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放银幕上的科技与科幻
2025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唐探1900》《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熊出没·重启未来》等6部院线电影,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书写了别具特色的中国电影故事,而科技“硬核”与科幻玄想交织,共同构成中国电影越来越突出的创作底色。
神话故事赋予了创作者极为广阔的想象蓝本。《哪吒之魔童闹海》强调个人对自身命运走向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并以极大篇幅渲染人伦亲情,使古老神话更具情感张力。《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重点展现西岐少主姬发保卫家园的成长故事,以亘古不变的权力斗争和命运纠葛,赋予古老神话更为深刻的人性探讨。《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以现代眼光重构金庸武侠世界,塑造郭靖、黄蓉等家国英雄形象,展现中国式浪漫与侠义。这些影片使用现代叙述手法,讲述家喻户晓的古代故事,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把视野向未来延伸,《蛟龙行动》《熊出没·重启未来》对未来的想象呈现一定的趋同性,硬核科技取代了奇幻元素,科技力量是角色对抗邪恶势力的根本底气。于是观众看到,海军官兵借助喷气式背包穿行于大海之上,小亮驾驶的战斗机在云霄之上发射冲击波,机械狗和巨型机器人发出破坏性极强的攻击,反重力系统助推发射光能炮……不过,《蛟龙行动》中武器装备的专业性和时不时浮现出的字幕解释,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观影门槛。与之相较,《熊出没·重启未来》的动画属性能够有效为武器的金属质感托底,当小亮和光头强一众穿越危机重重的孢子林,浮在空中的未来城如同棉花糖一般,弱化了战斗的残酷,二人之间跨越百年的亲缘关系,更为大决战增添了几分悲情色彩。
这些院线影片看似回避了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但电影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尤其是引发观影热潮的影片,必然离不开呼应时代情绪的最大公约数。《哪吒之魔童闹海》构建起更宏大的世界观,神仙、凡人和妖怪不再是非黑即白的扁平NPC,创作者为故事注入了推动阶层流动的一股活水,哪吒和敖丙团结虾兵蟹将合力破鼎,力图粉碎“出身论”的命运紧箍咒,热血叛逆的不安定因素转化为重塑世界的催化剂,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决战中,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释放。而《唐探1900》是一则行文工整的民族寓言,作为《唐人街探案》的前传,《唐探1900》明显让位于既定的立意和格局,剧情融入了华人劳工、排华法案等1900年的时代元素,洋枪洋炮的历史危机在今天复现,创作者更是借台词精准抓住国人情绪,以家国情怀激发了最广泛的心灵共鸣。
从近些年中国电影内容题材和美学特征来看,传统文化元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但如何更好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实现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依然是正在探索的命题。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无量仙翁用来炼丹的天元鼎借鉴商代龙纹扁足鼎、战国变形鸟兽纹四耳铜敦等文物原型,造型和纹饰尽显东方美意蕴。影片画风清新雅致。以白玉建成的玉虚宫象征仙界的清净圣洁,外部屋脊设计参考唐昭陵鸱吻和宋徽宗画作《瑞鹤图》,内部仙池则化用山西晋祠的“鱼沼飞梁”元素。电影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不胜枚举,这不仅是征服国内观众的文化基础,也是踏浪出海、走向世界的文化底气。
当然,如果没有先进动画技术的加持,《哪吒之魔童闹海》很难将宏大的动画理想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影片所使用的技术都精准服务于故事和角色,并未陷入喧宾夺主的误区。比如,哪吒历经丧母之痛,巨悲巨怒之下受穿心咒反噬,全身皮肤被定魂针撕裂,皮开肉绽的细节清晰可见,六百多块肉体碎片的运动轨迹都经创作者精心排布,逼真特效以极高难度展现了哪吒的浴火重生。不仅如此,人脸识别技术等当代科技元素被巧妙安置在各个情节段落中,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时空距离。可以说,影片的成功,既离不开创作者坚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时代认同,也得益于不断更新迭代的科学技术让奇思妙想成为可能。
作为东方美学奇幻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保卫西岐的大战中既有人类,也有巨人、法宝、阵法等众多神话元素。据创作者介绍,魔家四将的形象取材于吴道子的白描画作《八十七神仙卷》,是基于道教文化背景的神仙武将。角色由真人扮演并特效化妆,使用MOCO和升格拍摄,实现各层拍摄的无缝衔接,再通过透视法放大巨人与普通人之间的体积差异,升格拍摄放慢巨人的动作速度,使庞大身形的重量感更为直观。而“面如蓝靛,发如朱砂”的殷郊法相,采用世界最新的体积捕捉技术,由150台摄影机同时捕捉真人表演,制作成数字模型,呈现出愤怒、悲哀、庄严三种情绪交织的角色形象。
但遗憾的是,投入巨大的特效技术并未使这些角色丰满起来。魔家四将高大强悍、本领各异,却被剧情强行降智,安上笨重迟钝的致命缺点,成为装饰封神英雄背景板的花架子。殷郊法相丰富的性情本色被简化为以暴制暴的物理狂怒,难以弥补视觉形象本身的怪异扁平。不难看出,割舍来之不易的视觉奇观,对创作者而言并不容易。可电影要讲好故事才能使人共情,坐拥庞大的中国神话体系,如果不能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加以合理创新,那将是“入宝山而空手归”,实在让人遗憾。
从创作的价值取向来看,这些电影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即角色历经艰辛终获险胜,但险胜过后不是终点,影片结尾留有余韵,对未来变动不居的焦虑始终存在。《唐探1900》把时间推回1900年,在美华人处境艰难,华人大佬白轩龄败走唐人街,愿赌服输离开旧金山。影片结尾借魔术师之口发出疑问,没有输掉赌约的人还会有胆子再回来,美国的魔术是汽车、铁路和高楼大厦,我们的星星之火又如何燎原?而爱国人士郑仕良的回答是,我们的民族有前赴后继之人,迟早有一天会变得最强大。这种结尾处理,一方面为系列影片的后续发展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集体情绪。
此外,当上天入地靠的是冰冷的机器,而不是雷震子张开的双翼,创作者们未尝不是陷入了“顺拐”的历史演进怪圈。比如,这些影片都有一个甚至多个亮眼的特殊武器,比如裂空爪(《哪吒之魔童闹海》)、铜镜十绝阵(《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降龙十八掌(《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光能炮(《熊出没·重启未来》)和机械狗(《蛟龙行动》)等等。层出不穷的装备让人应接不暇,武器光波和扫射也占据了太多时长,难免使叙事推进显得匆忙、粗糙。不过,重视科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当DeepSeek强势出圈、春晚扭秧歌机器人走向应用,诸如此类,无不显示出科技发展的新风向。只是,如何让科技力量服务于有温度的人类和有质感的故事,值得影视创作者继续思考和尝试,否则,再炫的武器看久了也会麻木,甚至使人剥离出本该体会到的痛感,难以审慎地把握人类自身与科技的关系。
总之,人们往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远方,却总是恍然意识到,未来比想象要来得更快。科技是冰冷的工具,科幻是温暖的梦境,二者交织,使电影宛如一场光影绮梦,既让我们触摸到未来的可能,也提醒我们在飞速前行的时代中,守护人性的温度与文化的根脉。与此同时,如何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我”所用,是一个值得所有文艺创作者思考的问题。而答案也在实践中呼之欲出:唯有持续深耕传统、善用技术、重视故事,中国电影才能在世界影坛绽放独特光芒。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