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式“飞天梦”: 为未来科幻电影表达打开更广阔空间
来源:文艺报 | 周 峰  2025年04月30日08:22

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 李 鑫 摄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伟大征程。55年后的同一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长二F火箭”的托举下奔赴“天宫”。顺利交会对接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太空会师”。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为中国科幻发展厚植了沃土。从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的浪漫想象,到“天宫”遨游、“嫦娥”落月的伟大实践,中国人从不缺乏想象力、创新力。从无人到载人,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发展,为中国科幻书写壮丽“飞天梦”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想象力要素。

刚刚落幕的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上,郭帆凭《流浪地球2》获得“优秀导演奖”。颁奖词认为,郭帆以星辰为卷轴,以勇气为笔墨,重新定义了“中国制造”的科幻浪漫。《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在中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独特的,许多文章已有论述。此外,将这系列电影放置在中国式“飞天梦”的主题表达中,可以看到,作为中国式太空题材科幻电影,它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与预言性,不断拓展、升华“飞天梦”这种中国故事的内在意蕴,彰显着大国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使命的珍贵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飞天”故事,为影片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刘慈欣曾言:科幻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幻想的绮丽与震撼程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绚烂的积淀,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文本,供其取材、发散创新,对于科幻题材文艺创作而言更是如此。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诗语叩问,敦煌飞天图、各类天象图的描绘,风筝、孔明灯等飞行器物的衍变……不一而足,共同勾勒出中国文化中强烈的太空探索夙愿。虽然《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对于中国传统“飞天”故事的指向并不鲜明,但它的意义在于,为中国文艺创作赋予了强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尤其是贯穿中华文明的故土家园意识,也成为电影中人物为何选择竭力保全家园、携地球逃亡的有力解释。

中国“飞天”故事源远流长、精粹浪漫。载人航空航天飞向太空的实践虽然曲折跌宕,但也成就斐然。从中国古代万户飞天的初步尝试,到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跨越式进步,一系列实践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现实基础。该片编剧龚格尔曾提到,中国航天发展的巨大成就对于这部科幻电影创作来说是基础,正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航天员,实现载人航天,中国航天完成了太空出舱,我们才能在电影中看到刘培强驾驶航天器驶向木星。电影中行星发动机、“领航员”国际空间站、机器狗笨笨、人工智能MOSS与现实中神舟火箭、天宫空间站、玉兔号、天河计算机的一一对应,使观众更为相信影片故事的合理性。而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为核心的载人航天精神,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所传递出的自信话语,共同拓展着新时代“飞天梦”的新文本与新内涵。

《流浪地球》电影叙事聚焦末世危机下的人类自救过程,这不同于以飞天神话、传说的星辰探索主线和以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为基础改编的影视序列,而是基于当下飞速发展的科技背景,剧情设定更契合当下的观众观影习惯。影片颇似闯关游戏结构,在“流浪地球”的整体计划中,横亘着多重阻碍,如太空电梯危机、月球坠落危机、木星引力危机等等,使剧情高潮迭起、矛盾激烈。电影对地球表面破败、荒寒的极端化表述,空间站、行星发动机、智能机械的碰撞模拟与肌理刻画,地外空间的宏观场景建构等,均紧扣物质特性、尊重科学原理,细致入微又极具未来感、虚拟性及想象力,在科学的严谨性与幻想的发散性之间实现了平衡。

尤为珍贵的是,《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刻画了鲜活、令人动容的“飞天”人物群像,并显示了人类的牺牲精神、责任意识对于人类未来的重要意义。在《流浪地球2》中,张鹏与各国航天员纷纷响应“引爆月球、保卫家园”的策略,他们以人工引爆月球的方式,与月球碎片一齐弥散在太空,这种为人类延续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鼓舞着人们继续与末世危机抗衡。刘培强在地球将被木星引力撕成碎片时,坚决地将自己变为“火种”,保存着地球的希望。在这里,他告别家人、家园与生命,肩负起拯救人类的重任,体现出跨越国家、种族的宏大责任意识。由此,《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扩充了中国追逐“飞天梦”的人物群像,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传统“飞天”人物所带来的浪漫、勇敢,感慨中国航天英雄的气概与胆魄,更能从中学习到在人类危机来临时,我们应该具备何种品质与精神,去迎战危机、创建未来。

中国“飞天梦”实践仍在进行,“飞天梦”叙事也不断延续,文艺作品的生产方式、文化内核与时代价值,也随社会的发展而革新。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程将继续加快传统“飞天梦”故事与现代航天事迹的交融,为未来科幻电影表达打开更广阔空间。在艺术理念层面,传统“飞天梦”故事旨在呈现中国古人对天际、星空的好奇与想象;基于航天事迹改编的影视作品,则凸显中国航天人的奉献与拼搏精神。而《流浪地球》这类电影更能成为对未来多重可能性的影像预演。比如影片中,中国在联合国会议上不断弥合着各国分歧、提供着信心与勇气,周喆直更是以一根一万五千年前愈合的人类股骨,生动地表述了互助、团结对于人类延续文明火种的重要性。这也提醒我们,当面对危机四伏的情状之时,只有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休戚与共、众志成城,才能化解危机、迎接光明未来。

中国传统的“飞天梦”故事,当下中国载人航空航天的实践,对科幻电影创作具有极大的滋养和激励作用。期待未来有更多类似《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电影,以想象力、预言性与文化感拓展人类的“飞天故事”与价值意蕴。

(作者系山东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