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家书文化论坛讲述藏在书信里的故事
来源:北京青年报 | 王勉  2025年05月20日08:47

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让沟通变得便捷而快速。然而,当我们翻开那些泛黄的家书,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挚情感与独特历史印记,依然能触动我们的心灵。5月13日,抢救民间家书20周年纪念大会暨2025中国家书文化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场论坛汇聚了众多学者、收藏家与家书文化传承者,他们从不同角度揭开了家书背后的丰富世界。

人大文学院教授孙郁的发言内容颇有见地。他坦言,当看到众多老先生将弥足珍贵的家书藏品捐给人大博物馆时,内心满是欣喜。“我们讲私藏和公藏的关系,私人拥有的藏品进入公共领域,就会成为公共话语的一部分。”孙郁着重强调,家书属于私人语境里的独特存在,却能折射出历史的倒影。

作为研究现代史和现代文学史的学者,孙郁深有感触,他说:“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公共话语里的书写和私人语境里留下的印象截然不同。”他提及在座的方继孝等藏家和研究者,他们的成果给自己带来诸多启发,“在他们的研究中,私人语境里的话语方法,有时会颠覆我们在公共话语中的一些结论,让我们对文化图景的理解发生变化。”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孙郁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鲁迅的爷爷给鲁迅和他弟弟们写的信,关于私塾的言论,就是研究晚清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绝佳读本。”还有梁启超的家书,展现出的培养孩子的思路,与胡适等人截然不同,“从家书里能看出,他们培养的孩子趣味也不一样。”

孙郁还以丰子恺、马一浮、李叔同等为例,讲述他们致友人信件中的有趣话题,以及曾国藩家书与自身精神信仰的差异,“这就像鲁迅先生说嵇康,他在绝交书里有反抗精神,可在家训里却要求儿子老老实实做人。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公共话语表述,私人语境留下的遗产,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最后,孙郁感慨,家书的保存研究意义重大,“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随着私人语境话语融入公共语境,我们的学术史、文学史等可能都会被改写或丰富,这对文化建设太重要了!”

收藏家、作家方继孝一开口就带着亲切的调侃:“张馆长让我讲十分钟,那我就讲讲我为什么收藏书信,以及我在书信收藏上这点成绩是怎么来的。”

回忆自己的收藏之路,方继孝从中学时期的集邮开始讲起。“那时我跟很多人一样,收到亲友的信,就把邮票泡下来,按花鸟、人物、国家分类。我大哥1959年当兵带回来的小集邮册,开启了我的收藏之旅。”一次偶然机会,改变了方继孝的收藏方向。“我到月坛找邮票,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口袋信,里面有曹禺先生的信封和信。以前搞集邮,我们只留信封,信都扔掉,那次我不知为啥把信也留下了。回去一整理,好家伙,将近100位中国作协著名作家的信,全是关于稿子修改的,我一下子就上瘾了,开始专注收藏书信。”

方继孝还分享了自己在整理文字改革相关书信时的有趣发现。“茅盾写给吴玉章的信,说孙女在黑芝麻小学上学,四年级不学拼音后好多字不认识,建议拼音伴随孩子终身。”书信里的“小秘密”,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随后,曾国藩第六代嫡孙、曾国藩家庭教育博物馆馆长曾樾以《续写家书漾新篇》为题,不仅讲述了曾国藩家族家书的传承故事,还介绍了曾家的传承规矩,“子弟及冠之年,必须亲手抄录全本家书。”他表示,自己作为后辈,也会通过书信与儿孙交流,“现在家书形式变了,从手抄本到电子文档,微信群里还有AI修复的高清家书和英文译注,但这不是背离传统,而是让家训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在曾家,家书让散落世界各地的族人紧密相连,而曾氏家风的影响也早已超越血缘。”

作家刘涓迅分享了中共党史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胡华的书信故事。他说:“2006年我退休,胡华先生的遗嘱里写着今后负责他文字出版的有三个人,其中有我的名字。我觉得这件事的确得有人做,那我就做下去,能做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因为这些书信对研究党史太重要了。”

文史学家和收藏家荣宏君也分享自己的感悟。他谦虚地说:“和张伯驹先生散尽家财保护《平复帖》、王世襄先生玩物立志写成文物百科比起来,我就是收藏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微小介子。我们走遍大江南北,就是想让无数尘封的家书重见天日。”

最后,来自河南范县教育局的于永军说:“我就是个小人物,但我不是一个人来的,我身后有10万个家庭,56万人民。近8年,范县写家书的人次超过40万,10万个家庭在写,我带着他们的祝福来到这儿。”于永军难掩激动,“我太感动了,为每一个为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付出努力的人。”

这场家书文化论坛,嘉宾们用质朴真挚的语言,讲述着家书故事。这些家书,从私人的抽屉、木箱中走出,进入公众视野,打开了一扇扇了解过去、感悟生活的窗户。在现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家书所承载的温暖与力量,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