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太昊陵
承蒙友人邀约,终于有了向往已久的周口之行。
大清早,周口第一站启程。这片古代中原的兴盛之地,在我眼前展现的沿途景观,是一幅车水马龙、民丰物茂的巨画。龙湖之畔,矗立着为祭祀太昊伏羲氏修建的大型陵庙——太昊陵。门外熙熙攘攘,人们摩肩接踵,十几支队列等候入内,队首都高举黄绫青龙旗,人气之旺,让我惊叹。
至少在春秋时期,太昊陵就存在了。汉代曾在太昊陵前建祠,唐、宋两代帝王下诏扩建陵园。现存伏羲陵为明正统年间在太昊之墟上所建,明、清两代多次增建修葺。古往今来,多少琼台玉宇、帝宫王府,在历史的进程中消弭不见,这座陵庙合一的太昊陵,却越来越盛大、壮观。
不知从何时起,太昊陵庙会诞生了。古时,太昊陵庙会由朝廷主办,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宋真宗、明太祖等皇帝,或颁诏建陵,或自制祝文,或亲临致祭,大施德化之道。明清两代,前来谒陵致祭的大臣不计其数。时移世易,太昊陵庙会由祭祀“三皇之首”演变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太昊陵由墓地和庙宇两大院落构成,整个陵园建筑以陵墓为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有四座门、三座殿。第一道门是午朝门,两侧八字墙,三间式大门,“开天立极”四个大字用了盛大庄严的金黄色,大开大合的布局,师古而不泥古的建筑,将气势与美感完美融合。导游在游览时介绍:“周口淮阳古称陈,也称宛丘,伏羲在此建都,相传伏羲画八卦图的灵感,就来自淮阳龙湖中的白龟。据说这只白龟已经活了数千年,是天地间的灵兽。伏羲来到龙湖畔,看到湖中游荡的白龟,观察白龟的形态,发现其背部的纹理与天地间的阴阳五行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据此创造出了八卦图……”
钻过密密匝匝的人群,过道仪门,几百米外,是台阁式的砖拱大门:先天门。先天门也是豪气干云的大手笔,风格既传统又现代。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拥拥挤挤一路向北,抵达太昊陵的中心门户太极门。太极门沉实厚重、见素抱朴,门楣上的蓝色匾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太昊伏羲之陵”六个大字法度严谨,闪耀着远古文明的光芒。在太极门之北,雄伟的通天殿巍然耸立,壮美得恰到好处,是一种大俗大雅的境界。再往北,就到了陵园正中的统天殿,它是整座陵园的最大建筑,宏大而雄奇,大殿的飞檐斗拱、红墙黄瓦、龙凤屋脊,显示着神圣威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伏羲神像供奉在统天殿内,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环立左右。在庄严的器乐声中,在冲天的爆竹声中,人们络绎不绝前来焚香跪拜,虔诚地表达对始祖的崇敬。统天殿后,依次为显仁殿、寝殿、伏羲墓。显仁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台走廊、巨柱林立,人首蛇身的女娲娘娘塑像端坐其中。寝殿是整个陵庙最高的建筑,明太祖朱元璋亲书的御碑静静矗立一旁。
伏羲墓形如山丘,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墓前巨大的青石墓碑上,“太昊伏羲”大字依稀可辨。陵墓前的两棵古柏,2000多年了,依然绿意葱茏,苍劲躯干上长出的“耳朵”,成为游人争相目睹的奇观。陵墓后的蓍草园,既有想象力又务实,乃淮阳八景之一的“蓍草春荣”,传说伏羲就是用蓍茎结合白龟背部纹理“揲蓍画卦”的。
热闹的庙会大戏台与肃穆的陵墓相隔不远,演员在舞台上唱着豫剧,台下近千名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毗邻戏台的文玩展销馆,展示各种本土文创产品,它们是历史的标本,也是时代的符号,其中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口泥塑最为抢手。穿过展销馆,便是“伏羲书展”,偌大的展厅里,阅读者聚精会神读书,购书者专心致志挑选……
从展厅出来,只见四面八方涌来的人们,还在川流不息地往里进。太昊陵东西向,也是廊回路转,同样门殿重重,有钟楼、鼓楼、三才门、五行门、东华门、西华门……随着人群蚁行一圈,至少还要两小时。那这回就留点遗憾吧,下次再来也有借口。
太昊陵,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