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冷门神作,编辑的“遗珠”之书
原标题:被遗忘的冷门神作:4·23读书日,编辑的“遗珠”之书(下)
图书市场不景气的当下,依然有很多人在坚持做好书。今年的世界读书日,邀约编辑老师们聊一聊自己的“私人书库宝藏”,晒一晒那些被遗忘的冷门神作、遗珠之作。希望通过这些有趣的书,构建丰富多元的阅读经验,增强读书日的情感共鸣与知识增量,展现编辑们的专业洞察,让书单摆脱“陈词滥调”,真正成为一场流动的思想盛宴。(链接:本报2025年5月25日第13~14版《被遗忘的冷门神作:4·23读书日,编辑的“遗珠”之书(上)》)
柯南・道尔居然写了一本关于精灵的书
■武 斐(长江新世纪策划编辑)
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刚开始接触《精灵迷雾》这本书时,心里满是疑惑。柯南・道尔,那个创造出福尔摩斯的人,居然写了一本关于精灵的书?这反差实在太大了!但出于职业习惯,我还是带着好奇翻开了它。刚开始读,我就被科廷利精灵照片的故事吸引住了。1917年,两个小女孩声称拍到了精灵,这事儿本身就充满了奇幻色彩。随着柯南・道尔的讲述,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跟着他一起踏上了探寻真相的旅程。他对每张照片的细节分析,以及和各方专家交流的过程,都写得特别详细,让我感觉自己也像个侦探,在一点点拼凑线索。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本书可不简单。它不仅仅是在讲照片真假的事儿,还涉及当时的社会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那个时候,人们对超自然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和猜测。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虽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精灵到底存不存在,但却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奇妙有了更深的认识。
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有一天和朋友聚会,我就迫不及待地分享起来,讲着两个女孩怎么骗了全世界,柯南・道尔又怎么为精灵“辩护”,突然有人问:“柯南・道尔是不是写侦探小说太累了,想找点不一样的刺激?”大家哄堂大笑。就算是大作家,也会有被“骗”得团团转的时候,这种反差感可太有趣啦!
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
未达到应有销量和受众范围的原因是主题小众与时代局限:《精灵迷雾》聚焦“科廷利精灵事件”,这一主题涉及超自然现象,本身就属于小众话题。随着时代发展,现代科学观念深入人心,大众对这类未经科学证实的奇幻事件兴趣渐减,愿意深入了解此类内容的读者群体规模有限。
“补救”措施。强调历史文化价值,将其定位为“记录20世纪初英国社会文化思潮、展现科学与超自然观念碰撞的珍贵文献”。挖掘柯南・道尔在书中体现的探索精神,淡化精灵存在的争议性,从文化研究、思想演变的角度吸引历史爱好者、文化研究者等群体。新媒体营销: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制作短视频介绍“科廷利精灵事件”的奇闻逸事、书中有趣的精灵设定等,引发网友兴趣。邀请历史、文化领域的博主进行推荐和解读,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创意短视频,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或情景短剧形式展现书中情节。联动推广:与相关影视作品、文化展览合作,进行联动宣传。比如与奇幻文化展览主办方合作,设置《精灵迷雾》主题展区,展示书中插画、手稿等相关资料,吸引展览参观者关注书籍。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
精灵透卡:选用的图片是原著中的经典黑白老照片,直接源于“科廷利精灵事件”,是故事最原始的视觉呈现。照片中精灵围绕女孩玩耍的画面,精准还原了书中描述的奇幻场景,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故事的沉浸感和代入感。精灵珠光闪卡:选用的图片是英国插画师西塞莉·玛丽·巴克笔下的花仙子精美插画。
故事超越生死界限,让所有人为之惊叹
■孟 欢(奇想国策划编辑)
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曼努埃尔·马索尔是当今国际图画书界炙手可热的青年创作者,作品多次入选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插画展。他使用极具原创性的图画书语言,在《巨人的时间》《山中》《亚哈与白鲸》中,将山的雄浑、海的神秘、人的迷茫与困惑以及童年的回忆艺术性地交织在一起,对生命发出叩问。而所有这些作品的灵感都来自《宇航员》。这是马索尔在未出版任何作品时就开始创作的一本书,所以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从2013年到2023年,经历了10年的疑惑、困难和停滞,在累积多年的创作经验并且为人父之后,马索尔才终于完成这本书。本书以一个感人至深的星际友谊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关于父子之爱的隐喻,以此呈现出生命中一段隐秘的个人情感历程:年少时父亲的离世。尽管书中充满了悲伤,但马索尔的创作初衷饱含着希望和感激。它不仅关乎哀悼,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如何接纳失去,以及那些伴随我们一生的永恒记忆。书中还探讨了爱的传承,就像马索尔的父亲通过对艺术、电影、足球和亲人的热爱将世界的美好传递给他,如今这份热爱被转化为艺术作品,完成了跨越时空的交接。故事最终超越了生死的界限,能让所有年龄段的人都为之惊叹。
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像是在仰望星空——并非天文学家的审视,而是普通人的凝望——一个人躺在夏夜的草坪上,思索着为何会在这里,感到自己既渺小又伟大,既微不足道又得天独厚。在这样的时刻,你会察觉到自己的虚无,或者觉得自己就是一切。你还会想起那些不在这里的人,他们是否飘浮在你的周围,或已重新组合成原子……生命终将回归为星辰。
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
在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马索尔遭遇了多重挫折。从商业层面考量,这本书存在不少风险:制作成本过高、内容定位模糊(究竟适合儿童还是成人),而且风格过于独特。这些因素使得欧洲几家出版商最终选择放弃。不仅如此,马索尔创作时屡次陷入停滞,甚至几度搁置。直到西班牙Fulgencio Pimentel出版社坚持说服马索尔重新启动。如果没有这家出版商的支持,《宇航员》也不会面市。而这些风险,同样也是中文版需要面对的难题:一本图画书,字数寥寥,真的值得买吗?探讨存在、失去和死亡等如此宏大的主题,如果给孩子读,他们能读懂多少?这些疑问,无疑会让许多家长在下单时犹豫不决。然而,马索尔在创作中完美地平衡了儿童的可读性与成人思考的深度,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
我们为读者准备了限量版“星际之旅”冰箱贴,将艺术收藏及日常美学融入生活。每款冰箱贴都以书中重要情节或者独特场景为灵感,既是小巧的艺术品,也是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回忆的小小宇宙。冰箱贴共4款,质感十足,采用加厚亚克力+背部满磁,每款都拥有特别的卡纸设计单独包装,颜值担当,一见倾心。这四款冰箱贴,宛如从书中摘取的星辰碎片,将浩瀚的宇宙浓缩于方寸之间。
《异象》是小众中的小众书
■施 然(新星出版社图书编辑)
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这是一本让人由爱生恨又由恨生爱,既让人拍手叫绝又让人捶胸顿足的书,阅读它是对精神状态的极致考验。爱上这本书,是因为书中太多精妙的设计让人产生脑暴的快感,智慧的火花劈里啪啦一通乱闪。《异象》是一个包裹在末日危机外皮下的文明接触故事。2500年前,一个近乎完美的巨大未知物体在无垠太空中忽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带走了一颗已经死去的恒星,近距离目睹此事的飞船在事件发生后隐姓埋名,过上了避世的生活,唯一活下来的女舰长选择在一艘承载着人格记忆的飞船中长眠。2500年后,这个巨大未知物体带着不祥和神秘再度出现,故事就此拉开帷幕。如果说主线是文明接触和巨大沉默物的主场,那么支线则更为耐人寻味。漫长岁月里太空人类栖息地的建立、几近实现永生之后人类面对生命的不同选择、智能机器的智慧和狡黠、承载着收藏馆角色的壮美星舰、人类的渺小与可贵……每一个分叉都耐人寻味,可以衍生出一个瑰丽的宇宙。
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桌边“班学”研究:哲学出身的科幻作家创作起来是什么状态?逼疯读者、译者和编辑。伊恩·M.班克斯在《异象》中构建了一个太空乌托邦体系,有独立的语言、太空栖息地、生命形态、价值观念等,而飞船是这一体系中拥有独立意志,而且智力运转速度远超人类的主体。作品中夹杂着很多“星舰日志”,也就是类似聊天记录一样的存在,而星舰的脑回路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充斥着“谜语人”色彩,所以读不懂是常态。读稿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泡在各种论坛、社区里,看世界各地读者针对一些细节铺陈展开激烈的猜测和推理。
床边封面设计:巨大沉默物体(BIG DUMB OBJECT)是科幻小说里带有极致的美感和未知的一种构想,浩瀚无垠的深空中,一个人类无法探测的未知物体骤然出现,带给人无尽的敬畏和震慑。和插画师@一三菌落沟通封面插画的时候,我们一拍即合的观念就是,把这种未知的深空恐惧和巨物威逼/凝视的感官呈现出来,由于很多关于构图、凝视角度、细节的讨论都是在深夜完成的,而深夜也是灵感爆棚的时间,所以深夜点开电子稿的记忆格外深刻。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
非常遗憾,科幻是大众图书品类里一个略显小众的独立分支,而《异象》可以说是小众中的小众,冷门中的冷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阅读门槛确实不低。科幻设定是一个门槛,但考虑到这一点,策划之初设计了“文明”入坑手册,随书附赠,确保在不破坏阅读快感的同时,将“文明”世界观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大家。
对文学的煽动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子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办实习生)
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首先,它很好摸!相比电子书,实体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手感像是视觉之外的另一个锚点。这套希尼的诗集封面材料是仿皮,拿在手里细腻又软,可以摸到纹理。对于我这种既脱离了“高级趣味”,也不常读诗的人来说,这种手感反而成了一个意外而有效的专注辅助。因此,我能读完这本书,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实在太适合捧在手里,捧着捧着就开始读了。
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很喜欢各国民间故事。之前读到一篇名为《野人,瀑布,与风》短篇小说,荒野中两个被流放逼疯的人相依为命,直到其中一个人奔向瀑布,然后被风推着坠落,死亡。在作者介绍故事灵感的笔记中,提及了这个短篇的灵感来源是爱尔兰中世纪故事《疯癫的斯威尼》。整个故事包含着一个象征性叙事:一个人从诅咒开始,经历试炼,最终与某种更大的意义建立联系。
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我不是按照顺序读的。刚买回来的时候把它放在床头,打算睡前看。但事实证明我真的不是很喜欢读诗歌,所以《田野工作》读了前三首就翻到后半的《迷失的斯威尼》,等熬夜爽爽地看完了后半才翻回去读前面的诗歌。不过我对于第一首《牡蛎》印象深刻,开头“我的舌头是盈满的三角洲,我的软腭缀满星光……双壳动物:破裂的球体以及还有调情的叹息”把我这个不吃海鲜的人馋得五迷三道,在一次和朋友去吃日料的时候点了生蚝尝了一口,味道只能说难评。总之,我对文学的欺骗性和煽动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
这本书并非没有阅读门槛但是它真的好看!虽然网络数据不可尽信,但豆瓣上标记已读的数量只有26着实有些惨。
事实上,希尼曾经是一位很畅销的诗人,据未经证实的来源,希尼的作品一度占英国在世诗人总销量的2/3。如果要推广的话需要联动爱尔兰文化作为突破,比如说在明年的圣帕特里克节(3月17日)安排线下朗读会。
在中国,诗和酒是两个紧密连接的文化意象。而爱尔兰也是一个有着深厚酒文化的国家,因此在宣传时可以结合爱尔兰酒文化和文学传统,开展线上和线下活动,“爱尔兰文学之夜”或“在酒馆读希尼”。把朗读会安排在酒吧,提供黑啤威士忌让读者沉浸式感受爱尔兰氛围。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
我感觉这个封面的质感很适合做成书衣,搭配笔夹之类的,或者制作印有诗歌选段的笔记本。上面可以压印引文,如“我偏爱的安息地,是永远平静的生命”。
我坚信诗歌是文字和声音的艺术,因此中英文朗读音频或光盘也是可以考虑的选项。印有诗句的明信片是比较传统的周边选择。如果真的举办了酒吧朗读会,那么现场也可以卖印诗句和有设计感的shot杯子、玻璃杯、马克杯。
这本书成了一位母亲的“救命稻草”
■Houmusa(编辑)
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它已在日本取得了上万册的销量,作者是长年传播神经医学知识的日本名医。近年,精神问题在国内日渐凸显且备受关注,各医院的精神科等待大厅人满为患,我身边也出现了越来越多讨论抑郁和压力话题的人……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好奇心驱使我:“不如看一看?”
拿到书稿后,实话讲我没有抱多高的期待。但在阅读过程中,作者巧妙的组织能力和娴熟的叙事能力打消了我的疑虑。内文脉络十分清晰:第一步是认识和理解烦恼,带我们做到“知己”之后才开始讲方法,从而鼓励行动。同时,在循序渐进的讲述中,作者还穿插了很多网友向他咨询过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一个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物清晰起来,一则一则熟悉的案例也将我和大家联系了起来。在倍感亲近的氛围里,我开始放下先前的成见和戒备,尝试运用中立思维思考问题、遇事多想一个角度、不在一件无解的小事中挣扎……意识到自己正在潜移默化地实践的那一刻,我想,这本书是有意义的。
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上个月,作者因私人行程来京,敏锐的BD同事与版权部同事合作,成功策划了一场小型的对谈活动。那是个工作日晚上,在自愿到来的读者中有位母亲。她坐在最靠近作者的塑料凳上,手掌中攥着《emo咨询室》近一小时,其间没有打搅任何人,直到活动结束。她径直走向作者和翻译,坦诚地讲出了她的困惑。据她所说,她的女儿不愿出门,把自己关在家里好几个月。最初,她尝试和女儿交流,但效果甚微;后来,她带着女儿去医院接受诊治,开了一些药;再之后,女儿拒绝去医院,她只好只身去取药、反馈和安慰(自己和女儿)。我站在一旁,观察到她还是紧紧拿着这本书,仿佛那一刻,这本书真的成了一根“稻草”。但和我想象中不同的是,那位母亲没有任何焦急之情,她很平静。我看到她把手中的书放回了包里,然后戴上墨镜,消失在了夜色里。看着她的背影,我的心情极其复杂,也许这就是我在最初审读时寻找的意义,也许这就是出版一本好书的意义。但除却书本本身,我好像更希望那位母亲找回“妈妈”的意义。
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
说实话,我认为这本书值得更高的销量和更好的表现。虽然我们已经在主书名中增加了“emo”这样年轻化、网络化的标签,能吸引到年轻一代的读者群体,但也容易让追求严肃读物的读者误以为是“轻心理”或鸡汤书,导致核心受众(真正需要心理自助的人)流失。关于“补救”,我想可以首先强化副书名“烦恼为什么会找上你”,更直击痛点,其次增加权威背书,联系国内有名的心理等专家推荐,给核心读者增强购买意愿。营销方面,比如将书中金句做成“心理急救梗图”,加深烦恼和心理学的联系(新颖的盲点),投放在小红书或抖音等社群媒体传播。设计互动工具,如附赠“情绪拆解手账本”,读者可打卡书中的练习,晒图参与话题,让读者主动传播。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
说回活动当天,合作的场地方老师做了一个和封面(粉色沙滩椅)相似度80%的椅子放在现场,马上吸引了作者的目光。所以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或许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好看的封面!比如在书展、展览等线下,摆一圈可以坐下的椅子,供逛累的读者休息。同时摆一个小型扭蛋机,每个扭蛋里藏有一个具体的烦恼场景(例如“领导总是刁难我”“不想和婆婆住一起”),对应书中解决方案的小卡片,提供一个可以解压的捏捏乐。此外,可以制作一些低成本的贴纸、书签、钥匙扣或手账本,同样选择大部分人会遇到的烦恼,如“和同事关系不好”,然后配上“此烦恼估值≤5分钟”,将烦恼弱化,增加趣味性。
这本书是一场“非典型”的自我救赎
■杨 静(漓江出版社北京分公司文化生活部主任)
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这本书是一场“非典型”的自我救赎。作者于轶群在人生低谷期踏上世界顶级徒步路线安纳普尔纳大环线(ACT),却在行走中劈开了三条叙事路径。行者的独白:46篇徒步日记,讲述了作者在这次徒步中力求摆脱抑郁、克服习气、改变旧有价值观,与自我重逢的心路历程。父亲的书信:另46篇以美术史为载体的家书,用伦勃朗的光影、高更的逃离、弗里达的疼痛,教女儿理解生命的不完美,探讨人生与自我成长。旅者的攻略:详尽的徒步地图与行程指南,甚至标注了在哪个地点可以开始眺望。全书由三条叙事线交织而成,同时观照到了失意中年人和懵懂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与内心世界。
读这本书时,我常在两种状态间横跳:有时读到作者刀锋般的句子,仿佛自己正攀爬海拔5416米的陀龙垭口;而翻看他写给女儿的信,又突然理解了父爱的另一种形态——作为一个也在成长中的中年人,他给孩子最好的力量不是托举,而是教会孩子如何获得人生坠落时的从容。“女儿,不要停下来等待公平。压根儿就没有那么一个仲裁人。怨言的生起就是为了干扰自己、阻止自己、拖住自己。你不能中了奸计,让你在等待公平的时候荒废自己。”
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之前在咖啡厅等朋友的时候,我正在读“‘我’不是个实在人”这一章,其实这一章主要讨论的是比较形而上或者说定义上的“我”的问题,但是因为左页的摄影图太吸睛,朋友看到的时候只是说:“原来你也知道啊。”也是令人哭笑不得。
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
这本书创新性地将哲学思辨体系与亲子教育理念以及徒步行程进行深度融合,这种跨学科创作模式虽形成独特价值,却造成市场分类困境,使传统书店分类体系难以有效匹配读者需求。
另外,在“作者IP即流量入口”的出版市场环境下,作为新的创作者,尽管具备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跨领域知识储备,但因缺乏有效的个人品牌运营策略,导致在读者认知层面存在显著辨识度缺口。
此外,之前的营销传播手段过于单一,没有在上市初期形成密集的营销矩阵,传播节奏也不够紧凑。
总之,《喜马拉雅山脊下》的市场表现未达理想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前期营销策略的精准性和爆发力不足,应通过精准切割读者精神刚需(如中年自救、非功利美育),用场景化产品逻辑替代传统图书分类思维。
若作为策划编辑,建议可以从以下方向调整:精准分类与场景化陈列,比如联合独立书店设置“心灵探索+户外”专区,与《旅行之木》《存在主义咖啡馆》等书并置。营销上可以做短视频拆解:将46篇徒步日记转化为“每日一剂心灵止疼片”短图文,在知乎、小红书做相关话题的密集推送。或者进行利他性强化:提取徒步攻略中的徒步指南,结合心理方向的文字并置。
尝试激发作者IP,传播作者的“斜杠中年”属性,通过播客等形式讲述作者的多重身份经历,分享从至暗时刻到环球骑行者的真实故事。或向文化类播客定向投放“中年男性失控独白”书摘音频,触发知识阶层共鸣。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
未寄出的信笺:12封空白信,印有浅色的旅行攻略路线图或者作者的摄影作品,供父母和孩子给彼此书写自己的“人生课”。作者摄影的半透明书签。给徒步者的“心理自愈包”(一定要轻量化)——可以在岩片上书写的粉笔、铅笔与随行手账本(内页穿插印制徒步攻略)。
做一款让人看着就想抱抱贴贴的周边
■山之子(未读编辑)
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一开始是被这本书高饱和的配色吸引,封面上那只披着白色床单的流泪猫猫让人不禁遐想,它会有什么故事呢?腰封上“厚着脸皮活下去”的文案也很直白,和一只可爱猫猫放在一起,形成的反差让人好奇加倍。一共有13个故事,加3篇小小的番外,淡淡的日式哀愁、幽默与治愈被包裹在鲜艳的色彩之下,每一个故事都有让我内心为之一动的部分。啊,可爱猫猫唤醒了疲倦都市打工人的心灵褶皱,让人忍不住眼眶泛红。但作者并没有让这种情绪泛滥,每一个故事都收得恰到好处,《后记》中娓娓道来“厚着脸皮活下去”的哲学,让人会心一笑。我看过一个读者评论,说猫毒是“一个30分钟能看完,但想看30遍的故事”,深以为然。
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这本书我最初是在工位上读完的,一开始就很喜欢!我从小就非常喜欢重读漫画书,非常喜欢在重读的过程中发现作者的小小巧思,就像解谜一般有趣!这本书也是一样。
在重读过程中,我发现了好多第一次阅读时忽略的细节,比如作者在两个画格中间插入了一个很可爱的角色小表情——好像在对其他画格作评论?有一页的画质突然变得高清了——是想表达人物当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吗?主要猫猫角色的脸都好圆呀——好可爱,又好好笑……重读的过程感觉对作者的表达理解得更多了,也和猫毒产生了更深的连接。
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
书中“猫毒”这个角色非常有魅力,很适合往IP方向走,目前在这方面还可以再发一发力,增加相关赠品周边的露出,特别是可以考虑让周边多多出现在读者的现实生活空间里,增加可玩性和互动性。基于其二次元的属性,也可以争取一些在漫展等场景出镜的机会,多多曝光。
另外,营销方面也可以多强调本书的“遗珠”属性,突出其价值。从评价来看,这本书带给了很多读者深深的共鸣,但这种共鸣是更加向内的,是阅读后在读者的进一步自我看见和自我觉察中深化的。作为做书人,可以做的也许是进一步发掘文本内容,将这种更“内在”的共鸣点更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形成一个“钩子”,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将看似“缺点”的部分调整为“优点”。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
捏捏?玩偶?抱枕?其实这本书已经有很多周边了,包括吧唧、透卡、钥匙扣、书签、贴纸、文身贴等多种形式。漫画周边是非常棒的“破次元”好物,能穿越纸张的限制,在现实中带给读者日常的陪伴与安慰。如果(可以完全自由地)不考虑成本限制,我觉得《手上有毒的猫》非常适合做一些摸起来毛茸茸的,让人看着就想抱抱贴贴的周边——软软的抱枕、可以握在手心的毛绒玩偶、和猫毒的白床单形似的毛绒披风……漫画里猫毒好奇“和人紧紧拥抱的感觉”,如果能用周边完成它的小小心愿,无负担地和猫猫亲密接触,应该会很棒、很治愈吧!
被奔波却没有收获的人生所感动
■朱小兰(中译出版社知量编辑部主任)
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这本是近期少有的让我看完后流下眼泪的书。松本清张是推理小说家,曾经影响过东野圭吾。但这本书并不是他最擅长的社会派推理小说佳作,而是一部由10多部短篇构成的小说集。其中第一篇正是该书的书名:《某〈小仓日记〉传》,读到流泪的也正是这一篇。我读完后的情绪变化是这样的:震撼,并且能够理解;感伤,但也觉得有一种沉静的温暖在心中。这篇短篇小说的主人公田上耕作是一位居住在日本小仓地区的孤独残障青年,他先天性舌头蜷曲,发音不清楚还时不时流着口水,因此除了她的妈妈,几乎没有旁人能听懂他说的话,他的左腿因为麻痹一直瘸着,他的父亲在他10岁的时候病逝。一个母亲、一个儿子相伴相依,好在耕作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这让他在面对别人的时候有了一些自信,同时阅读文学方面的书籍给他孤独的心灵带来了丝丝安慰。因童年时一段难忘的记忆,他走上了寻找作家森鸥外“失踪”的《小仓日记》的调研之路。
松本清张写这篇小说的时候40多岁,当时的阅历和际遇已足够丰富,但他流淌的笔触却仍似少年的赤诚。小说字数不多,文学性很强,阅读起来就像翻开一卷尘封的档案一样自然。
松本清张是温暖的,他透过耕作的这个故事,讲透了靠“精神”和“希望”而活着的诸多渺渺的人,终其一生追寻的价值是什么,落雪虽无痕,“铃声”并不空耳。我想我应该是被这种奔波却最后没有收获的人生所感动吧。
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这本书适合冬天阅读。北方的暖气房外飘着雪,或者南方厚实的大棉被下冻得有点哆嗦的感官体验,加上小仓地区那种清冷寂静的感觉,就像我看到过的读者对松本清张小说风格的一句评论:“毫不起眼却让人深陷其中。”还有一句对这本书的评论,说它“如冬日阳光般寂寞而又透明”。
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
在开卷网站上查询“松本清张”图书的销量,卖得最好的是他最著名的推理小说,也是被誉为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开山之作的《点与线》(开卷监测已超过5万册)。而这本《某〈小仓日记〉传》2017年版本开卷监测销量是5000多册,热度肯定没有达到其代表性领域的那种高度。其中的原因,想必是和大多数国内读者熟悉或者听说松本清张之名时,就往往是循着侦探推理小说的轨迹而来,并不太了解他早期纯文学写作之隽美风格。
采取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的话,想必我会首先做一个固定程式的动作,那就是在松本清张的推理迷社群中进行一轮推广。让他们意识到在成为一名鼎鼎大名的成熟推理作家之前的松本是什么样子。其次,我会更详细研究及核实,是否可以说“有了1952年的这篇《某〈小仓日记〉传》,有了松本清张对田上耕作那种极致执着精神的描写,才使他在度过了持续的40多年贫穷辛酸生活后,依然对写作保持未曾更改的热爱和投入”,也才会诞生后来的第一个给日本推理小说赋予社会批判的现实主义内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匠”之一的松本清张(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并开创了“推理小说的清张时代”。赋予这样的价值,这本书应当像鸟飞往它的山。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
可能会围绕传便人的“铃铛”做一些具有意蕴感的周边文创。同时通过合适的营销,大力把这本书的特殊气质传递给更广泛的需要他给予力量的读者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