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学答卷 作家、评论家共话文化强国建设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10场平行分论坛在广东深圳举行。与会作家、评论家聚焦“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一主题,围绕文化强国建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真知灼见。
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论坛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作题为《融合与新的编辑时代》的演讲。他首先抛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深度抵达哪里?我们的融合是为了什么?”进而表示,当下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规模巨大、具有革命性的媒介巨变,如同地球的“板块漂移”,出版便是“这个板块运动中正在经历重塑的一座山”。
“媒介巨变会催生伟大的编辑家。”李敬泽认为,不管媒介如何变化,有一个根本的底层逻辑始终在起作用——新的媒介开辟了面向更广大群众的空间,这种空间敞开为巨大的可能性,此时便需要有人担负起将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责任。在新的媒介条件下,编辑要担负起文化的甄别、判断、收集等责任,搭建起连接优质内容与多元受众的桥梁。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上谈到,中国的黄鹤楼、岳阳楼之所以驰名天下、令人神往,并不是因为楼阁本身,而是因为有李白、崔颢的诗,有范仲淹的文章。他表示,四川古城阆中也有一座滕王阁,两者都是唐代的李元婴建造的。“阆中古城很有名,这些年的保护开发建设也有很好的成绩,但这座滕王阁却很少有人知道,因为没有生花妙笔认真写过”。
“如何开掘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重视、深入研究的问题。”阿来表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打破常规、创新制度、解放思想,“否则文化遗产的传承、古城古迹的开发,依然难逃同质化的千城一面的情形”。
在繁荣文艺创作论坛上,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表示,文艺是为大众的,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界的重要共识。“新大众文艺”的提出,照亮了很多新的写作者和写作类型,“不管你从事何种工作,只要你愿意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感受的生活和事物中汲取力量,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你就能成为创作者”。这充分说明,所有对生活怀有好奇和热情的人,他们的生命力、感受力、想象力都可以成为艺术。
据谢有顺观察,目前活跃的新大众文艺工作者,几乎都是第一线的劳动者,他们在作品中所写的细节和经验,都是他们自己用手摸过的、用身子扛过的、用脚丈量过的,甚至是用鼻子闻过、用舌头尝过的。“当越来越多的新大众文艺创作者愿意写出自己的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种磅礴的文艺力量就会昭示出来。”
“今天,中国网络作者有3000多万,网文读者达5.7亿,有些网文可能有上亿评论。”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说,文艺从写大众转变为大众写,大众共写、共读和互动已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基本特点。《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同样谈及新大众文艺。他表示,新大众文艺的“新”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世界观变了,文艺形态一定会发生变化。当下几乎所有人都在用网络进行创作、交流,新的表达工具不断更迭,整个文艺生产过程都有大众的参与,从这个角度上看,新大众文艺是全民的文艺。”写作37年的王计兵以“外卖诗人”的身份为人熟知。他认为,是这个时代给了素人写作者最好的契机。他自己的写作根据生活而变化,原先是写小说、散文,但送外卖之后时间不断压缩,他主动调整写作方式,选择诗歌这一门类,现在他正通过语音进行创作。王计兵提醒道,不要让“素人写作”这个标签拉低文学的标准,“这对我们的文学、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一种伤害”。科幻作家海漄表示,文化并非静态不变的事物,其生命力在于流动和活动。科幻小说的活力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要科技仍在进步,科幻小说的活力就会不断涌现。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