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鲁山窑花斑釉的馨香
时针指向1300多年前盛唐时期这一天晚上,唐玄宗李隆基与宰相宋璟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音律。他们似乎都已经沉醉优雅旋律之中。虽说已是深夜,但君臣交谈氛围甚是浓厚。这时,玄宗李隆基又饮下一杯,起身说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说罢,他便手舞足蹈起来,跳得如醉如痴,十分尽兴,整个人就像掉进音符里一样。
玄宗李隆基在位43年,犹好音律,擅长击鼓,夜夜入赘节奏之中。特别是对鲁山花瓷尤为钟爱,一见倾情。据说玄宗少年时期,就对音律之事表现出极大兴趣。随时间推移,已经长大成人的李隆基,尤为嗜音律为命,情有独钟,矢志不移。只要音律节拍之声响起,心跳亦是节奏。
如果有人此时来上朝的话,玄宗李隆基就像没有看见一样,大臣们只好知趣而退,抽身而走。就连走路时脚步都是轻柔的,蹑手蹑脚,唯恐弄出什么响动,冒犯君威,影响玄宗的好情趣。所以,皇宫内除歌舞升平的舞女以外,一般人都不敢叨扰玄宗。
据唐代南卓的《羯鼓录》文献记载,玄宗李隆基所说鲁山花瓷,即鲁山窑陶瓷品种羯鼓。这在当时,可能就是传奇式皇帝李隆基最大嗜好了。鲁山窑位于(今河南省中部)鲁山县梁洼镇段店村大浪河畔,史称段店窑,或鲁山段店窑。这里丘陵环绕,依山傍水,地下富藏煤田,地标多有矾土,可作为制作陶瓷原料和燃料,当时人们都是就地取材。
梁洼镇是千年古镇,古称桃花店。明嘉靖年间《鲁山县志》记载:“晋太子潜龙尝避黄墩之难经此,谓桃花殊盛,即称之。”这里地势低洼,后有梁姓人家建宅而居,后改称梁洼镇。
唐朝初期,段店村就坐落于此。这是一处风水、风景尚好村落,沙河支流由西向东,缓缓从村旁流过。这里之所以能够形成重要窑址,除梁洼镇拥有极其丰富的制瓷原料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段店村在古代是鲁山至汝(州)洛(阳)孔道上一站,鲁山窑产品可以从这里走陆路南下或北上,《说文解字》称:“孔,通也。故大道亦谓之通道,今俗语犹云通衢大道矣。”汝洛孔道是宛洛古道一段。宛洛古道春秋时期称“夏路”,是南方通往中原要道。汉代古诗有“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唐代诗人储光羲也有诗云:“忽见梁将军,乘车出宛洛。意气轶道路,光辉满墟落”。就从这两首古诗来看,足以证明,宛洛古道当时繁忙景象。
北宋时期,国都开封周边窑业十分发达,受此影响极深。唐代鲁山窑地处开封腹地,这一带长时间窑场密集,已形成陶瓷生产区规模,相当惊人。比如宝丰清凉寺与鲁山段店窑之间,历史上曾有过窑场连绵几十里的宏观景象,当地有句民谚就说明这一点:“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万(贯)。”这里水陆交通十分发达,鲁山窑古代遗址临大浪河,大浪河于新集乡程村汇入沙河。沙河系淮河上游北侧重要支流,况且航运当时又是最便捷交通。因此,鲁山窑陶瓷产品,可以走水路向东远销。沙河北岸不少古墓葬,先后出土鲁山窑瓷器,所以说这里即是唐代鲁山窑瓷器出处之一。
段店村直接叠压在千年烧造历史窑址上,窑场范围为段店村以北耕地,段店中学原址与河东岸一带,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00米,文化层厚度2米至5米。村里文物遗存甚丰,家家户户院墙和农田里,几乎到处散落或镶嵌各种各样花斑釉碎片,吸引不少陶瓷爱好者前来,甚至有人连房屋带院墙均已购下,农田损失及时补偿。鲁山县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称鲁县,春秋战国时期称鲁阳,隋唐又更名为鲁山县,隶属伊州。北宋时期为汝州所辖,直至清末民初。民国时期属于河南省,新中国成立后归属许昌,1983年划归平顶山市管辖,至今未变。
鲁山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已经过多次调查、考察和挖掘。七十年代,才有突破性窑址新发现。多次调查和挖掘中,首次采集到与传世花釉羯鼓相对应瓷片标本,进而引发陶瓷界、学术界以及收藏界广泛关注。关于鲁山窑始烧时间,从南卓《羯鼓录》不难看出,始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即公元850年。从时间上推算,其实,鲁山花釉瓷器早已广泛流行,为当时潮流和时尚象征。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玄宗果断御批为宫中用瓷。由此可以推断,鲁山窑始烧时间,至少不晚于1400年左右。花釉瓷器从创烧到成熟,经历过很长发展过程。那些从窑址上出土的大量标本,若与周边唐代早期墓葬出土同类瓷器相比,特征极为相似,故而创烧时间可推至唐初。这件鲁山窑花斑釉双系大罐高30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14.6厘米,底足为黑地,属于乳白蓝斑相间花釉瓷器。其中散落釉面众多黑斑,大大小小,就像花瓣上释放出来的馨香,似乎扑面而来,闻之沁人心脾,观之赏心悦目,芳心大开,令人爱不释手。隐约之间,仿佛天之瀑布绽放人间,仿佛震耳欲聩的激流冲腾下来,我似乎已触及唐代韵律和韵味。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这样高温窑变瓷器就是宫廷御用瓷,色彩缤纷绚丽,釉层富于变化,乃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身的“唐代佳肴”,史称“唐钧”。毫无疑问,鲁山花釉瓷器是中华陶瓷文化界又一奇葩,其制作和釉层艺术魅力,充分体现天地合作自然之美。这是火的艺术,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感,厚实、质朴、古拙、莹润,似乎每一滴都彰显出大唐王朝的恢弘和庄严。由此承前启后,实为宋辽金元钧瓷之鼻祖也。
说起鲁山窑花斑釉瓷器釉色搭配,几乎都是黑地、乳白以及蓝斑三色相互融合,大气、庄重、厚实、古拙。色彩与众不同,极其鲜明。瓷性稳定,火性犹如鲜花,或绽放,或盛开,或如祥云飘动,纷飞不断。或如宝石荧光内蕴,阳气十足。胎如磐石坚定,黑地如铁,整个器物仿佛唐朝友好使者,跨越千年之后,依旧温馨如故。有别于当时其他瓷器釉层,肥厚如腻,又如婴儿皮肤,抚之令人感慨万千,愧不如昔。釉泪仿佛瓢泼大雨,从罐口和罐肩奔腾而下,有的细长,有的很短,有的就像逗号一样缓缓冲向底足。它们这些唐朝使者,或胡人,或帅哥,或美女,或男女老少,几乎都是匆匆忙忙的。但奔跑速度却是非常缓慢的,就像动画片里慢动作一样,1400多年过去,依然保持动态,或奔跑姿势。
泪痕亦是如此,“间关莺语花底滑,大珠小珠落玉盘。”说是大大小小雨珠,亦不尽然。繁华热闹的长安街上,有的骑高头大马,踏踏而来,或悠闲而去。有的叫卖异国他乡珍珠宝石,或其他稀罕物。有的在郊游,有的在逛街,还有公子哥儿悄悄私下约会时,不时左右观望,唯恐母老虎一般贱内看见……这些奢华景象,在当时制作巅峰铜镜和金银器上,时常有所体现。
材质贵重,纹饰华美,工艺精湛的唐代生活用品,已经将各种各样铜镜、金银器、青铜器、玉器以及陶瓷制作工艺,推送世界巅峰,令西方世界刮目相看,仰慕已久。唐代乃工业发展和制造艺术鼎盛时期,皇宫富丽堂皇,宫廷艺术标志,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可以说凡是从地下出土的这些唐代遗物,件件都已展现出与众不同审美意识观。
唐代所谓审美意识就是精而美,大而巧,巧而拙。小器大物,小题大作。就拿这件唐代鲁山窑花斑釉双系大罐来说吧,造型大而丰润,浑实而厚重。釉层就像鲜花绽放,给人一种力与美动感。天人一气,天地合一。天衣无缝,天作之合。既有生态自然之美,亦有唐人古拙之巧,这无疑是一件唐代鲁山窑花斑釉典型器物,可以说是其代表作之一。古朴典雅,丰美厚重,乃稀世珍品鲁山窑之魂也。
唐代鲁山窑烧制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优美,实惠耐用。特别是以花斑釉瓷器闻名遐迩,驰名中外,故而,考古界、陶瓷界以及收藏界一直将其视为大美之作,绝品之作,乃钧之源,汝之母,瓷之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