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时代精神的文学“重器”——2024年山东报告文学创作盘点
“山东报告文学”自上世纪30年代就作为一个地域性文学集群存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报告文学集》收录了王统照、余修等山东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家的作品。有学者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山东报告文学概括为“二十七年”报告文学、新时期报告文学、新世纪报告文学三个发展波峰。这三个发展波峰都出现了一大批代表作品。在这些报告文学的多彩景观里,值得记忆的经典篇章不胜枚举。比如连续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李延国的《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1981—1982年),牟崇光和桑恒昌的《爱的暖流》(1981—1982年),李延国的《在这片国土上》(1983—1984年),贾鲁生和王光明《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1983—1984年),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1985—1986年),彭雁华和彭雁平的《蒙山沂水》(1985—1986年),郭慎娟的《知识的罪与罚》(1985—1986年),李存葆和王光明的《沂蒙九章》(1990—1991年)等等。新世纪以来,出现了《沂蒙长风》《信仰无价》《家国情怀》等影响力较大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气质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重要一极。
新时代十年,山东报告文学迎来成果丰硕的第四个波峰。文学鲁军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的传统优势获得不断巩固和全面提升,在鲁迅文学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全国重要文学奖项上的延续,提升了山东报告文学的美誉度。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四年来出版优秀长篇报告文学100多部,发表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1000 多篇。其中,许晨的《第四级: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徐锦庚的《望道》、铁流的《靠山》分别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黄河传》《沂蒙壮歌》《行走的脊梁》等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年度奖等。2023年7月1日,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东在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资深作家笔耕不辍,中坚作家不断探索,一批新人脱颖而出,山东由报告文学大省向报告文学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逐步实现。”
2024年,山东报告文学作家心怀“国之大者”,聚焦重大主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及省委决策部署,创作重大主题引领时代潮流,书写中国共产党人建党精神谱系,并关注山东地域传统文化,同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记录和书写,用楷模榜样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真善美的声音,成为2024年度山东文学创作丰收的一个亮点,报告文学创作也成为了书写时代精神的文学“重器”。
重大主题引领创作主流
报告文学自诞生以来,其发展始终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众多的文学艺术体裁中,报告文学无疑是最直接、最迅捷地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讲述中国故事的文体。也有人称之为讲述社会时代和现代化发展经验的“主题报告”。在高度媒介化的当下,报告文学叩问时代真相的传统显得尤为重要,早年周立波先生将报告文学的写作描述成“在烽火旁”写作,实际上,报告文学的创作是建立在第一时间实地采访基础之上,所以才能具备时效性和准确性,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是自媒体汹涌澎湃的年代,越是需要报告文学的存在,时代需要真实、客观、有力的叙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更符合大众读者对事实真相的阅读期待。实际上,主题越是重大,其背后可挖掘的底蕴越深厚,作品扎根生长的土壤也越肥沃,报告文学的主题创作也就更加恰逢其时,山东报告文学作家在重大题材创作中从来没有缺席过。近年来,他们紧密结合全省工作大局和重大工作举措,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深入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涌现出了许晨的《渤海魂》《生命至上》、高建国的《大河初心》、张中海的《黄河传》、王晓瑜的《天下大同》、杨义堂的《千古家训》《鲁国春秋》、陈谨之的《旷野与芳华》《鲁声玉振》、唐明华的《大风歌》《乳娘》、张一涵的《天下无孤》《大爱沂蒙》等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继长篇报告文学《渤海魂》《生命至上》之后,《北京文学》2024年第10期“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题,发表了许晨的《龙舞南北极》讲述南极、北极科考并建立科考工作站的经过。从“雪龙”号到“秦岭”站描绘了中国极地事业40年间爬冰卧雪、奋发图强的壮丽征程。2024年11月29日,许晨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黄河“潜龙”》在济南举行了首发式暨赠书仪式。该作品讲述了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建设历程,这也是“万里黄河第一隧”,概述了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及沿岸流域历史变迁的壮阔历程,展示了山东省推进省会城市济南“北跨”发展,由“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战略的历史演变和实施路径。
2024年,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李恒昌的《大河涅槃》、陈谨之的《国家公园》等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脱颖而出。《大河涅槃》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创作提升工程重点项目、山东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山东省德州市委宣传部十四五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纪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的波澜壮阔历程。从“人民治黄”开篇,通过一系列治黄人物的故事,以及抗击洪峰、调水调沙、治理断流、稳固河口等重大事件,展现了黄河流域在引黄灌溉、滩区迁建、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文化开发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壮阔历程。
伴随着重大主题创作数量的增多,如何拓展或者说引领主题创作的深度和内涵,则成为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崭新命题。2024年第五期《中国作家》头条位置推出了陈谨之的新作《国家公园》(单行本2025年1月出版发行),这部作品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书写国家公园前世今生的报告文学作品,从生态保护视角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真实再现,同时塑造了我国生态保护领域的一群的英雄人物形象。全书从中国生态保护的起点《92号提案》入手,按照时间线索共分为“奠基者的视野”“山河在胸”“大国脚印”“国宝档案”“国家样板”“河海当歌”六个部分,展现了国家公园创建的历史进程、发展脉络、科学规划和美好愿景。
山东元素地域传记生机勃发
近年来,伴随着传记作品出版数量的增加,加上传记创作题材范围的扩大,包括了人物、城市、山川湖海、历史人物、现实人物等等,创作的笔法也以写实为主,所以,学界渐将传记纳入到报告文学的体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内一些出版社组织策划了推出了一大批城市传记,如《北京传》《南京传》《成都传》等等,这是报告文学作家为城市发展、家园变迁的思考印记。山东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临清传》和《烟台传》等,当然这两部作品都是2023年之前创作的作品,但是作品的影响力一直在不断扩大,比如王月鹏创作的《烟台传》2021年7月中文版出版之后,2023年7月,英文版近日由中国外文局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2024年4月18日,举办了“丝路百城传”之《烟台传》日文版东京首发分享会。据悉韩文版也将很快推出。与《烟台传》同时出版的《临清传》当年就出版了多语种发布会和专题作品研讨会。山川湖海等的传记创作也是近年来传记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在山东体现的格外明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郭保林创作的《大江本纪》、张中海创作的《黄河传》、赵德发创作的《黄海传》、王秀梅创作的《渤海传》、陈谨之创作的《国家公园》、历彦林创作的《齐风淄火》、李玉梅的《风起胶州济》、陈谨之、李静的《向东是沧海》等等,这些地域传记文学创作饱含山东地域特色,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作品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2024年8月份,中国出版协会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下属50余家专业文学出版机构联合推荐的“文学好书榜”专业榜单,一共评选出20本2023年度好书,《黄海传》入选年度榜单。
《渤海传》2024年1月出版,是王秀梅的首部长篇纪实文学,近年来,为特定的地域、风物、城市作传立书,成为报告文学创作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城乡生活形态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有一些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巨变,《渤海传》从胶东出发,以渤海的“一峡三湾”为主要空间和全书的前四个部分,以“黄渤海交汇处”作为结尾,全面覆盖了渤海海域及其周边,较为全面的呈现渤海的历史和现实、经济与文化、人文与社会的同时,也关注了环渤海经济圈的各个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齐风淄火》通过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进而书写淄博城市历史发展。
李玉梅创作的的《大道》,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沿线地区开发开放,深度融入共建,是首部以报告文学形式对共建“一带一路”这个主题进行展现的作品。采用“聚焦叙事”的方法,以广西新通道建设为中心,由此“一斑”而窥大工程“全豹”,分“陆径幽远处”“风从海上来”“飏空千万里”三个篇章,分别对应陆、海、空三方面的新通道建设。同时融入相关历史人文故事,进而实现了“一带一路”宽度的延展和深度的史料支撑,也赋予了作品更全面的生命内涵。
在这些报告文学创作中,黄河、黄海、渤海、泰山、运河等山东地域文化元素不断成为书写的主题,系统反映了传统文化、齐鲁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如果把这些地域文化主题的报告文学作为一组数据样本来横向比对的话,就会发现地域文化报告文学的篇幅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这也和报告文学创作的长篇化和著作化趋势相契合。伴随着报告文学史志性和艺术化讲述的增强,长篇报告文学创作逐渐增多,这种创作手法有利于细致解剖麻雀,对描写对象特别是相关史料进行翔实而且充分的展示。长篇化写作也逐渐成为报告文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我们从鲁迅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倾向,有40部作品获得报告文学奖,其中长篇作品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足见长篇化作品的厚重,一般而言,长篇作品有足够的容量反映重大题材。
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山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学资源,在革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红嫂》、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郭澄清的《大刀记》,赛时礼的《三进山城》等。新时代以来,山东作家特别是山东文学作家更加自觉主动以文学形式助力红色基因传承,保护和运用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围绕沂蒙、胶东、渤海、鲁西红色文化等主题,创作了一大批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报告文学作品,如许晨的《渤海魂》、铁流和赵方新的《烈火芳菲》、
王鸿鹏的《胶东,有一种风采叫风骨》、杨义堂的《昆张支队》、杨文学的《百年沂蒙》、姜成娟的《大罗庄》《向组织报到》、蓝茹的《赤子之歌》、朱殿封的《红旗飘飘》、厉彦林的《胶东乳娘》等。
2024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也是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3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的出版,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这是一部由个人口述、杨润勤、逄春阶创作团队精心整理而成的作品,填补了孔繁森早期援藏经历记录的空白。
继长篇纪实抗战文学作品《最后一战》之后,2024年11月26日,陈璞平创作的长篇纪实作品《西征》发布,记述了解放战争初期渤海军区某部西征的历史,以鲁西北大地农民随军的视角,写他们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从渤海解放区一路西征的故事,展现了渤海子弟兵“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边疆”的坚定信念和山东人重情重义、大爱大义的家国情怀,该书入选了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作协组织的“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高杉创作的报告文学《大河晨曦——1936中共山东省委浴火重生记》,讲述了全民抗战前夕,中共山东省委屡遭破坏,在与党中央和上级机关失去联系近三年的时间里,赵健民等年轻的共产党员坚持独立斗争,恢复了大量党组织,建立了济南市委和山东省临时工委,发展党员500多人,按照中共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于1936年5月在济南四里山上重建了以黎玉为书记的山东省委,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抗战的序幕。7月份,李玉梅创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风起胶济》先后载于《中国作家》2024年第4期和《新华文摘》2024年第13期,这是“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首批重点项目。通过对胶济铁路从规划、建设到变迁的全方位记录,展现了胶济铁路在不同时期的角色转换。有令峻创作的纪实文学《赵顺合:我参加了奇袭白虎团 》通过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记录了老兵参加奇袭白虎团以及退伍后的故事,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赵顺合等战士参加战斗的过程。
山东有“东方三大”的美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践行“文化两创”的工作实践中有着独特的位置意义,2023年,柏祥伟创作的报告文学《归来》,讲述尼山圣源书院的专家学者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从“象牙塔”走进民间的实践。2024年聚焦淄博齐文化的长篇报告文学《齐风淄火》首先刊发于《中国作家》纪实版第6期,围绕淄博市的九个文化地标,梳理了齐文化的历史、归纳了齐文化的内涵并挖掘了其文化的时代价值,有专家称之为是淄博的“小百科全书”,同时将齐文化的历史和火爆出圈“淄博烧烤”结合起来,将资料性的语言转化为文学性的讲述,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倡导主流价值引领社会风尚
报告文学还被称为是记忆文学、民生文学,一般关注聚焦热点重点事件,能通过“现场直播”讲好普通人的“中国故事”,所以能在做到意识形态化特征鲜明,主流价值表达明晰的同时,通过文学化的艺术建构,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时代楷模、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刻画和描写。2022年,李延国和王秀丽合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真实地讲述了张桂梅的感人事迹,多角度展现了张桂梅无私的奉献精神。史怀宝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传》和《悬壶山河》,前者讲述了地讲述了人民的好公仆谷文昌感天动地的事迹,后者讲述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赤脚医生即乡村社区基层医生的工作和生活。还有樊俊利写的《父爱如山》,是对一位基层教师一生的回忆与歌颂。
2024年,徐锦庚创作的《天封宝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讲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属于“共和国功勋”报告文学丛书系列。《山东文学》刊发的短篇报告文学《流泪的索玛花》获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围绕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27名消防员在救火中牺牲的事迹,再现了火灾发生后消防员赶赴火场执行灭火任务,直到发生爆燃事故壮烈牺牲的全过程。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写消防不单单是只写救火、写牺牲,更是写出了中国年轻人的新向度,写出了新时代年轻人的精气神。张锐强记录胶州义工的善行事迹的报告文学《一缕阳光》刊发在《中国作家》(纪实版)第12期。在山东胶州市有一群自愿者为乡村孤寡老人热心服务的人群,作家张锐强发现了他们,展现了社会的大爱和人间的温暖,永不泯灭的善意和爱心或许是破解一些问题的钥匙,这也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时代象征。泰安青年作家孙丰刚2024年创作的《“皮影范”传奇》在《中国作家》2025年第2期纪实版刊登。
山东报告文学学会组织高建国、苗长水、许晨、张柯、张中海等18位报告文学作家走进潍柴,对潍柴工匠、科研人员、海外销售人员一对一结对采访,创作了《家国五味长》一书,于2024年5月份出版,书写了普通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圆梦故事。《山东文学》2024年第10期“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号”刊发报告文学作品小辑,包含逄春阶书写单县电商小镇发展的《凝眸与倾听》,李玉梅以“新商家连党员志愿服务队”赴河南参加暴雨救援为主题的《永远的商家连》,柳萍、李雪采写的报告文学《大山深处》,讲述的是基层法院调解民事纠纷的艰辛和付出。潘若松的《一季繁华向春深》记录了在科技和智化物流双重助力下,菏泽催花牡丹实现全年供应万千家庭的繁花景象。
综上所述,回顾2024年的山东报告文学创作,在主题创作、弘扬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山东地域特色传记等选题上都取得了新的收获,主题创作依然是创作主流,饱含山东地域特色的传记文学创作生机勃发,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文学文体意识的创新、将诗性和艺术性以及新的表达技法相融合,呈现了时代发展的烟火和风云。报告文学由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成为书写时代精神的文学“重器”,是我们身处的新时代的召唤,也是作家们对文学、对报告文学的热爱使然,省作协和省报告文学学会重视报告文学的培养和组织创作,为作家们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浓厚的氛围。时代开新,春华秋实,纵观山东的报告文学创作队伍,老中青三代同堂,相互砥砺扶持,尽显“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盎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