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思藏风云》:一部展现西藏和祖国血脉相连的壮阔史诗
5月18日下午,由《文艺报》社、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西藏自治区作家协会联合会主办,浙江文艺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自治区新华书店)承办的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宣部出版局图书处处长王为衡,中国出版协会副事理长兼秘书长王利明,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吴宝安,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虞汉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何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程为民,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郑一杰,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出版处三级调研员王长举出席研讨会。潘凯雄、柳建伟、梁鸿鹰、刘琼、次旦扎西、杨平、李云雷、鲁太光、徐琴、鱼宏亮、饶翔、刘诗宇等专家学者以及《乌思藏风云》作者次仁罗布参加研讨。会议由《文艺报》社总编辑刘颋主持。
李一鸣表示,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版图中,藏族作家次仁罗布以其对民族精神内质的深刻发掘与审美艺术的创新探索,确立了独特地位。无论短篇小说《放生羊》还是长篇小说《祭语风中》,都以精妙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写出藏族人民的生活史、精神史、心灵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家历时七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以十三世纪西藏归附元朝中央政府的凉州会谈这一重大事件为叙述核心,形象传达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阐发了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造性文学表达,也是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学贡献。该书体现了作家由个体叙事到史诗重构的探索,小说通过三条叙事线索的交织,以宏大深远的视野,具体而微的笔触,神性、灵性、诗性的语言,构筑起撼人心魄、动人心弦的多声部历史交响。
真实性与传奇性相结合
邬书林认为,凉州会谈是中华民族融合史上以非战争的形式进行融合的代表事件。作者将西藏民族特色、精神气质与历史重大事件糅合,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活,将藏民族的彪悍以及一诺千金、威武不屈等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书写立足历史事实,又有文学想象的空间。
李云雷表示,作为少数民族题材的历史小说,次仁罗布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与重要历史事件结合得非常好,包括细腻真实地描绘凉州会谈、鲜明地塑造贡噶坚赞、罗桑坚赞等人物,总体上鲜活且真实地呈现历史时代。
次旦扎西也谈到,这部作品是一次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乌思藏风云》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贡噶坚赞等历史人物的形象,揭示了这些重大历史人物在面对时代洪流时肩负的责任与艰难选择。书中鲜活的女性形象突破了史书的局限,在历史的夹缝中展现出非凡的坚忍和智慧。
在刘诗宇看来,小说既有魔幻色彩、浪漫色彩的传奇性,同时又高度历史化,两重空间交融,让作品呈现出较高的文学品质,“小说对于魔幻色彩有限度,有技巧,有尺度使用,维护了这本书历史感和文化特性”。
填补西藏文学叙述史的空白
郝振省认为,《乌思藏风云》牢牢把握住西藏史是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西藏叙事。作品借助僧人贡噶坚赞的视角书写西藏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个体、民族、国家三者紧密联系。作者次仁罗布迎难而上,查阅和熟读大量历史资料,让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从书面记录变得有情感温度和现实维度。
“一位藏族作家,用汉语书写下近30万字的长篇,这本身就实属不易又难能可贵。”潘凯雄读过作品后发现,这段历史如此重要,而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为西藏题材书写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柳建伟也谈到,与其它藏族小说不同,这部长篇以史证史,又有文学表达,是雪域史诗的当代书写和重要收获。
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乌思藏风云》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让读者看到历史并非冰冷的文字,而是先辈们的呼吸与心跳,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
在创作前,次仁罗布发现关于乌思藏历史有许多空白。探索未知的艰难和寻找真实与人性光辉交织的温情,对他而言是创作中最大的挑战,“也是在这种寻找中,我认识了历史上存在的伟人,也再生了那些不复存在的人物。文字把他们凝固在文字的长廊中,让现代人记住了他们”。
与会人员合影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