劲的往我手里塞。
56岁的朱小红是徐解秀老人的孙子,他家以务农为生,因为父母身体不好,两个孩子要上学,生活很拮据。自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沙洲村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朱小红一家的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0年9月16日,习总书记不远千里专门来沙洲,还到了我们家里,你看这个照片,就是在这个客厅。”朱小红难隐激动,用手指着墙上的照片。
“过去,女红军给我奶奶送来半条被子,如今,共产党给我家带来幸福日子。”我当时就是这样跟总书记讲的。
“因为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党才有了光荣历程、辉煌事业。你们家里的变化也说明一个道理,共产党坚持为民本色,说到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如同90年前那半条红军被一样温暖。
朱小红一家,以及沙洲村的老百姓对这份“温暖”的感受尤为深刻。
“通过技能培训后,我们沙洲村民有些自主开起了土菜馆、民宿客栈,有的到景区当讲解员。现在在家里、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增加收入,我们全村人都已经脱贫致富了。”朱小红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朱小红家是沙洲最早“开门迎客”的村民之一。夫妇俩都参加了村里组织的蔬菜种植、厨师技能等培训,学会了一技之长,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土菜馆;依托日益热闹的景区,他们把自家房子改造为商住一体楼,办起了民宿。朱小红夫妇不仅顺利脱贫,收入连年递增,还带动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2018年,朱小红还把在广东打工的女儿朱文萍叫了回来,在村里的旅游公司当起了导游,每个月的工资平均下来有几千块钱。朱文萍也很感慨:“在家乡工作,天天跟家人一起,可以照顾到父母。最主要的是从事这份工作有意义,我们讲解的是半条被子的故事,而且还是自己曾祖母的故事,觉得特别光荣。”
在朱小红家,他的侄女朱淑华也跟我分享起她的返乡故事。“以前村里面基本上见不到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旅游开发之后,她选择辞去待遇相对优厚的外地工作,回到沙洲村,成了一名景区讲解员。
“温暖”“变化”“幸福”……是朱淑华讲解中的高频词。“半条被子”故事、沙洲新时代的发展,在她饱含深情的讲述中,刻进了一波又一波游客的心中。
家乡的变化,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融进她的日复一日的讲解里。
五
告别朱小红一家,我去寻找沙洲村的“变”与“不变”。
眼前,古老的沙洲村已不是旧模样。一条平坦的“红军路”将村庄连缀起来,黛瓦白墙依偎着绿树青山;村中央耸立的“半条被子”青铜雕塑,把90年前的感人场景艺术再现于世人面前。
朱向群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一边走,一边跟我介绍。他早在景区建设时,沙洲村就大力开展招商选资,成功引进了多家企业落户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发展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等产业,投资建设生态农庄、生态农业观光园、茶叶观光园和万亩有机水果示范基地。沙洲村现已建成两个水果观光园、一个观光茶园、一个生态农庄。
行走在村里,瓜果飘香。望着绵延一座又一座山头的果园,朱向群的眼里都是光。
沙洲村是名副其实的水果村,黄金柰李、翠冠梨、葡萄、猕猴桃扬名省内外。盛夏时节,正逢黄金柰李上市,走进沙洲村黄金柰李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果树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一片丰收的景象让人喜不自禁。翠色欲滴的果树下,身穿瑶族服饰的村民,背着竹篓行走果树间采摘水果,再通过广场零售、电商带货和经销商等形式,卖到全国各地。
我们在村里遇到了“90后”的朱晓健,朱向群跟我介绍说“这是我们村里的‘网红’。”朱晓健笑容灿烂、开朗大方,她之前在外从事美容行业,三年前回到村里开起奶茶店。“游客逐渐增多,我想通过奶茶店的形式,让游客坐下来歇一歇,好好感受我们沙洲村的变化。”她说,沙洲村游客众多,在打造休憩之所的同时,还使用互联网直播带货,把更多农家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沙洲村除了水果远近闻名之外,小黄姜和辣椒种植面积也在持续扩大。”朱向群领着我来到村里的现代农旅示范基地,只见成片小黄姜长势喜人,一股淡淡的姜香随风飘来。种植大户张有发正和村民一起,手脚麻利地除草、施肥。
“水果下市后,小黄姜又丰收在望,张老板真的发了!”村民边忙农活,边笑着打趣。
张有发爽朗一笑:“我一人富了那算啥,要大家都富了,才叫高兴呢!”
“那是,大伙跟着一起发!”顷刻间,小黄姜田间,洒落一地欢声笑语。
朱向群告诉我,2020年9月19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沙洲村后的第三天,汝城县召集相关人员,在沙洲村会议室围绕发挥沙洲村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共同富裕,群策群力、共商共谋。
不久后,《环沙洲区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行动方案》出炉。汝城锚定环沙洲区域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统筹推动环沙洲区域,即沙洲村、快乐村等“十村一社区”的建设发展,做到统一规划、精准定位、因地制宜,突出红色、绿色、“古色”优势,努力走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路子。
“热气腾腾”的红色热土上,开始盛放共同富裕之花。
几年时间里,张有发就将生姜面积从9.8亩扩展并超过40亩,还在楼江村流转了380亩土地,种植柰李、黄桃等当地特色水果。
“沙洲村除了水果和小黄姜等农产品远近闻名之外,就在去年,在湖南省科技厅和汝城县沙洲半条被子红色文化促进会的牵线搭桥下,那座现代化的‘半条被子’家纺科技产业园于2023年顺利投产,为周边近50位村民在家门口解决了稳定的就业。”站在一处山岗,朱向群指着远处一栋崭新的标准厂房告诉我,沙洲盛产的小黄姜富含姜黄素,通过提取姜黄素融入纤维中,从而制作出小黄姜纤维,再由小黄姜纤维生产出来的棉被具有抗氧化、抗菌等作用,依托科技赋能,让沙洲的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
梳理沙洲村近年来的发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将“红”与“绿”有机结合,一手保护传承红色文化,一手建设绿色美丽家园,让沙洲村以及周边的村子都实现了共同富裕。
朱向群介绍了一组数据,沙洲村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140多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量1.8万人次,农商旅蓬勃发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村集体收入提高至106万元。
六
随着沙洲村旅游的火热,这几年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个疑问,我在郴州市委派驻汝城县沙洲瑶族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谭诗华那里得到了答案。
“原先,沙洲村民白天忙农活、做生意,到了晚上,饭碗一撂,不是串下门,就是往床上躺,文化生活仅仅是看电视、玩手机。”谭诗华到村里之后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
通过调研,谭诗华觉得从丰富乡亲们的精神生活入手,在沙洲村开辟文体艺术传习场所,开办书法班、读书班、舞蹈队、篮球队、合唱团“两班两队一团”。接着还开办了“农民夜校”课堂,每期座无虚席,为村民输送着丰厚的“精神夜宵”。
2023年沙洲村民自导自演的“幸福都是党给的”村春节联欢晚会首次上演……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腰包“鼓起来”的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更强。
“驻村就要住进群众心里,而住进群众心里,就要解决村民最希望的难题。”谭诗华驻村那天就在心里给自己立下“军令状”,把“家”从市里搬到村里,把自己当成地地道道的沙洲村的一份子。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谭诗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谭诗华告诉我,工作队入驻的第一天,他就给队员定了规矩:把村里群众当亲戚走,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事实证明,这条规矩,成了工作队带领乡亲们攻坚克难的致胜法宝。
“幸福新村”项目的竣工,解决了村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拓宽修好小码头,村民洗衣洗菜从此开启“四时方便”模式;开展排洪渠改造,让山洪倒灌、房屋进水彻底成历史;修筑后山砖石步道,村民到达果园菜地不再脚踩泥泞,观光游客上下自如,不再望而却步……
“我们村里现在是产业旺了,环境美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变得越来越好了,党群干群的关系更融洽了。”介绍起沙洲如今的情况,谭诗华如数家珍,笑容同样灿烂。
对于沙洲村的未来,谭诗华也有他的目标:“我的想法是要把沙洲村打造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共同富裕样板村以及全国新时代的红色地标。同时把我们沙洲打造成类似丽江、凤凰那种慢生活状态的景区,让滁水河的流水慢下来,让游客的脚步停下来,让我们的游客和我们的村民共同享受悠闲的田园‘慢生活’。”
我随着谭诗华登上沙洲村的后山,暖阳照耀下的沙洲村全貌尽收眼底,仿佛披上了一层金灿灿的霞光,生机盎然。眼前一座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桥梁连接起当年红军徒步跋涉的蜿蜒小道,90年的时光,在这一刻变得温情十足。白墙黛瓦的“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外,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放眼望去,恰如一条火红的飘带铺展在山川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