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学》2025年第4期|綦国瑞:逐光寻核
曾经,我对于发展核电有许多疑虑,甚至还有点儿担心。多年前,当听说海阳要建核电站时,还特意查了海阳与烟台的距离,在明白二者相距甚远后,暗自高兴。
然而,2024年冬季,在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同志的带领下,从北方到南方,从陆地到海洋,仔细察访海阳核电站、秦山核电基地、大亚湾核电基地之后,我的认知竟被完全颠覆了。从未知核电到了解核电,从惊惧核电到欢迎核电,现在再看核电,它已从“小怪物”变成了“飞天金龙”,从“丑小鸭”变成了高飞蓝天的“白天鹅”。
飘荡的阴影
在当代,稍知时事的人,就知道在广岛爆炸的那颗原子弹的威力,它轰然一响的瞬间,就有数万条活生生的生命灰飞烟灭,它产生的辐射让二十余万人生不如死,终生遭受着身体上的种种折磨。这太可怕了,给无数人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从1942年起,威力如洪水巨兽、能产生原子的铀就被关进了巨大的水泥圆柱体里,只用来发电。因其力大无穷的能量能给人类带来福祉,故而人们对核能另眼相看,对它有了几分亲近感。
然而,1986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传出惊天巨雷,这里的4号反应堆机组因人为操作失误发生爆炸,堆芯熔毁,石墨砌体燃烧,引发大火,波及欧洲多国,导致两百多名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辐射,还有31人在爆炸时当场身亡。这次事故让核阴影再次在世界飘荡,核电站建设一度在世界放慢了脚步。
当时光慢慢销蚀着这些阴影,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又因延误了地震抢救的最佳时机,导致冷却水汽化体积急速膨胀而发生蒸汽爆炸。当他们一意孤行地把爆炸产生的核废水排向大海时,“惧核”的阴影再次幽灵般飘散在世界各地。
前几年,我来到瑞士苏黎世,沿着长长的楼梯走进了爱因斯坦的住所。就是在这里,这位新婚不久的大科学家开始了关于原子理论的探讨。站在他的像前,我自然联想到了那些核灾难,因而对他的崇敬就有了一点点不满。倘若他不研究那些关于原子能的理论,或许就不会产生那么多核麻烦了吧?
要让人们大胆地接受核能,就必须消除这些“核阴影”,就必须捉拿这些“核幽灵”!
当我怀着捉鬼驱霾的心情走近这些历史节点和深处时,却惊奇地发现: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杰出的科学家,早就有过超前的忧虑,并以为国为民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为当今和后世做出了英明决断。我们普通人那点儿小小的心事,不过是杞人忧天。
超前的忧虑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首次利用核能发电取得成功开始,这项崭新的事业便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国、苏联领先发展,欧洲、日本、韩国紧随其后,并逐渐掌握了成熟的技术。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曾说:“科学技术新发展中的最高峰是原子能的利用。原子能给人类提供了无比强大的动力源泉,给科学的各个部门开辟了革新的远大前途。”他们是带着宽广视野与世界眼光,从国家发展和建设大局谋划发展核电事业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上海出现了严重缺电的情况,国家又作出利用核能发电解决上海用电问题的指示,并确定有关部门实施秦山核电站建设工程。由此,中国核工业和平利用核能、建设核电站的梦想正式开启。钱三强、王淦昌、朱光亚、王承书、李正武、彭士禄、姜圣阶等科学巨星,也在考虑了核电安全的基础上,纷纷支持发展核电。
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与这些伟人、智者,我才知道由于我们知识、眼界、智慧之不足,我们的目光是多么短浅,我们的认知是多么狭隘,我们的担心又是多么多余。我们所忧虑的,我们那些伟大的领导人和科学家早已超前忧虑过了,而且下定决心排除忧虑,为我们这些后来人谋定了福祉,铺平了大路。我们只需感激与接受福荫,而不必忐忑,不必忧虑。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领导者,一辈又一辈的科学家,一批又一批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倾心智,劳心血,洒汗水,浇灌着、扶持着中国的核电事业,使其从一棵幼苗,长成一棵大树,又从一棵大树延展成一片树林,一座座核电站在海盐、在深圳、在胶东大地拔地而起,巍然耸立。
大亚湾核电展示馆里的一张表格上显示,现在世界上运营的核电站有430多座,中国运营的核电机组有57台,排行第二,仅次于美国;世界在建核电机组有58台,其中中国有30台,位列世界第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核电发展的第一梯队。
当我们站上世界的高点,回望历史,我们要向那些中国核电发展的决策人、先行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更要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快马扬鞭,踔厉奋进。
海边的风景
近百年来,中国一直以火力发电为主,从北国到江南,凡有电厂的地方,总是煤积如山,浓烟冲天,粉尘如雨。一座火力发电厂就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无需细致测量空气指标,单是浓烟、粉尘就能让人望而生畏,近之却步。
据说,核电最明显的好处就是碳的零排放。空气无污染,没有乌龙在天,浓烟滚滚,没有煤屑飞扬,煤尘不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
深冬本是草黄叶枯之季,可当我踏上海阳、秦山、大亚湾的核电基地时,却发现这些扎根在海边的电站,蓝天为幕,大海为襟,微波碧浪,百鸟轻唱,处处都是天地间绝妙的风景,鬼斧神工也难为之。
在黄海之滨的山东海阳核电站,登上高高的观景台,近在眼前的是用钢筋水泥铸就的两座巨大的圆锥体,它们朴实无华,保留着水泥的浅灰色,估摸着直径有几十米,高也有百余米,这就是能够产生巨大能量的核反应堆。我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描绘它们,但是在我心目中,它们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孙悟空”和能翻云覆雨的“小哪吒”。据统计,海阳核电站自装料以来已发电约119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7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00万吨。
在反应堆不远处是被脚手架笼罩着的正在建设的两座发电量更大的反应堆。再远些,海天相连处是正在规划建设的另两台机组。
从观景台望去,从厂子里铺展出去的柏油路,像是几条黑色的缎带,舒展地伸向远方;落成不久的新村,像是一片降落在大海边的红云;远处的黄海波浪不兴,在阳光下像是一面不动声色的镜子。在北方的深冬,我竟看到了春的景象。
来到厂区,办公楼高大肃严,厂房宏阔,冬青、雪松依然生机勃勃,整个厂区空气清新,无不景鲜物明,亲近感和爱意油然而生。
在东海之滨、美丽的杭州湾畔,我来到了我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同在冬季,这里气象却与海阳不同。登上秦山之巅,远见杭州湾跨海大桥如长龙卧波,近观遍山草绿花红,白鹭翔集,蓝天白云与大海沙滩交相辉映,万千景象尽收眼底。秦山如从天而降的巨大鳄鱼,遍身带绿,活灵活现,正向杭州湾猛冲。那九座核反应堆像九颗闪闪发光的宝珠散置在那条“大鳄鱼”的头部、背部和尾部,更显神奇。身处此景此地,不觉心旷神怡,不知今日何年矣。
在这里看到一份资料:秦山核电九台机组累计安全发电81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7.5亿吨,相当于植树造林约512个西湖景区。
我忽然醒悟,这里如果不建核电站,而是按传统思维建造火力发电站来满足长江三角洲的用电需求,那该是浓烟蔽空、黑尘遍地了吧?想至此,我觉得在苏黎世时对爱因斯坦的抱怨真是庸人之见,而对我国核电建设的决策者、建设者们心生敬意,他们是国之大者、国之硬核、国之光荣。
在南海之滨的大亚湾核电站,我见到了一幅更阔大、更壮美、更幽静的画卷:南海汤汤,浩渺无垠,椰树行行,如兵似卫。在这宏大的场景里,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像六位英气勃发、身着白色铠甲的大将军,为婉约的南风增添了几分阳刚之气。它与周边海域和谐共生,动植物物种超过了200种,甚至还包括豹猫、海马、翠鸟、禾雀花等珍稀野生动植物。
这里还有份报告显示,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能力超过450亿千瓦时,其环保效益相当于每年种植10万公顷森林。与同等规模燃煤电站相比,大亚湾核电基地27年来累计少消耗标煤约2.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亿吨,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近19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相当于10个深圳市或17个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低碳能源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及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大亚湾力量。
一座座核电厂,在我这个“俗人”眼中是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海边风景画,是沁人心脾的甜蜜空气;在经邦治国的人的心中,这还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力砥柱,是胶东、山东乃至华东的新质生产力。
好看、环保又顶用,多么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那还不是要多多益善?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兴的核电城
在去秦山核电站的路上,曾参与初期建设的张劲峰给我们还原了当年的情景:刚来时,秦山是一片荒山荒野,庄稼与野草同长,海风与海鸟共舞;白天若错过饭点,就找不到饭馆用餐了;夜晚只有星星与工地的几点微光;各处只有几条羊肠小道,去趟上海要在土路上颠簸四个多小时。这是多么艰涩、荒僻啊!
然而,走下车来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座耀眼夺目、充满活力和生气的现代化城市:一条条通衢大路车水马龙,一座座大桥飞架南北,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间间商店熙熙攘攘,一家家企业挨肩接踵……
当年,这里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接纳了核电,紧接着又以广阔的世界思维,将“喷气机之城”西雅图、“核电城”勃艮第作为学习榜样,结合海盐实际,提出了“因核而生,因核而盛”的思路与建设“中国核电城”的宏伟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与核电相关的各类产业齐头并进,从城区到乡村,处处都能看到与核电相关的大小企业和商家。核医学和核技术成为发展的重点。各种与此相关的同位素应用研究机构和生产机构如春笋般生发,中国最大的同位素基地已初具规模,同位素产业产值将超千亿。
这里的核电小镇,像是一颗蕴含着无限能量、闪闪发光的红宝石,早已成为了旅游打卡地。中国最大的核电科技馆就坐落在小镇内。走进场馆,声光电相互作用,仿佛置身科幻世界。巨大的仿真压水堆主线模型把核发电的过程演绎得惟妙惟肖,一张张图片使国家领导人为核电奔走的足迹历历在目,一张张表格清晰地展示了秦山核电发展的艰难历程和“高铁速度”。
“核电小镇”的称呼只是当地人的自谦,其实际上是一个完全现代的核电关联产业园,包括两个工业组团和完整的产业服务网络,而且形成了四大产业链和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小镇高楼林立,道路宽阔整洁,与核电科技相关的厂房如一个个魔方矗立在参观者面前,奏响着科技的强音,散发着新时代的芳香。
秦山距离中共召开一大的红船很近,“红船精神”指引他们在发展核事业的路上披荆斩棘,纵横捭阖。他们又在中国核电起步的这片地方,创造了中国核电乘风破浪的“红船”。秦山已是中国的“勃艮第”和当之无愧的新兴核电城。
温暖千万家
在海阳核电站参观的时候,工作人员送给我一个“暖核宝宝”,这是海阳全市实行核电供暖后制作的吉祥物和纪念品。我拿在手里仔细端详:大大的脑袋上戴着一顶暖和的黄色帽子,白净的脸蛋上透着两抹嫩红,传递着吉祥、欢乐和幸福。
这是值得纪念和庆贺的喜事。海阳曾是烟台市的经济落后地区,核电的发展和利用不仅帮助其真正从经济弱市转变为经济强市,而且还给老区百姓的生活送去了无限的暖意。
我曾在深冬走进社区的一户人家,一进门,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暖意,稍坐一会儿,我就热得把外套脱了下来。户主是位退休工人,他十分兴奋地告诉我们:“过去家里取暖是生煤炉子,点炉子、掏煤灰,烟熏火燎,又脏又累,晚上睡觉还担心煤气中毒。现在好了,有了核能供暖,啥心都不用操,没有一丝灰尘,直接坐享温暖。”看着他舒心幸福的样子,我打心眼儿里高兴。我曾在政府部门工作,能够理解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公职人员的头等责任,现在看到一个曾经落后地方的人民较早用上核电取暖,真是喜不自胜。
这种喜悦在海盐接受采访时也曾有过。当时那里的有关部门和企业正在推广核电取暖。过去常听到南方人抱怨冬天不好过,羡慕北方人有暖气,过得舒服。如今,海盐人率先打破了长江以南不供暖的常规,用核能为百姓创造了温暖的新生活。我们当时所住的宾馆、所去的民居和办公场所均已安装了暖气设备。我看到,那些初次享受暖气的海盐人比我们更是多了几分欢乐和自得。他们可是第一批在江南享受到暖气的人啊!
当然,核电带给百姓的福利并不仅限于取暖这么一点,只是这点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罢了。
和平利用核电,能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啊!
院士的回答
那天得知一个令我兴奋的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要到烟台举办核能方面的科普讲座。于院士是著名的核动力专家,长期从事核反应堆工程研制及设计研究工作,在核反应堆、核安全、核动力总体设计等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还参加了中国第一代压水堆型核动力装置、第一座脉冲反应堆的设计研究工作,在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能听这样一位泰斗级的人物讲核能是如此幸运。
听课那天,因为路上堵车,到达学校礼堂的时候,偌大的会场早已座无虚席,我只好同许多人一样站在走道上听课。于院士已年过八十,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坚持站着讲,讲得很投入、很动情。他操着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将他广博的视野、系统的知识、深刻的见解,深入浅出地撒播在大讲堂上。全场没有一丝声响,核知识像是一股清泉灌溉着那些核空白的土地。我深深为之折服。有几点讲解使我生出醍醐灌顶之感:一是,核电生成的路径与原子弹爆炸的路径完全不同,核电反应是可控反应,不会出现原子弹爆炸的现象。二是,核电生成过程有两个回路,一个是有核污染的,它是在反应堆里完成的,这个反应堆技术在我国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这几代技术已经杜绝了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另一个则是同火力发电的程序一样,通过蒸汽推动发电,完全没有污染。三是,现在的反应堆设计,在即使发生了问题的情况下,仍能维持72小时不出现融化、泄漏等问题。72小时就是三天,以现在的条件,三天之内,全国甚至世界的顶级专家都可赶来,所有需要更换的设备都可运到,应该说是万无一失的。听过这三点后,我明白了原来我在采访中曾升腾起来的“拥核”激情,是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的。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中,一些孩子向院士发问:“核反应堆真的不会发生泄漏吗?”在听了院士的讲解后,我是认定不会出现像切尔诺贝利、福岛一样的核泄漏了,但童心、童趣、童真也是情有可原。
院士能不明白辩证法吗?天下没有绝对的事情,他和蔼地解释:“我无法绝对地回答,但不能因为喝水被呛而不喝水,不能因为走路摔了一跤而不走路。”院士辩证又响亮的回答像是强烈的阳光,足以驱散那些关于核的阴霾,帮助我们展开双臂,热烈欢迎核电大步向前,相信它将为我们带来更加清洁、美丽、舒畅的新生活。
像于院士这样的科学家,有着与众不同的胸怀。他们心中有国有民,凡事为国谋、为民谋。讲座临近结束时,于院士在大屏幕上放出一张加入核学会的二维码,希望更多人“知核”“拥核”,让和平利用核能深入人心。我郑重地扫了码,期待将来把学到的新知识不断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綦国瑞,山东莱州市人。编审、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第三届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原副会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散文选刊》等,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