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 文学批评的挑战与启示
面对互联网语境下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今天的文学批评要探索新的批评方式,更新文学批评的观念、范畴和话语,拓展文学批评宽度的同时,保持文学批评的深度和精度。
一
首先要看到,人工智能写作非但不与文学创作对立,反而本身就内在于文学创作中。只不过,文学创作指向创作主体心灵经验的表达和精神世界的营造,人的存在贯穿文学活动;而人工智能写作,则更多是以机器算法为核心的文学生产与消费活动。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人才是创作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对文学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文学创作契合人的主观能动性。“文学是人学”,不仅是说文学由人创作,更要表现人的现实和精神世界,传达人自身的境遇。这种文学观念贯穿在口传文学、书面文学乃至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中,直到人工智能的出现,对现有创作主体的属性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技术使文学生产不再依赖作家个体的智识,而是依靠算法统计、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数据挖掘等数字技术,来构建自己的文学领地。
不过,尽管写作机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者,但仍具有“拟人性”和“仿真性”的特点,通过把人的思维方式转化为相应的数字信号,再进行加工处理,在算法层面上模拟人的思考,达到模仿人的思维意识甚至情感的效果。随着技术的发展,写作机器不仅可以处理数字信号,甚至通过神经元网络技术,对人的感觉信息进行统计处理,深度模拟意识形成的连续性过程。比如,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就是通过对几位著名现代诗人语言的学习完成的。这种学习不仅包括对诗歌词汇、韵律等写作规范的掌握,也是对诗歌蕴含的人的情感的学习。
这就意味着,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和机器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合和彼此生成的关系。事实上,人工智能在文献收集、信息处理、经验总结、模拟实验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写作者提高文学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帮助,也可能在作品中形成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法。而同为创作实践的文学批评,也完全能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通过人与机器的交互作用达成。甚至,相比更具作者性和独异性的文学创作,理论化和体系化的文学批评更容易被机器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兼具以情感审美与数字算法为核心的美学。
二
从现阶段来看,人工智能从事文学批评通常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类通过对机器下达指令,进而人工筛选和匹配出符合要求的结果,实现人机协同写作。在这次人工智能席卷的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到AI工具往往能基于具体的文学作品,提供出如语言、情节、结构、主题、形象等要素,视角相对客观中立,内容也基本符合实际。但这些回答不是基于人自身的知识和审美,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判断,而是已有知识的挪用、延展、归纳和重组形成的“互文式索引”,遵循的是数据库的算法逻辑,是通过对已有知识和思维的学习和解析生成的,不具备原创性。
由于人机协同写作的属性,人工智能并不直接从事文学活动,准确地说是辅助生成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人对机器的指令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开发提示词工程成为人机协同的关键词。面对一个AI工具,我尝试围绕相同问题提出不同需求的指令,得到的结果会根据指令的不同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是对现有知识的排列组合。人工智能固然打开了文学批评的思路,提供有批评性的思考和逻辑性的框架,但还是有规范化和格式化的嫌疑,并没有太多的新意。
说到底,人工智能生成文学批评是基于数据的算法批评,而不是融入个体经验的主体批评。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明白了人工智能所给出的文学批评的逻辑:无论它给出准确或荒谬的结果,都总是在已有知识累积和思想创意中偷梁换柱、暗度陈仓。进一步来预想,如果人工智能不是作为生成文学批评的辅助,而是作为影响生成的主体,那么未来的人们将会被“家族”相似的智能体层层包裹,而可能主动放弃人类感知作品和现实的能力。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也许会慢慢改变我们看待文学的方式。例如,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可能直接拿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来用。问题在于,人工智能的大模型算法建立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而数据库却是依靠人类文学实践积累而来。尽管,人工智能解放了人力,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创作主体的自由,但基于数据库的文学创作会自动形成AI写作的文艺潮流,会越来越遵循算法的规律而放弃文学的原创性和精神指向。这时候,文学批评不再依靠对现实经验的萃取和提炼来传达作品揭示出的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而是将人类的智慧和命运交给机器来评判,实则是主动让渡了批评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需要警惕的。
三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文学观念如原创性、思想性、文学性等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之前,文学观念以其稳固的形态塑造着人们的心灵和精神;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学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领域已然无可避免地且正在经受蜕变和革新。据专业人士说,AI创作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体诗)的水准并不低于甚至高于不少作家。不过,用人文精神反思人工智能,不仅会陷入人机对立的预设,更无法回应技术时代的新变。如果说,人机协同创作将成为未来文学创作的一种模式,但这不意味着传统文学创作方式的失效,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文学形态会消失。
回到文学批评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平庸的写作会被替代,真正带有独到发现和主体色彩的批评反而会更加稀缺——尽管,这个问题在批评界已然显露,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则进一步暴露了它。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首当其冲面对的,与其说是来自高科技的冲击,不如说是批评者必须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一些AI工具以其“逻辑理性”反而击破了人情壁垒,更能直面我们不愿直接说出的现实问题,甚至很多时候表现得比我们更理解自己。但如何解决问题,却是机器无法企及的漫长的过程。文学批评虽无法扭转文学发展的趋势,但可以发挥创造性,通过自身的话语形态和思想观念,提升个人感通天地万物与自然万象,接续创化多元传统的能力,以独异性抵达艺术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