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丁捷畅谈报告文学写作“密码”
5月16日,江苏文学界传出好消息,艺术家、作家丁捷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望洋惊叹》喜获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这部出版于2023年年末的作品,以洋口港的建设为切口,图绘当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向前追溯南黄海世代子民的历史,勾勒出如东人的精神脉络,至今反响不绝。“徐迟报告文学奖”是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以《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迟命名的全国性文学大奖。
《望洋惊叹》创作背后有何鲜为人知的故事?作品本身有着怎样的获奖“基因”?在报告文学创作之路上,丁捷又有哪些独特的写作“密码”?
创作背后的故事
《望洋惊叹》一书的写作,被丁捷视为个人写作史上最有价值的一次经历。在书中,他把40年来,洋口港艰辛又辉煌的建设历程生动地描绘出来,并追溯历史,异常清晰地梳理出南黄海人千余年来的精神脉络。2023年,该书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两年来,反馈一直未曾停止,尤其是如东的读者,写了大量的读后感,可以说“一本书,感动一座城”。
在书中,丁捷讲了几个“背夫”的故事,当年一批批科学家、工程师和决策者来岛上勘察时,由于乘坐的小舢板靠不上去,只能靠渔民涉水背到岛上。这些“背夫”吃苦受累冒风险不说,还一分钱报酬不要;丁捷还用工笔细描了院士王颖多次勘察阳光岛的故事,“为了拍摄沙洲整个面貌,她请工作人员把她绑在桅杆上面,一绑就是一天,整个人都给冻麻了,下来的时候好长时间四肢都不能动”……
而在探访中,他也看到振兴乡村、发展海洋的后续力量。
作家要走出书斋,走进现实
丁捷少年成名,从14岁开始发表作品,被媒体称为“青春大写手”“灵魂作家”。步入中年后,丁捷持续在纪实文学上发力,频繁变换题材,去写建筑业、交通产业等不同行业。丁捷说:“一个作家要不断地进入现实,要对现实有所触动,要拥抱时代”。
“作家要走出书斋,走进现实”,“你光看到了高楼大厦,港口的繁荣,你怎么知道它的背后有那么多千辛万苦的故事,有那么多震撼人心的那些细节?”“如果没有深入现场,我们不可能了解这些事儿,也不可能有创作冲动”。
《望洋惊叹》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不少身处外地的南通人,上至军区首长、南京土壤研究所的领导,下至普通的上班族、打工人,听说他是写《望洋惊叹》的,都特别热情。在丁捷看来,这是他们对自己所在的区域文化的认可。“所以写这种现实主义的拥抱时代的作品,可能是我们让文学功效化得到最大的放大的体现。”同时,也让他感觉,“文学对现实有用,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触动意义,对人的精神状态会有一种敦促和改变。”
时代需要徐迟那样的作品
促使丁捷中年创作转向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徐迟——丁捷少年时期就崇敬的偶像。在丁捷心目中,“徐迟文字特别优美、内心特别高雅,同时他也是一位深度介入现实的作家。”丁捷说。
《望洋惊叹》一书,单是它的文章结构,就不同于一般的报告文学。它是由40年跨度的洋口港的勘察建设和发展这个点进入,实际上是在深挖南黄海磅礴的地域文化和精神,通过这个事件打开一扇窗口,让我们能够洞察到中国海洋精神的内核。
“我有一个观点,在写报告文学的时候要忘掉是在写报告文学,要有写作诗歌、散文、小说的那种感觉去写报告文学。”丁捷说,报告文学要“用艺术性来吸引人,用个人情感和思想来启发人”。在他看来,时代仍然需要徐迟那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