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霞与她的八千里边关
美霞一说话眼睛扑扑闪闪的,看上去很是灵光。她见到我,也是一口一个“老师”地叫着,她和她的同学们都这样称呼我,我也就欣然接受了。因为我确是他们内蒙古大学文研班特聘的老师,美霞是学校给我安排的由我亲自授课的弟子中的一个。她给我看过一篇她写的中篇小说,读完有些吃惊,没想到她的小说写得如此灵秀。语言就像是从泥土里拔出的水萝卜,咬上一口脆生生地甜。我很欣赏她的活泼泼的文字,不管是在文研班讲课还是与文友们交谈,都掩不住对她作品的欣赏。说她肯定能出来。
近几年她出版了几本著作送我看,我也断断续续看到她在区内外文学报刊和杂志上发的文章,感觉都是挺好的。我觉得她还能走得更远一些,她忽闪着眼睛说,老师啊,可我总走不远这是咋回事呢?我给她说,文学青年要想成器,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靠写改命。
她笑着说,老师哎,是的呢,我也这样想呢。我劝她坚持写下去,她说是呢,是呢。
去年仲春,我和美霞通话,问她最近在创作什么呢?
她告诉我,自己正在呼伦贝尔边境线上行走。还告诉我,这已经是一年之内第三次踏上呼伦贝尔边境线,去到一线派出所、检查站、国门口岸,深入到民警与牧民中间。美霞潇洒地说,自己背一个包,只身行走在遥远的边境线上,挺自豪的。通过电话,我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她,英气勃勃。
我很佩服她。
只身走边关,就是男人也不是背包就能走哩。据我所知,目前为止并没有哪位作家像她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把内蒙古的八千里边防线全部走完。她要写一部大书,记录八千里边关的雨雪风霜,风土人情。只有把行走的脚印踏结实,笔下的文字才能灵动触心。她在采风中遇到的让她动心的事情,她都一一记录下来,不时发朋友圈与大家共享,读着这带有馨香的文字,我觉得内蒙古的八千里边防线在一个女人的柔弱细微的咏吟下变得蜿蜒而又温暖。豪迈边关散发着她的体香,她那双温情脉脉的眼睛注视着雄浑边塞,在猎猎雄风中找到了自己,用一支笔艺术地建造了自己的边关。我依稀看到八千里边关美霞兮波动,有了这份感动,我才禁不住要为这本大书写点什么。
美霞怕打扰我,在长达一年采访写作的过程中,把自己写满意的作品发给我看,我读她的文章也是断断续续的,但我感到她写作的才华已经横溢了。写纪实文学最怕被事缠住,得让人带着事跑,我特意提醒她要蹦蹦跳跳地写,尽显纪实文学的特色和人性的张力和回归。她给我回得非常简短:是呢老师,人情,人味,人话,我记着呢。从她不时发给我的文字里看到了长长的边防线上骑马的汉子、宽阔无垠的草原、牧羊的姑娘,踏破边关的移民管理警察、辅警,一座又一座山间密林中那一双双警惕的眼睛,那一条又一条或古老或年轻的河流中响着守边人的歌声……河畔、山下、草原上,是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是无穷无尽的牛羊,是灿若星辰、取之不尽的宝藏还有勇敢的小伙,美丽的姑娘,慈祥的阿爸额吉。
边防就是生活,这是美霞用笔书写出的、守边人用生命铸成的铁律。再简单不过,再平常不过。美霞告诉我们,正是这简单平常,铸就了真正意义的伟大。人民关注着守边人,领袖关心着守边人,在风雪边关中,习总书记数次出现在守边人中间,令无数守边人泪目,更体现了守边人把守边过成生活的意义所在。
在这本书的开篇里,美霞就惊呼“大大的内蒙古,长长的边防线”,我知道这份感慨不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粗浅认识,这是她用脚步丈量后的深切感受。内蒙之大,边关之长,北风甚烈,关山雄壮,美霞走着、看着、歌着、记着,她走在漫长的草原路上,心中不由地升起作为一个内蒙古人为家乡特有的自豪和骄傲。
美霞在走边防的日子里常发出对大内蒙的感叹,对内蒙古的无边无际、广阔无垠,对草原的神秘莫测、超出想象,对戈壁沙漠的雄壮奇异,对小鸟、对野兔、对鲜花、对绿草,对草原上见到的一切,美霞都顶礼膜拜,深情地记录了下来。她给我说,是对草原天地的敬畏让她更理解了边关人。她的采访行程,就是这种理解的过程,而写作正是写好写美这段奇妙的心路历程。写内写心,这是非虚构创作的高境界追求。美霞这本边关大书,有了这方面的刻意追求,这是一部走心之作。美霞还告诉我,在采访边境线的移民管理警察时她也雄纠纠地跟着巡边呢,她俨然是队伍中的一员呢。有了对边关的这般厮守和向往,这自然是本沉甸甸的好书。美霞为了表现草原之大、边关之遥,还给我发了一些数字和公式,似在提醒我,我们的边关了不得,我们的内蒙古草原了不得!她说一个内蒙古面积之大、比浙江+江苏+福建+安徽+辽宁+山东+山西+河南+宁夏+海南的总面各积都要大。她说一个内蒙古等于72个北京、186个上海、3个日本、4个英国之大哩!她还调皮地说,这还得加上11个韩国、2个巴黎和2688636.36个梵蒂冈。好家伙,都计算到小数点之后了……
我的家乡真大!美霞告诉我,现在她行进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面积相当于浙江省。
她像教小学生那样,给我普及着内蒙古的点滴知识,我这时才想起她本就是小学教员出身,擅长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她的儿童文学书籍不断再版,已拥有了数以万计的读者群。她透着让人尊敬的天真,说如果开车十小时可达成都,那么,在内蒙古草原上十个小时过去,你还继续被草原绿色陶醉着呢。你再开十个小时的车,不过是去往下一个边防站的路上。
老师,咱内蒙古真大啊,美霞傻傻地跟我说。
美霞就这样傻傻地想,傻傻地走,傻傻地写,傻傻地完成了这部三十多万字的大书!可以说,这是一部生动活泼立体地带着体温的边关史。书中详细地记录了“神秘之地”的边境线,勾画出一条人烟稀少、生态迥异的边防线。
一年多,我看着美霞寒来暑往,从戈壁沙漠到草原林区,从内蒙古北大门的恩和哈达边境到西大门的生命禁区“算井子”边境。看到她行走在山水草木之间,也行走在守边护防的移民警察中间,同吃同住、共同巡边,吃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苦”,乐他们简单朴素的“乐”。
一年走遍八千里,是美霞这辈子都应该骄傲的事。而更让我为她高兴的,是她一边抬头走路,一边埋头记录、撰写出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
翻开,每一页都透着草木的清香、裹挟着风雪雨露的新鲜。这本书里,有对内蒙古八千里边境线上默默戍守的民警、护边员的故事提炼,有深入国门口岸,探寻内蒙古经济腾飞轨迹的梳理,有对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文脉的书写,也有对新时代、新形势下内蒙古边境线上如何做好科技边防、人文边防的典型挖掘,更有对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的思考。可以说,美霞的书写是追行大漠边关的再思考,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她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热乎乎的,都是真情意切的从心里掏出来的。都有着生命的律动和大海浪花一般的灵动,那不断突起的浪花又有着山峰一般的稳重,就像她的八千里边关。
关于呼伦贝尔莫日格勒河的描述,让我身临其境看到老舍笔下的《草原》。我看到她描写露着白屁股的傻狍子,知道傻狍子并不傻的生存智慧,我看到一个个朴素平凡的移民管理警察,看到他们背后的父母、妻儿,看到不同民族心相通的片段,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远景。书写平常与普通,这正是美霞行文的大气和高明之处。群英众生之相的背后是坚实的大地。她着笔于天地山川、万物百态,把边境线上每一棵树、每一只狍子,每一种气象都融入笔端。她会带你仔细读进去,你也会跟着她哭、跟着她笑,跟着她激动,跟着她落寞……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年走边关,美霞艰辛备尝,收获满满,这本大书就是美霞笔下八千里边境线上日月苍茫、高歌悲壮、江河关山与浩荡悲怆。让人怦然心动,热泪涌眶。
美霞在这本书中做着大手笔的“注解”一一解密、书写,把被密林、高山、长河、遥远的距离遮掩着的最不经意的故事,变成生动的人物站在我们面前。把那段被风吹落的碎片一一捡起,编织成一段必须载入史册的历史。其详实地、准确地为这个时代、为这条边境线和边境线上所有的人、事、物,温情满满地做一个保留。这本书留着美霞淡淡的体温,让人读起来悦目赏心。驾驭这样一个大题材、大体量、内容五花八门的作品,我也为美霞有些担心,怕她驾驭起来有些吃力。我好几次鼓励她,放开了写,收放自如地写。
书终于完成了。
美霞做到了得心应手。读这部作品厚重感满满,还有美霞文笔特有的清香,气韵充盈,血肉丰满。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有情感、有情怀的作家才能完成的大作品。美霞的文字就像是草原上长出来的一样,朴素、灵动而又清香。
读这本厚厚的边关长文,好像听到边关吹来的风,看到边关落下的雪,边关升起的月,还有边关盛开的花……
读这本书,能看到美霞一步步的成长,可以看到一个女子怀揣着对文学的敬重,倔强地行走在文学的道路上。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这本书付梓之际,我很为美霞高兴,作为她的师长,我想告诉她的是,文学的道路很长,前面有无数雄关险峰等着她去跨越攀登,她的文学之路就像她笔下的大漠边关一样漫长。我唯一希望的是,美霞像她的边关朋友一样,蘸尽笔墨,豪情抒写,铺就自己的文学道路。
以上是为序吧。
衷心祝愿美霞的文学之路美文不断,霞光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