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水何年
在北京生活多年,我却乡音未改。
我从小生长于桑干河畔的小山村,我们那里的方言是和内蒙古、山西交织一起的,外地人不容易听懂。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们村的大奶奶和四奶奶(我们那里的伯母也可称为“奶奶”),也就是大伯母和四伯母,她们讲话一直是北京口音。我小时候经常学她们讲话:“小门儿开了,您可以从小门儿走呀!”母亲听后高兴地说:“学得很像,长大后你就到北京工作吧!”一次我问母亲:“北京那么远,大奶奶和四奶奶她们怎么会来到咱们这里?”母亲听后回答:“她们小的时候北京有地区发大水,家园被大水冲毁了,因此她们一路乞讨来到这里,做了你大伯和四伯的童养媳,你大奶奶来时四岁,四奶奶来时只有两岁……”
多少年来,我的脑海中经常自问:“北京发大水具体是哪一年?从大奶奶和四奶奶的年龄上判断,很可能是1938年或者是1939年……”
小时候,大奶奶经常用北京话给我们讲那次发大水的经历,大概意思是那天上午,村里来了一位白发老头儿,他在村里边走边急匆匆地反复呼喊着什么,但因为当地人听不懂他的口音,就没有理会。不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后来有人在雨中敲打着脸盆边跑边呼喊,快往山上跑呀,大水要来啦!听到喊声后男女老少冒着大雨顺着山脚下的小路赶紧往山上跑,当人们跑到半山腰回头看时,发现自己的家园已经被顺着峡谷奔腾而来的大水吞没了。后来有村民回忆,那个老人应该就是为大家报警情的。
长大后,我多次回忆,在那个气象预报条件落后的年代,有些智慧老人是能识别天气的,我们村里就有那样的老人,他们经常给我们传授:“云彩往东越走空,云彩往西,雨水淅沥……八月十五雨点叮,正月十五雪打灯……”最后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农历八月十五下小雨,正月十五肯定要下大雪……”我曾经仔细记录验证,老人们的总结确实很到位。
一次,我在北京作家协会开会时遇到门头沟区作协主席马老师,休会期间,我和她聊我们村大奶奶和四奶奶一辈子讲北京话的事儿……她听后激动地说:“哎呀!我的舅舅、姨姨、姑姑和叔叔都是由于家乡发大水,为了活命,他们顺着河边一路向西,有的在河北段的桑干河畔定居,有的去了张家口,也有的去了山西大同附近……”事后我想:“马老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生的,她的舅舅、姨姨、姑姑和叔叔正和我们村的大奶奶和四奶奶年龄接近。”
朝阳区作家协会中有一位京籍作家富察老师,他1955年11月出生,对北京的往事很清楚,有一次我问他:“您听祖上说过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北京发大水的往事吗?”他思考片刻回答:“听祖上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北京几乎年年发大水,《哪吒闹海》的故事讲得出神入化,就是和北京发大水有关。另外,我还听祖上说,永定河曾经名为浑河,河道治理后,人们盼望大水永定,因此取名为永定河,说是永定了,但是那些年大水涌入京城是常事儿,自从修筑官厅水库、密云水库、积水潭、莲花池等,北京的水患才得到控制……”
一天,我在某文化研究群里说到我们村大奶奶和四奶奶……然后又说道:“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年北京发大水……”不一会儿群里的张老师回复微信:“我这里有一本《北京灾害史略》,上面记载了1912年至1948年的37年间,北京地区发生轻重不同的洪涝灾害共19个年份,平均约2年发生1次,其中连续2年的洪涝有4次,共8年,即民国元年、二年(1912年、1913年),1924年、1925年、1933年、1934年、1938年、1939年……”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那个年月的北京大水有多频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