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学》2025年第7期卷首语及目录
卷首语
出彩的文学作品,总是以最为妥帖的方式,把已知漫漶成未知,也会将未知凝结成已知。这一期,玄武的散文组章《山河复一春》,书写的是草木猫犬等凡俗物,以及记忆里零星闪烁的寻常人。他的行文,思接万物而不失天真,摇曳生姿,趣意盎然。我想,他该就是那个在未知和已知之间游刃的文字幻术师。
《十八岁纪事》,书写一个平凡女孩并不美好的青春。如何从身与心的双重困境中突围或破壁,既是这篇小说的主旨,也是留给读者沉思的一道人生方程。庞亚维的《蓝鲸湾五行诗》,麻女士与马女士,一个人两套剧本,虚实相生,光影交织,“将产后抑郁的孤独、身份的迷失编织进现实与超现实的交错叙事中”(顾拜妮语)。将新青年栏目与步履栏目的这两篇小说放在一起读,显然是青春过后,成人世界给我们的另一番遭际和历练。所幸,过程略有哀伤,但结局都给予了我们宽慰与暖意。为什么作家们依然愿意一次次披沙拣金,从茫茫世事中去找寻那些吉光片羽?也许,这宽慰与暖意,恰是写作的终极。
“既不愿正视现在,也不愿想象未来。但是又没有别的想法,别的消遣。”在短篇 《新鸡棚》里,作者以这样稍显无奈的结尾,从从容容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日常中并不鲜见的女性情感故事。在“消遣”这样轻飘飘的言辞之上,伦理、道德、家庭等等又该如何摆脱失重的状态?无疑,《遗产》里的张正是“正”的,他一生,良善、清直,以自省意识与自治精神,完成了对周遭人事的暖心照拂。《家宴》里,明慧与琳这一双母女,孟向与贾斯汀这一对父子,在爱情中宿命般轮回着。中篇《寒冷的夏天》,则把笔触蔓延到多年之前,让琐碎的恩怨爱憎萦绕在一个文化单位里。当一切随着时光云散,唯留下人性之美。
翻译家、评论家、诗人;梦境、回忆、现实……李达伟用天马行空的文字,在散文《忽隐忽现》里,营造了一个个文学的道场,然后让角色们流连其间,唱念纷纷。当特殊的属于自己的节日,被回忆牵动到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远的青春岁月,那教师节又何尝不是一个人的个人史呢。赵勇的散文《那年教师节,我的高光时刻》,细数往事,历历在目,以点带面,情真意切。蝶也庄也,今遂渐兮,《一个没有文字的遗址》以诗意跌宕的言说,靠近古老的文明,凝视祖先的荣光。
读书会栏目,作者忆然怀着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敬意,与刘照华的评论专著《红色时代的经典之问》同席而坐,以述评之姿,用飞白笔法,颇有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风范。《时代里摇曳生姿的形态》观点鲜明,举证翔实,对《师范生》的解读,有瞻,有瞩,可谓智性之极。本期汉诗,《消解》一组,于性灵的高处展开,却又算得上在低处妥帖、及物。组诗《威尼斯的倒影》则深情、舒展、荡漾。另外,台湾诗人作品小辑,则关注海岛写作,熔铸同胞情谊。我总觉得,汉语里那些缤纷的诗句,是人间最为活色生香的礼物。我们是汉语里的亲人,自该以诗为礼。
新疆是个好地方,援疆,就是要让这一方土地,好上加好。本期的《两个李专家》,让来自山西的援疆人,从无数亲切的面孔中,抽身出来,独秀成林。我们的文学,在书写他们这一刻,至善至淳,自如自在。
(张二棍)
目录
玄武作品
山河复一春(六篇)/ 玄 武
散文界的一只豹子(评论)/ 吴佳骏
新青年
十八岁纪事 / 秦嘉怡
春天的美和“她”无关(评论)/ 马文美
要有热情,要有爱(评论)/ 赵 卡
步 履
蓝鲸湾五行诗 / 庞亚维
风过了无痕(创作谈)/ 庞亚维
借由写作抵达辽阔(评论)/ 李知展
人与人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 / 张玲玲 顾拜妮
短篇小说
新鸡棚 / 安飞霏
遗产 / 梁兆贵
家宴 / 王东怡
中篇小说
寒冷的夏天 / 张秀枫
散 文
忽隐忽现 / 李达伟
那年教师节,我的高光时刻 / 赵 勇
一个没有文字的遗址 / 梦 野
生日快乐 / 马希荣
读书会
是时代在问作品,还是作品在问时代?/忆 然
时代里摇曳生姿的形态 / 王珊珊
汉 诗
消解(组诗)/ 漆宇勤
威尼斯的倒影(组诗)/ 大 海
无题(外六首)/ 张贵宝
台湾诗人作品辑
时间之羽 / 浮尘子
自画 / 灵 歌
汩汩(外二首)/ 曼殊沙华
丁酉年三月登阿里山 / 迦纳三味
荒谬剧 / 宁静海
温差 / 林佳颖
今晚月色真美 / 李文静
援疆记
两个李专家 / 潘培江
非虚构
一座煤矿的抗战 / 郭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