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柳棍叔传
棍叔是本房的一个长辈,论年纪该叫他爷爷,因为他家的辈分低,本房的孩子都这么叫,村里人也跟着叫,叫习惯了,就成了他的代号。
棍叔为人和善,脾气少有的好,见谁都一脸的笑,笑的时候眼角的褶子像刚蒸出来的包子嘴,攒在一起,从里面滋滋地向外冒热气。
棍叔是外水佬,不是本地人,年轻时接了一门家传的手艺,劁猪,他爹不在了,他就提着个小布袋子四乡八里给人劁猪。
有一年,村里有个叫金凤的姑娘打猪草失足落水,被路过的劁猪青年救了上来。金凤为感谢青年的救命之恩,又见他生得周正,就以终身相许。金凤的爹却死活都不同意,原因是他只有这么一个独生女儿,要找个知根知底的上门女婿养老送终,不想把女儿许给这个来历不明的外乡人。无奈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一个非她不娶,一个非他不嫁。金凤的爹发了狠,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往自家门前的地上一戳,说,除非这根棍子生根发芽,变成了一棵树,我才会把女儿嫁给你。
劁猪青年便见天来看这根木棍,不论刮风下雨,秋冬春夏。第二年春天,这根木棍上果然吐出了新芽。
起先是一点一点的绿影儿,像人用画笔在纸上点的绿印儿,后来这绿印儿变成了绿豆点儿,再后来绿豆点儿裂开了,就长出了绿芽儿。等到绿芽儿长成了绿叶子,插在地上的木棍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金凤的爹就招劁猪青年做了上门女婿。
村里人说,金凤的爹当初发狠是故意的,是要试试这个年轻人是不是真心实意,棍子是柳木修的,柳木易活,落地生根,遇土发芽。
这个倒插门女婿后来就被村里人叫了“棍叔”。
棍叔上门后,没忘记柳棍子的恩情,逢年过节,总要给家门前那棵棍子长成的柳树烧上一炷香,拜上一拜。村人说这是从《天仙配》里学的,董永也不忘老槐树的恩情。
棍叔不光对自家门前的棍柳上心,对村里的大树小树都上心,每年清明前后,总要把房前屋后、田头地角的柳树都打理一遍,删繁就简,去旧留新。砍下来的树枝,枯的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当柴烧,没枯的给各家的菜园插篱笆,细长的柳条就交给村里的半大孩子,让他们到处乱插,来年春天,这些细柳条儿就长成了拇指粗的小树,村里的柳树又有接代的了。
给柳树打枝,是我们那地方的一个习惯,也是一个风俗,村里的老人说,柳叶密了,容易长虫,柳树老了,容易成精,年年打打叶,剪剪枝,就像细伢子剃年头,剃了很快又长起来了。
在我离开村里到外地读书工作之前,棍叔年年都在给村里的柳树“剃年头”,村里的柳树就越长越茂,也越来越多。
我后来在外面工作,成家,再回到村里,已是20多年以后,棍叔这时候虽然有点显老,但依旧能搭梯子上树,挥刀使锯,跟在他后面插柳枝的,是像菜园里的韭菜一样,新长起来的一茬半大孩子。
清明前后打枝插柳,棍叔忙得脚不沾地,后来搞新农村建设,提倡绿化村庄,棍叔还得过几次县里的表扬。
我跟留在村里的弟弟说,这下好了,棍叔有了用武之地,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余热。
弟弟说,这些年,棍叔也有闹心的时候。有一阵子,有人靠卖柳条筐子发了家,村里人一窝蜂地编柳条筐子卖,没几天工夫,柳树条子就被撸得干干净净。
棍叔着急,就去问村支书怎么办。
村支书说,发家致富是好事,只是不该这样糟蹋村里的树,就对棍叔说,编筐的事,我来管,你只管打你的枝,种你的树。又让棍叔把村头的几块荒地也种上柳树,说树多了,就不愁编筐没有柳条了,顺便还搞了绿化,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棍叔也很高兴。
几年后,村头出现了一片柳树林,编筐的柳条果然不用愁了,村支书还拉起了一个柳条制品公司,要棍叔去当经理,棍叔说,我只会打枝插柳,让我当个种柳公司的经理还差不多。
柳树多了,村民编筐致富了,村里的风景也好看了,清明时节,县城里还有很多人到村里来旅游,看满畈的油菜花,也看满村的垂杨柳,我每次回乡扫墓,也有杨柳依依的感觉。
柳树多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到了絮飞叶落的季节,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落下来的柳絮黄叶堆积在洼地水沟中,经雨淋日晒,如积肥沤粪,恶臭难闻。
村支书没有办法,棍叔也想不出高招。
有一次,县里同意拨款,换个树种。等到村支书派人把水沟清理干净了,又从村后的小河引来活水,县里送来了一批桂花树苗。送树苗的干部说,等这些树苗长大了,到了秋天,开满了桂花,到处香喷喷的,又有绿柳映衬,那才叫美丽哩。
村支书听了很高兴,棍叔也跟着高兴,都盼着桂树早日开花。只是这些桂花树苗不好养,栽下去以后,没到秋天,叶子就长了虫,后来又发现有的树苗烂了根,剩下的一些成活了,却稀稀拉拉的。村支书很纳闷,就问棍叔是怎么回事。棍叔说,看来还是水土不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树也是如此,我们这地方是湖区,泥烂土湿,适合柳树生长。
就又把种桂花树的沟沿都换种了柳树。
第二年,种下去的柳树就活了,在沟沿上一排排的迎风挺立,煞是可爱,后来又硬化了村里的道路和水沟,水泥的路面,砖砌的沟槽,绿树掩映,流水潺潺,处处都给人一种整洁清爽的感觉。
过了不久,村支书到县里开会,抱回来一个美丽乡村建设优美环境奖的奖牌,还带回来一个喜讯,说县里有个企业家想收购村里的柳条制品公司,以后,他们这个小小的村办企业就可以做大做强了。
村里人听了都很高兴,棍叔也跟着高兴。
不过,村支书对棍叔说,村头的柳树林他们也要一起收购,你舍得呀。棍叔当然舍不得。
那以后,棍叔就见天围着柳树林打转转,一时拿起竹篙打打叶,一时架起梯子爬上树去剪剪枝,就像细心体贴的母亲打扮女儿出嫁。
接收仪式很热闹,张灯结彩,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村支书还在讲话中表扬了棍叔几句。
那天,棍叔在满地的鞭炮屑中坐了一夜。
棍叔的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子,要他住到县城去,说方便照顾,但怎么说棍叔都不肯,他要守着他入赘的这间老屋,守着这棵插在门前的棍子长成的大柳树。
这以后,村里从外面回来的人,都爱聚到棍叔门前的大柳树下,谈谈在外面打工的见闻,说说过日子的家长里短,就像从前端着碗聚在大柳树下吃饭一样。
我每年回乡扫墓,棍叔见了我,总是笑眯眯地说:回来啦,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