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万青长篇小说《青烟》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5年5月6日上午,由作家出版社、《长篇小说选刊》联合主办的杜万青长篇小说《青烟》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出席会议。白烨、孟繁华、贺绍俊、陈福民、刘颋、弋舟、李林荣、丛治辰、王杨、宋嵩、刘诗宇、谭树斌、兴安、赵文文等专家学者及《青烟》作者杜万青20余人与会,共同探讨这部扎根大西北深山、书写家族命运的现实主义力作。会议由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主持。
吴义勤在研讨会上发表致辞。他对《青烟》这本书的出版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作为一部家族小说,《青烟》突破了传统叙事框架,将西北民俗、乡土伦理与历史变革熔于一炉,通过赌场文化、迁坟仪式、军阀征银等鲜活细节,刻画出薛驹、韦老爷等复杂人物群像,呈现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张力与社会批判的锐度。最后,他指出了小说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也鼓励了作者接下来的创作。
鲍坚肯定了作者对故乡对乡村的回顾与阐释。他说,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许多山里人陆续迁离了大山,而杜万青试图用文字重建正在消失的山村记忆,为自己,更为后人记录时代的变迁,留住自己和祖先的故乡。这与我们都有同感,也体现了作家的使命感。
白烨指出,武威作家群近年涌现出雪漠、叶舟、徐兆寿等实力派作家,其创作根植于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认同。《青烟》延续了这一群体“扎根土地”的创作传统,是武威作家群的又一部力作。他将小说内容概括为“乡土自治”“外力冲击”“家族暗斗”三条主线,肯定了小说对民俗、方言的鲜活运用。同时他也指出,小说若聚焦一两个典型人物的性格纵深,文学感染力将截然不同。
孟繁华认为,《青烟》这部作品和甘肃当下主流作家的题材、写法完全不同,它是一部世情小说,具有浓郁的西北地域特色,辨识度很高。作品以世俗生活、人情世态为核心,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和家庭关系、社会风俗和人性百态,非常生活化。整体上,这是一部题材稀缺的作品,既好看又有时代性。“当下世情小说正在断流的情况下,杜万青先生重新拾起了世情小说,接续了这个传统,对丰富当下小说创作的多样性有积极的作用。”
贺绍俊指出了三点。第一,《青烟》以细节叙事构筑了一座“民俗历史博物馆”,收藏了民国西北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道场、婚丧嫁娶等。第二,这部小说是青烟与人间烟火的对话,以青烟为引子,袅袅青烟之下是不息却又不旺的人间烟火,既传达出了人生之艰难,也写出了普通人在苦难中的生活情趣、生存观和世界观。第三,这部作品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叙事,按照生活的原态去书写,真实反映了西北一个山村二十多年的历史变迁。
刘颋结合自己最近走访乡镇的经历,指出《青烟》不仅仅是在讲述民国故事,它再现了乡村内在的超稳定结构,迁带出的是乡村伦理。“乡村不一定是田园牧歌,不一定是岁月静好,它本身就是在破坏性和维护着它的超稳定结构的这样一种力量对峙当中,我们的乡村是在这样一个力量中稳定发展下来的,一直到今天。”她认为,这部小说对于生活情态的细节描写非常扎实,让人读了眼睛一亮。
陈福民认为《青烟》是一部有贡献的、成功的作品,它不符合我们所理解的小说教程,塑造的人物也不是教科书上的典型。首先,他聚焦于历史叙事与小说创作的差异性,质疑了80年代以来固化的文学范式。他称赞小说未设置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亦未遵循“性格发展完成”的经典模式,反而呈现了历史的混沌本相。“这是小说对历史的胜利,这恰恰体现了生活充满魅力的乱七八糟。”其次,针对人物真实性问题,他认为作者刻意塑造的、失败的普通人薛驹是一个真实的人。作为读者,我们要对那些不规则的、失败的生活抱有宽容的态度。最后,他抛出了“职业作家需要向业余作者学习吗或者学习什么”的问题。
弋舟接续了陈福民的问题。他认为职业作家需要向业余作者学习。《青烟》这部小说“好看好读是第一感受”,它展现的是“未经过分整理的生活”。当我们已经习惯了现代小说铁律一般的审美,重新回到这样的小说逻辑和历程当中,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李林荣认为,《青烟》这部作品既再现了百年前的西北乡村生活习俗、爱恨情仇,也使得作者成功地完成了还乡寻根之路。作品中展现的“自足的乡土伦理”很有创新意义。它既具有世情小说的质地,同时也体现一定的人性深度。
丛治辰认为,《青烟》站在反宏大历史叙事的视角上,真正沉到了小说的技巧和细节中,让小说有了一种绵密的质感。大量的民俗化细节描写,使得作品堪称“乡村的博物馆”。“它可以称之为乡愁版的《红楼梦》,从结构角度来讲又很像《儒林外史》。”《青烟》作为世情小说,其叙事动力跟现代小说有所不同,应该允许这类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今天绽放光彩。
宋嵩认为,《青烟》提供了一个关于西北地区文学、人类学的理想研究标本。他认为这部小说跟《金翼》不谋而合,让我们看到了民国时期山区闭塞的环境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前现代生活。结合《延河》杂志提出的“新大众文艺”理念,他认为《青烟》无形中迎合了当下新大众文艺创作的趋势——“新大众文艺”是大众写。这部书恰好出现在中国民俗学成立一百周年的时间节点,处在提倡新大众文艺当下的时代语境之下,因此可以看成是“大众文艺大众写”的标本。
刘诗宇认为,《青烟》这部书里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典型的主人公,但有类似主人公的存在。它讲的是乡绅阶层和乡村民间资本整个的发迹史和衰败史。小说看似讲一个败家子赌博败家的故事,实际是在讲述乡绅阶层、乡村民间资本跟军阀政治势力和政治势力裹胁资本当中的冲突问题。
兴安肯定了作者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继承和坚守,停笔和离开文坛四十年,使他没有特别受到文坛某些积习,比如同质化、模式化的影响。他重点论述了小说的场景描写和风景描写。巴尔扎克之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向内转”,强化了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剖析,而场景描写和风景描写成为累赘而被摒弃,乃至有些小说家已经丧失了场景、风景乃至对自然的关注和描写能力。乡村小说应该有景物描写,记得十多年前,曹文轩先生也专门谈过类似的问题,他说“现代小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而适当而又独特的景物和环境描写对故事和氛围的烘托、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深化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青烟》的场景和风景描写非常真切而有诗意,外在的景物与作者的内心情感是交融的,让我们能够沉浸在小说所处的历史与环境之中,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真实性。
最后,作者杜万青对与会专家表示了感谢,他说:“我故乡古浪四岘四水几十年的变迁,让我搁笔四十年后,有了写作的冲动,也让我有了责任感,我要用小说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留在人间,留给后人。”——从为生存写作到为家乡立传,从商业沉浮到生死顿悟,杜万青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彰显了当代作家对文化根脉的自觉追寻。最后,鲍坚代表作家出版社对杜万青奉献的这部作品表示感谢,同时期待他有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