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广东儿童文学扎根岭南、薪火相传 ——“2025年广东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暨广东重点作家作品交流会”综述
来源:文艺报 |   2025年05月07日08:53

4月12日,由广东省作协主办的“2025年广东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暨广东重点作家作品交流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春出席会议,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中华读书报社编委、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等50余位专家学者、作家代表与会研讨。会上,儿童文学作家们分享他们的创作历程,专家学者深入探讨近年来广东儿童文学的发展特色,共同展望广东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好未来。会议分上下两场,上半场由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郭松延主持,下半场由广东省作协副秘书长、创研部主任林世斌主持。

——编 者

儿童文学新人和佳作大量涌现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谈到,近10年来,广东涌现大量儿童文学新人和佳作,这样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对儿童文学的关注和儿童文学市场的繁荣进步。广东儿童文学在中国的儿童文学版图中是一支重要力量,这里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儿童文学的门类十分齐全,童话、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科幻等每一种门类都有代表性作家。班马、木也、洪永争、李学武等广东儿童文学作家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陈诗哥执着地在童话领域探索,他的作品《童话边城》聚焦新疆这片土地,文中有八十多种新疆的动物、五十多种新疆的植物以及大量的新疆地名、风俗习惯、民间歌谣等,将现实生活深度介入童话,突破童话文体的边界。

中华读书报社编委、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谈到,近二十年来,少儿图书市场规模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儿童文学创作更为多元,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想象力,童年书写更多维。儿童文学精品需要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和儿童视角。思想性要求作家刻画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代变迁之中的童年命运,在作品中注入更丰厚的人生经验和对社会更深入的思考;艺术性体现在语言、叙事逻辑、叙事结构和人物的塑造上,需要作家打磨语言,把握叙事逻辑,深刻洞察人物;儿童视角是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作为选择材料、情节推进和内蕴呈现的标准,当作家以儿童视角打量成人世界时,会出现直观、感性、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崔昕平认为,广东儿童文学作家各具特色,何腾江长期深耕于儿童诗和自然文学领域,作品紧紧围绕作者童年生活的雷州半岛展开,在创作诗集《太阳知道草的名字》时以儿童视角帮助少年儿童感知自然、了解自然,既没有成人腔,也没有掉书袋,语言直白又充满诗意。木也的诗歌创作善于从细微处落笔,蕴含日常所思,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非常隐秘和微妙的情感。她的《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一书中传达出真挚的童心,24封信聚焦关爱、理解、沟通与爱万物的主题,是与儿童直触心灵的交流。洪永争秉持写实手法和生活流的叙事方式,他的《巷子里的木棉树》关注高速发展社会中的微小个体,描写城市外来务工者的生活,能够唤起孩子们的悲悯心和同理心。

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红叶谈到,陈诗哥的童话有创世般的清新,融诗意、童心、哲理和幽默于一体。他的《童话边城》展现了新疆新的天地,又构造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家园,守护边城就是守护童话,守护现代人的心灵家园。洪永争的作品流露出朴实的现实主义态度,描写了真实的生活细节,在富有张力的人物关系中展现人物性格。吴依薇的《时间开出的花》聚焦于社会快速发展中新时代儿童的复杂景况,观察流动不居的生活带给孩子们的巨大影响,描摹出“孩童的内心宇宙”,呈现童年生命经验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书中的心理描写富有层次感,有内心独白、动作影射、梦境暗示等。李学武的哲理性童话《养月亮的小孩》语义丰富,其中关于记忆与遗忘、月亮意象的思考非常深刻。

彰显岭南人文风情

新世纪出版社总编辑翁容谈到,胡永红的《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洪永争的《巷子里的木棉树》、谢莲秀的《东江谣》、何腾江的《自然里的文学课》《三十只鸟儿正飞过》等作品反映了岭南本土特色,以深厚真挚的情感彰显了岭南大地独特的人文风情与文化魅力;它们将时代特色融入文学表达,以丰富多元的叙事内核描摹了广东儿童文学与时代同频的文化底色;作品坚守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以坚持儿童本位的创作原则,发挥儿童文学精神引领的文化作用。出版社将深耕本土题材,构建以岭南为原点辐射全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圈,并联手重点作家,开展深度合作。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洪艳谈到,把陈诗哥的童话拿到亲子共读的圈子里,家长们普遍感到很受益。作者用他的方式去发现和表达了一个地方独特的美,书里有很多哲学思考。何腾江的自然书写系列开拓了自然科普文学的文体,书中建构了三重对话,用两代人的对话引入生态知识,借作者和儿时自己的对话来看生态的今昔变化,此书也可以作为学生的研学资料,激发学生去和自然对话。陈华清长期耕耘于中国海洋儿童文学领域,她的文本带着浓烈的海洋的咸味、诗味,她的作品常关注海边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自闭症儿童的生活。

评论家马忠认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写作与其说是为孩子们写作,不如说是为理想和美好写作。他期待未来广东儿童文学深化岭南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文学的标识,进一步深耕于粤剧、广府建筑、潮汕民间故事等题材,将地域符号转化为文学意象,也将广东的方言元素加入文学作品中,同时加强粤港澳三地联动,构建大湾区文学共同体。他认为未来广东儿童文学创作需提升文学性与思想深度,突破选材局限,关注个体成长中的文化认同、代际沟通等更广阔的主题。作家创作时需要强化叙事技巧与美学表达,引入多文体的实验,同时加强理论建设与传播推广,建立本土儿童文学评价体系。

开掘生活的富矿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学武介绍自己高三时出版了第一本儿童文学作品,此后十年又出版了五本儿童文学作品,博士论文研究成长小说,和儿童文学缘分已久。此后她在大学从事学术研究,2023年出版了《养月亮的小孩》和《水神的孩子》。2024年她创作了话剧《振铎》,反映了郑振铎在暨南大学进行文献保存的历史。李学武在为话剧剧本做准备时查阅了大量暨南大学和1935-1941年上海史的资料,根据资料创作儿童历史小说《无咎书馆》,反映郑振铎在抗战年代保存文献和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世家故事。近年她还主编了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影视教材和戏剧教材,进行阅读推广。

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陈诗哥去年出版了长篇童话《童话边城》,他谈到童话和边城之间的迷人的张力关系,边城虽然是边地,但它往往是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而且人文和自然融合得非常好。2021年他完成了初稿,但是感觉其中缺乏生活质感和新疆的特性,之后他又去了五趟新疆,参加文化润疆活动,进学校、进图书馆、访问援疆干部,走进新疆孩子的家里,真切地体会到新疆人的生活风情,感受到整个新疆都是一座童话边城。在《童话边城》里,边境小城阿布,就是一座多民族、多元文化、多元风情融于一体的城市。《童话边城》是童话现实主义的实践。

广东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广州华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意总监胡永红谈到,在小说《我的影子在奔跑》问世之前,她先创作了同名电影剧本,并投入了拍摄。后来参加了北京的一个儿童文学培训活动,认识到儿童文学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天地,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儿童小说《上学谣》。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现实距离很近。几年前她参加一个影视论坛时接触到守岛人刘清伟,他在我国最东的担杆岛上驻守了35年。后来她去海岛上看刘清伟,几年前那里一个星期只有一班船,风力小于5级才会发船,胡永红乘船到了海岛上,在刘清伟家里住了一个星期,亲身感受刘清伟一家的生活,了解到刘清伟驻守海岛的同时保护着当地的野生动物。她根据刘清伟的故事创作了生态小说《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

“写作最重要的是多读多写,只有这样才会锻炼文笔和才思。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修行,是一次重返童年的经历。作家像泥水匠一样每天砌一块砖,最后砌成一座大厦。作家需要多返回故乡,通过重返故土来接近土地文化和历史的纽带,寻找心灵的归属感。”广东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洪永争有着这样的创作思考。疍家系列小说《摇啊摇,疍家船》《船儿归》和《浮家》就是基于以上理念创作而成,吐露了这个时代的童年心声。《巷子里的木棉树》表达大湾区外来的孩子和本地孩子的融合,他们在岭南大地上像木棉树花一样开得灿烂,他们找到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故乡。

东莞市作协儿童(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谢莲秀谈到她的创作对接现实的问题。她曾采访了100个留守儿童,出版了《暖村》这本书。因为她的工作单位在东江边,2017年,她决定去写这条江久远厚重的历史。她先顺着东江水到源头采访,了解到一些源头故事。当地负责文史的老师知道她在写这个题材之后,推荐她去采访两位老前辈,其中一位是制作龙舟的世家,另外一位是伐木工,对做龙舟的树木特别了解。两位老前辈的出现打开了她的写作思路,她继续深入挖掘做龙舟的历史和风俗。她在前期采访调研的基础上,花了三年多时间创作了《东江谣》。她由写这部作品认识到,写好一部作品除了像挖矿一样铆足劲去挖,同时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引领儿童精神成长

广东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龙华区文联副主席吴依薇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她最初写网络文学作品,后来创作诗歌并带着学生写诗,她意识到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学生,于是转向了儿童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主要关注当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和困惑,书写家庭、社会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影响。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帮助孩子们看到更加广阔的日常生活,让他们从中去认识生活、社会、人情、人性等。她的小说《时间开出的花》讲述少年唐小鹿为理想拼搏奋斗的故事,启发孩子们思考如何与自我及他人相处,如何获得成长的勇气,让梦想之花绽放。她努力用文字为儿童构建广阔的文学空间,这个文学空间自由开放,能让读者观照到自身,能够反思和接纳自己;这个文学空间链接真实世界,让孩子们获得成长的勇气,解开生活中的困惑;这个文学空间具有自我修正功能,带领孩子们看到生活中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在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获得成长的启发。

广东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何腾江谈到,广东位于全球四大湾区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其儿童文学的写作要有国际化视野。洪永争的《摇啊摇,疍家船》《巷子里的木棉树》和谢莲秀的《东江谣》是广东本土化的创作成果。陈华清创作的《竺可桢:中国气象学之父》描写中华先锋人物故事,具有鲜明的主题。何腾江谈到自己在高中时就开始创作儿童诗,目前重点创作自然文学,他的童诗集《太阳知道草的名字》反映自然万物的美好。他希望未来广东能有更多儿童绘本作家“出圈”。

佛山市作协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岑孝贤(燃木)写了很多年成人文学,近年来才转到儿童文学领域,她认为儿童文学的写作是轻盈的,也是厚重的。儿童文学应具有教育意义并且应承担教育的责任。她的作品《星岛女孩》叙写了近百年前6万女性到新加坡当建筑工的故事,她在田野调查时与曾经下南洋的返乡者交流,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笑着叙述曾经的苦难。她认为儿童文学应该讲述一些成长中的困难,以培养儿童直面困难的精神。她的第二本作品《雄狮少女》将非遗文化、孩子成长和现实主义结合。燃木说自己接下来还会写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写作暖的是孩子,有话要和他们说,也暖的是自己,所以我的笔名是燃木,燃木取暖”。

作家木也谈到理想的写作道路是只有花朵和星星的道路,金子美铃、萧红、安徒生、希梅内斯等作家经历和承受过生活中的苦痛,依然保持着温柔,这是她信仰的道路。她的作品《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里,讲述了一个孩子的天真和幻想,也包含着木也想告诉孩子们如何去面对失去和残缺,什么是自己,什么是灵魂,她希望用更轻盈的方式来诉说沉重的话题。书中的孩子在一封封给妈妈的信里面,敞开自己内心的世界,表达了孩子内心最纯粹的爱。木也认为写作就是尝试用文字去挽留生活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微妙和重要时刻,通过书写,她可以在文字里面一遍又一遍重新拥有那些珍贵的瞬间。

江门市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钟秋萍(一木秋)谈到她的《茉莉的耳朵》包含6篇作品,每一篇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残疾的孩子,他们很难实现普通的愿望。钟秋萍努力用善意和爱去冲破他们的心理桎梏。她在写作中一直探索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边界,例如《“昨天”不见了》中患有精神病的孩子看见的妈妈是想象中母爱的投射,作品中真和假、虚和实不断变化,内心的真实和现实的虚幻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钟秋萍希望在未来的作品里不断拓展现实与想象的空间,并让两者得到很好的平衡。

佛山市作协主席团成员、青少年分会副会长、文学院儿童文学部部长张晓雷(晓雷)谈到寓言文学让他走上文学的道路,他还想培养更多寓言作家。他曾去过小学、中学、大学、社区等地方给儿童和成人讲寓言,下一步计划深耕寓言文学的讲座。他近两年在学习家庭教育学和心理学,期望深入理解人心和人性,也希望借助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

佛山市作协理事、三水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杨璞谈到近期出版的童话体长篇儿童小说《泥土的声音》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是对传统文化的童话体尝试。

东莞市低涌中学教师黄俏燕(一苇)讲到自己创作了十几年童话作品,今年开始写寓言,希望用寓言的方式呈现中国几千年的智慧、哲学和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秘密。

(张昊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