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诗会”暨“古渡新篇:自贸港建设语境下的海洋诗创作研讨会”在澄迈举办
5月17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助力新时代海洋诗歌高质量发展,由《诗刊》社、海南省作家协会、中共澄迈县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海南澄迈·渡口诗会”文化活动正式启动。
李少君、阿信、刘春、黄胜、王广俊、赵天谋、田茂真、金铃子、张德明、吴投文、王士强、慕白、邰筐、远岸、江非、林森、艾子、蒋浩、许春夏、刘伟雄、谢湘南、陆岸、泉子、许岚、张二棍、祝立根、孔令剑、程继龙、班班、杨臣、黄辛力、冷阳、彭海波、郑纪鹏、陈雨潇、孤城,符力等三十余位著名诗人、学者、评论家出席活动。
澄迈位于海南岛北部,因古县治老城有澄江、迈岭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苏东坡登陆海南的第一站是澄迈,三年后离开海南最后一站也是澄迈,在此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磅礴诗句。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致辞中表示,澄迈,是苏东坡登陆海南的重要驿站,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在这里东坡先生驻足凝望,写下《澄迈驿通潮阁》的千古绝唱:“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短短四句,道尽漂泊者的乡愁,也绘就了澄迈的壮美风光。这片土地承载了东坡的足迹,也延续了他的精神——豁达、坚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今天的澄迈渡口,已不再是当年的荒驿孤舟,但潮声依旧,诗意长存。在此举办诗会,不仅是为了缅怀先贤,更是为了传承文化,让诗的韵律在这片热土生生不息。
中共澄迈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广俊表示,以“渡口”为名举办诗会意义深远。“渡口”,是出发的地方,也是归来的港湾;是现实的交汇点,也是精神的栖息地。这几天,大家将领略东坡先生登岛离岸的渡口,还要走进澄迈的田园村落、古街小巷,感受这里的物产丰饶和风土人情浓郁。澄迈将以“‘澄’接世界,迈向未来”为目标,以诗会为交流对话平台,加强省际,乃至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让海南的声音、澄迈的故事插上诗歌的翅膀,飞向四面八方。
《天涯》主编林森在致辞中说,在现代诗创作领域,澄迈产生了众多优秀诗人,澄迈参加过“青春诗会”的诗人有三位,这在全国的诗歌版图中,或许也并不多见。今天,全国各地的优秀诗人聚集澄迈大丰镇,一定能感受到澄迈的历史、现代和诗意,希望借助诗人们的生花妙笔,把澄迈之美传递出去。
与会诗人代表阿信表示,我们以诗相聚,不仅是为了致敬这片土地的文脉,更是为了传递当代诗人的思考与温度。在这个信息喧嚣的时代,诗歌依然是我们守护本真的“澄迈”——让心灵澄明如初,让思想迈越藩篱。无论是书写自贸港的晨曦,还是记录古村落的月光,我们始终相信,文字能凿刻时间,诗意可安顿灵魂。
在“古渡新篇:自贸港建设语境下的海洋诗创作”研讨会上,诗人们为新时代海洋诗歌创作建言献策。会议由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程继龙主持。
“面向大海的写作,我们必须在见到大海、认识大海之后直抵它的荒野属性,直抵自然的本质,书写真正的大海、现代的大海”,诗人、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江非谈到,当下海洋诗歌的创作主要聚焦海岛、渔港、渔村等有限范围,大部分诗人的创作依靠个人想象和采风采访资料,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海岛乡土文学”的气质,其“深度”和“蓝度”都还不够。
“海南文明的基石是苏轼等先贤带领海南人民奠定的,其从容、豁达、精进的人生态度,是今天自贸港建设需要的精神信仰。”诗人、油画家黄胜期待,更多优秀的“海洋诗人”不辱使命,为国家走向“蓝海”时代,谱写可传颂的新的风雅颂。
“当自贸港建设、智慧港口、蓝色碳汇、区块链、离岸金融成为海洋文化热词的时候,我们再来面对大海,和 928 年前苏东坡初登澄迈时的心境肯定是不一样的。”诗人、《方圆》杂志社执行主编邰筐表示,“大海是开放的,包容的,深邃的,一个再有文化的人面对大海都像一个小学生,它未知的部分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
本次活动中,诗人们将重走东坡道,参观东坡渡海遗址,走进澄迈中学、文化馆等开展诗歌讲座,以诗为媒,感受澄迈山海之韵,体会东坡的旷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