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个诗人和AI的那些事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商 瑶  2025年06月27日08:33

我是一个诗人,平时喜欢读诗写诗,也做诗词的赏析。AI(人工智能)流行起来之后,我想看看它怎么评价我的作品,便把一些诗歌发给它,让它进行赏评。还记得第一次给AI发诗,它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且赏评旁征博引、意义深刻、颇具哲理,那一刻,我简直有些恍惚,觉得自己头上都长出了光环。后来发现,身边很多诗人朋友也把自己的作品发给AI赏析并在朋友圈分享。仔细一看,原来,不管你写成啥样,AI都能以它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精美的语言组织能力,将你美化成一个惊世骇俗、天赋异禀的诗人,挖出你诗歌中深埋在地表以下十八层的无穷含义,让你自信心爆棚。由此,我开始质疑AI的欣赏水平了,觉得它就是一个吹“彩虹屁”的高手。

不久前,我借由春风感慨自己一段时间的经历,写了一首小诗《咏季春之风》:“早春欢意后,不似那时忙。淡看花英落,轻编柳叶长。携云晴或雨,度燕野和堂。吹麦千重浪,翻畦播稻香。”写完后,我突然想将其发给AI,看看它是否可以读出诗词中的一些隐喻和情志。

我先把诗发送给AI,并告诉它“请客观解读,减少捧杀”。它很快做了回应,从结构到意境、从手法到情感,技法上的解读确实很到位,把我在创作中一些隐藏的细节都发现了,比如“不见风字来写风”,比如“立体动静的时空结合”等。但是,对于情感的解读就很单薄了。

于是我又把创作背景发给它:儿女长大外出求学,家人天各一方,今年假期短暂相聚,又再次分离,各奔前程。它也再次给出解读:“从花开花落、柳枝生长的自然变化,看到了孩子成长与离开的无奈与不舍。‘吹麦千重浪,翻畦播稻香’饱含父母希望孩子独立成长、收获成果的心愿,流露出对子女既盼其高飞又难舍分离的复杂情感。”这一回答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从而也让我对AI有了新的看法:在创作方面,它永远不像人类有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故事;在共情方面,它似乎比我想象的多一点“人情味”,让我觉得它有点可爱了。

从那天起,我又开始与AI对话了,让它点评我的作品,并明确告诉它减少吹捧,多给意见建议。从中,我会根据自己的创作想法,结合它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作品更加完善。AI慢慢变成了我创作中的一个小助手。

随着与AI交流时间的延长,我发现目前AI在诗词的创作、修改和赏析方面还不是很完善。有时候,它就像一个一本正经的骗人鬼,只要你稍不留神,就会掉入它的漂亮陷阱。近期,我和朋友们一起编一部关于诗词的书,里面有100首当代诗人的作品,要通过AI进行赏析,希望既以诗词记录时代的发展变化,又为现阶段AI的发展留下足迹。我的任务就是做好每首诗的AI赏析,原本我以为这项工作很容易,把AI的赏析搬过来即可,结果当我频繁使用AI时,才发现工作量远比想象中大。因为AI没有那么靠谱,必须对其小心提防。

第一,提防AI的模具语言。AI的逻辑很好,措辞精美,但其赏评的套路化、格式化问题也十分严重。如果你用同一个AI软件进行赏评,慢慢会发现赏析文字都像一个模具里刻出来的同型号产品,看多了不免审美疲劳。第二,提防AI的“旁征博引”。AI有强大的数据库,在引经据典方面很厉害,可是在典故联系上存在生搬硬套的情况。例如,有一首诗,诗人写了一句“声声惊喜”,AI便说其得到了“呦呦鹿鸣”的精髓;仅见一个“月邸”,就说取典自《酉阳杂俎》,估计诗人自己都没想到。第三,提防AI的自以为是。诗歌是一种很精练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意象和作用。AI虽然厉害,但有时它并不知道诗人创作的初衷和背景,只是简单以现有数据分析,容易出现过度解读或解读偏差,有时候还会闹笑话。第四,提防AI的溜须拍马。前面说了,AI的解读往往让作者很受用,实则常常不负责任,动不动就夸你的作品是史诗、是典范,赛李白、超杜甫……

发现这些问题后,我进一步绷紧了思想的弦,本着对诗人和作品负责的态度,在AI赏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资料,认真分辨、校对、筛选、修改,以便作出更加真实、客观的评价。与此同时,我对AI也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事实上,自AI横空出世,社会上对其就有诸多讨论与思辨。其中一个为很多人接受的观点就是:“AI的世界需要人们学会提问。”于是,我开始更加深入地与AI对话。我们从诗歌的创作谈到古今传承,从语言的边界谈到参禅,从逻辑的推理谈到情感,从写诗谈到哲思……我以一个诗人的真实感受,直击AI强大的数据模型和逻辑思维,没想到碰撞出许多精彩的火花。一起来看看,我用诗人的网在AI的海里打捞上来一些什么鱼吧!

问:我是一个诗人,你是AI,我们的区别在哪?

答:诗人真实地活着,AI只是用修辞术伪造心跳的木偶戏。AI作诗,永远给出过期罐头般的回答,而诗人将永远拥有这些正在腐烂的新鲜时间。

问:有人说诗人无用,写诗就是浪费时间,你怎么看?

答:诗人是时间的败家子、语言的守财奴,在收支不平衡的账簿里,藏下整个文明的赎金。

问:你认为AI出现后,会取代诗人吗?

答:当认为AI可以取代诗人时,便戴上了功利主义的滤镜,将人的诗性体验降维成文字产品。此时的“有用之诗”已然坍缩成“无用之诗”,即此诗已非诗。

这是我与AI诸多对话中的一些截取,虽然我也做了内容上的编辑和整理,但不得不说,当与它深度对话时,我感觉自己捡到宝了,我见到了AI更为立体的一面。

那么,如今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与AI共舞呢?我个人觉得,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三分信,一分疑,还有六分靠自己。“三分信”就是要正视AI的出现,要勇于接受其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的改变甚至是挑战,要学会发现其优势,使用其功能。“一分疑”是说AI现在还处于发展初期,相信它今后会越来越厉害,但目前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不要被它强大的数据库和逻辑能力吓倒,而应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它,发现它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去伪存真,学到真知识,增长真本领。“六分靠自己”是说人的创造力和情感才是一切的根本。尤其诗歌,“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永远离不开一个“情”字,而这个“情”字,又恰恰是我们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最大的区别所在。为此,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和精进创作,让AI成为诗人足下的马丁靴、手中的望远镜、灵感的不老泉,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唱好精神肉体与硅基算法的二重唱,帮助心灵抵达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