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世界读书日“青睐”团江南文化寻访纪实 在阅读中感悟 于行走间成长
来源:北京青年报 | 王勉  2025年05月13日09:04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青睐”团下了江南,邀请作家、画家赵蘅一起,从金陵到沪上,做了为期四天的文化寻访。这一路,我们看的不只是一处处名人故居、一间间书店、一个个展览,更在实地探访及与文化大咖和文友们的交流中,感受着文字背后的温度与情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阅读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感知的鲜活体验,这一趟的寻访之路,我们真实地体验到了很多很多……

之所以选择去南京和上海,起因是一个展览,而后设计了四天的行程。那么,就从这个展览写起吧。

鲁迅故居 赵蘅绘

鲁迅故居 赵蘅绘

4月23日 南京第一天

一个展览 一个诗会 一处故居 干净舒服的场所令人流连

每一座城市,总有那样一些角落,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位于南京鼓楼区金银街上的万象书坊,就是这样一方天地。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弥漫着咖啡香气的万象书坊高朋云集,高校的教授、出版社的编辑、媒体的记者、独立文化人、艺术家,他们大都是应赵蘅老师之邀,来参加《查令十字街84号》书封再设计展。这个展览是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吴文越副教授多年来组织学生所做的作业——重新设计记录了一段传奇书缘的《查令十字街84号》。此次,吴文越携84部再设计本来到了南京。

简短的开幕式后,嘉宾们进入观展区,边看边听吴文越讲解学生们充满奇思妙想的书封创意。《开卷》杂志主编董宁文感慨地说:“一本一本打开、翻阅、欣赏这些再设计本,感受到的是年轻学生们迸发的青春激情,以及他们对文字、纸张、艺术和人生的向往与热爱。”这些美丽的书也打开了“青睐”团员们对于书籍装帧的审美视野,他们有的围着吴文越问这问那,有的一本接一本仔仔细细地观摩,感觉他们都想加入到再设计的行列中了。

一上午的审美再造后,下午的活动可算一道文化大餐。活动地点在与万象书坊咫尺之距的杨苡书屋。那是翻译家赵瑞蕻和杨苡生活了60年的居所。杨苡生前亲自办理法律手续,将其捐予南京作协,成为公共文学场所。最令人欣喜的是,除了赵瑞蕻和杨苡的次女赵蘅,其长女赵苡和长婿龚同生也一同参与。

参观了70余平方米的书屋之后,大家与赵苡、赵蘅姐妹围坐恳谈,还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朗读会,朗读的都是杨苡翻译的名著和诗文。团员张楠形容:“这是一个气场干净舒服,且安静美好的居所。房间的风格保留了原貌,墙上有家庭老照片,书桌上摊开的日历上有一处注明:亲爱的妈妈,今天去世离开了我们。听两位都已八旬有余的女儿深情讲述父母在此生活的种种细节和家庭趣事,我们心里都感慨良多:敬仰、敬佩、感动,还切身感受他们的气息,这大概就是大家对名人故居感兴趣的原因吧。”

行前我们得知,赵蘅的名字得自于语言学家、史学家胡小石。很巧的是,赵蘅在一次会议上结识了胡小石原住房的购买者吴懋楠,从此被命名者和故居的主人结下不解之缘。吴懋楠邀请“青睐”一行去故居用下午茶,从杨苡书屋到颐和路,成了这个读书日最后一个特别节目。那是一幢气派十足的民国老式别墅,楼体淡土黄色,庭院宽敞考究,故居修缮保持了原貌,得到胡小石远居海外后人的认可与赞赏。吴懋楠和大家围坐在庭院长桌旁,谈起胡小石先生的学问和贡献,如数家珍。他大量收集胡小石的真迹墨宝,如今已是一位胡小石研究专家。

杨苡书屋一角

杨苡书屋一角

4月24日 南京第二天

一座图书馆 一家独立书店 都是鼎鼎大名

第二天的行程是参观一座图书馆和一家独立书店,都是鼎鼎大名。

南京图书馆外表壮丽恢弘,我们在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部长王菁菁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四层的“赵瑞蕻杨苡专藏室”。杨苡书屋内外门景观:小院铁门和石榴树,书桌和书柜,都是依照原物复制的。琳琅满目的藏书、手稿、照片、乐器、纪念册、饰品……无不印记两位翻译家一家人的昔日过往,令团员们目不暇接。赵蘅本人也仿佛又回到家中和父母团圆。

下午到南京的名片、著名网红打卡点——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远望门口排着长队,以为在限流,没想到都是在等待拍照打卡的人。书店经理张海燕接我们进店,扫过一摞摞书籍,直感图书品类既高且广,团员们说:“真想之后几天哪儿也不去,一直泡在这里。”先锋的文创也是一绝,长长一溜柜台,细逛下来个把小时打不住,多为女性的“青睐”团员们哪里还走得动路,几乎每人都贡献了钞票给收银台。

一行人刚在咖啡区歇脚,先锋书店创办人钱小华神仙一样地出现了!他坐下便和大家聊了起来。大家问他为什么要四处建立乡村书店?他说:“我做乡村书店,是要让乡村孩子看到世界的美好……”他娓娓道来,听者都能感受到他的大爱和内心澎湃的激情。有团员总结:钱小华把这件很难的事业,做成了一个享受生命的体验。

热心书友王乐耕与赵蘅和“青睐”团员

热心书友王乐耕与赵蘅和“青睐”团员

4月25日 上海第一天

追寻鲁迅、巴金足迹 和平书院令人惊艳

转战上海,为了什么?

我们选择住在虹口区,是为了追寻鲁迅的足迹,因为从木刻讲习会所旧址到鲁迅故居、鲁迅墓地,每一处都诉说着先生晚年生活的点滴。

来上海的第一天上午,我们就去了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的鲁迅故居,这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三处寓所。1933年4月,鲁迅从拉摩斯公寓以内山书店职员的身份携许广平及儿子海婴搬到此处,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三年。在此期间,他先后编辑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七本杂文集,编成《引玉集》等木刻作品集,还翻译了数本国外著作。

山阴路上的一条巷弄,一排老式三层建筑,鲁迅的家在尽头,它的旁边,就是茅盾故居,两家都是独占三层。现在鲁迅故居一层辟为生平展厅,二三层限流参观。此地的老居民也爱鲁迅,在一位徐姓老者的倡议下成立了志愿者组织。身穿红色志愿者马甲的束秀梅告诉我,他们每周五上午为参观者做义务讲解,今天早上看见我们这么多人,大家都一溜小跑赶紧来了。

在洒满春日阳光的鲁迅故居前流连,有人拍照有人看展,赵蘅老师甚至坐下来画了一张速写。意犹未尽地去往下一站,转过一个街角就是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这间由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的书店,是鲁迅晚年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场所。现书局东侧的房间复原了当年内山书店的空间结构与陈设,还被评为中国最美书店之一。店内书品精致,有不少鲁迅先生的著作,也围绕主题设计了很多文创产品,大家自然又是爱不释手。

下午,我们去参观去年年底刚刚开馆的巴金图书馆。这又是一座气派的西式老建筑,红砖拱门、复古花窗,一楼的中厅小花园和二楼的阳光露台,随手一拍都是大片。据说此地原为赵家花园,是当地富商赵岐峰所建,原名扆虹园,历经变迁成为巴金图书馆。

展厅里除展示大量巴金先生照片、文稿、书籍外,二楼还有文学杂志阅览室、自习位,不少人正在安静地看书和自习。

馆长周立民得知赵蘅老师和“青睐”团前来,特地腾出时间和大家见面。在阔大的会议室里,他不但专门做了《北四川路旧事——中国现代出版与文学寻踪》的讲座,还请工作人员提前在赵蘅老师为巴金图书馆创作的明信片上盖好章,为了让印章干透,花了三天时间。面对这份珍贵的礼物,团员们连声道谢。

图书馆工作人员茹佳告诉我们,馆旁边那座巨大的U型建筑是在建的上海文学馆,这也是巴金图书馆选址于此的原因之一。

告别周立民馆长和茹佳,紧锣密鼓地赶往下一站——和平书院。书院主管陆晓炯已经在门口等候我们。书院设在和平公园里,绿意盎然,粉紫色的风信子正如期盛开,书院四周都是落地玻璃幕墙,坐在书院读书的人成了一幅幅最美的画。团员们说,用“美爆了”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高品质建筑群,竟然还是24小时对外开放。

4月26日 上海第二天

热心书友妥帖安排 作家故居目不暇接

今天,开启城市漫步,主题是作家故居。

漫步线路的设计者,是上海热心书友王乐耕。

约好早上8:00,与王乐耕老师在淮海坊汇合,一路寻访巴金、许广平、丰子恺故居。都是老洋房,现在是居民小区。如果没有熟门熟路的王乐耕带领,我们绝难找到。每处故居都挂有铭牌,也有住户挂出了“私宅勿入”的牌子,我们一群人熙熙攘攘地走进小区,保安大哥一直叮嘱“注意安全”,也有居民见怪不怪地看上一眼后说:来了一个旅行团。

10:00,我们准时到达梧桐院。这座英式花园是1932年由匈牙利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的,最早是国际礼拜堂牧师住所,后来政府对老洋房整旧如旧,成为现在的街道邻里汇。在梧桐院参加了“在万物中醒来诗歌赏读会”,草婴读书会北京上海双城书友,在奥利弗的诗歌中互通互融,在朗诵中感悟到了跨越地域的情感交流。

下午,参观夏衍故居和草婴书房,这两栋建筑比邻,夏衍旧居是一座三层老式建筑,每个房间基本都保持原样。

草婴先生以一己之力翻译了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以及肖洛霍夫、尼古拉耶娃等作品,译作千余万字。草婴书房是遵循先生在生前“不要墓碑,建一个书房”的遗愿而建。草婴的女儿、著名公共艺术家盛姗姗陪同大家参观,听盛姗姗讲述父亲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令人感动。团员们说: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无疑是一个生命的壮举。

通过王乐耕的特别安排,我们还去了位于巨鹿路675号的上海作家协会。这是一座文学殿堂,有夏衍、巴金、丰子恺、柯灵等文学家的足迹,也是《收获》《上海文学》《萌芽》《上海文化》《思南文学选刊》等文学刊物编辑部的所在地,还是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为上海留下的众多作品之一,它另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爱神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几座老式建筑掩映其中,团员们兴奋地说,能办出如此高品质刊物的,难不成是由这里的环境美色养育而成?王乐耕微笑地看着四处拍照的团员们,开心地说:“我很欣慰,让大家看到了巴老的故居和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穿行在梧桐树间,沿途有张乐平、柯灵、张爱玲的旧居。

张乐平被誉为“三毛之父”,在其位于上海徐汇区五原路弄堂的故居花园中,小三毛雕像顽皮如故。故居的小楼是一栋花园洋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1950年6月开始,张乐平和家人在二楼居住了近半个世纪。2016年经修复旧居对公众开放,二楼复原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乐平居住时的原貌。房中有一张八仙桌,据说,张乐平好喝酒,每餐都要喝点,为他的健康,夫妇俩没少争吵。为真实展现这一场景,故居桌上还放了当年张乐平喝酒用过的小酒杯。一楼为展厅,展厅内,胸前佩戴红领巾的张乐平半身塑像格外引人注目。

此行最为团员们期待的位于上海静安区常德路195号的张爱玲旧居,因有住户不能进入,大家坐在车里,在车轮的行进中瞻仰了外观。我心里默念着张爱玲在这里写下的一段话:“常常觉得不可解,街道上的喧声,六楼上听得分外清楚,仿佛就在耳根底下,正如一个人年纪越高,距离童年渐渐远了,小时的琐屑的回忆反而渐濒亲切明晰起来。”现在的公寓一楼,是一家咖啡馆,据说里面有张爱玲的书籍和生平介绍,还有名为“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咖啡售卖。

夜幕降临,翻译家草婴的女儿盛姗姗邀请我们到外滩的金茂大厦,56层有她创作的巨型壁画。壁画有7米高,横向由9块巨大的画布组成,盛姗姗说足足画了一年才完工。边欣赏边听她介绍,这幅油画是1999年受委托而创作的,画这幅油画时,盛姗姗构想着一个崭新的与世界相连的大都市形象,所以,她将这幅画命名为“新世界的曙光”。1998年盛姗姗曾为香格里拉浦东大酒店画了4幅大型油画,远没有这幅大,“新世界的曙光”是全国在公开场合展示的最大型抽象油画,也是从此,国内大型公共场所有了抽象主义绘画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