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传奇作家叶永烈专藏首次集中亮相
来源:上观新闻 | 施晨露  2025年04月30日08:14

“我原本设想,在我故世后,在墓碑上写:‘对不起,我不能再为您回答为什么!’现在似乎可改为:‘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2014年4月29日,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文献捐赠仪式上,作家叶永烈幽默说道。

叶永烈家中有一个特别的房间——顶楼游泳池改建而成的书房,在这个书房里,除了普通的书橱,还有一箱箱装满手稿的铁皮柜,装满采访录音磁带的塑料箱……半个世纪的写作,他累积了数量惊人的写作素材、参考文献、名人信件、采访笔记和录音等。2014年,叶永烈开始系统整理自己的创作档案,几十箱手稿、名人书信、采访磁带、档案等陆续无偿捐赠给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为此,上海图书馆首次为当代作家设立了个人专藏——“叶永烈专藏”。

2020年5月15日,叶永烈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今年是叶永烈诞辰85周年、逝世5周年,“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纪念叶永烈先生诞辰85周年暨叶永烈专藏捐赠展”在上图东馆手稿主题馆举办,这是“叶永烈专藏”首次集中亮相,分为“坚持求真创作”“讲好中国故事”“拓展科幻交流”三个部分,展出文献类型包括手稿、书信、录音录像带、图片等。那个传奇的“游泳池书房”也以巨幅照片的形式在现场还原。

展览现场以巨幅照片还原叶永烈的书房

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叶永烈,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其后转向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他曾形容自己为“一辈子的码字工”,留下超过3500万字的各类作品。18岁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叶永烈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0岁时,他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参与第一版至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创作过程。1961年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很多人喜爱科幻作品的起始之作,后来又有了《小灵通再游未来》《小灵通三游未来》。1981年,他执导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

1983年后,叶永烈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创作,直面当下、向历史深处开掘的努力从未懈怠。他多年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总字数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不仅在国内出版,还输出多语种版权。2015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创作,经过三年努力,完成135万字“上海三部曲”,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

读者参观展览

“叶永烈专藏”的重要构成之一是叶永烈档案,展览中,可以看到《红色的起点》《小灵通漫游未来》等叶永烈代表作的创作手稿、采访档案原件,每一个笔画、每一处修订都是作家推敲的见证。在“叶永烈专藏”的手稿与信函中,近四成是复写件。叶永烈曾介绍:“在1993年我用电脑写作前,我是用圆珠笔写作的——为的是可以夹一张单面复写纸,留一份底稿。所以大部分早期的著作,我都保存了一份复写的手稿,一本本装订起来,堆满了三个档案铁柜。早年写信,如果认为这封信需要保存,我也夹一张复写纸留底,所以我保存了大量书信。”

展览中,一组书信展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叶永烈与考古学家夏鼐就西晋是否有金属铝的问题长达十余年的讨论。1953年江苏宜兴发现的西晋周处墓中出土了一些金属片,材质被鉴定为铝。1972年夏鼐发表《晋周处墓出土的金属带饰的重新鉴定》,开启了学术界关于晋代是否有金属铝的一场论争。一封写于1983年4月11日的信,距离两位学者开始讨论晋墓铝片问题已超过十年,叶永烈在信中说:“我想告知刚刚获悉的重要信息:我国科学工作者最近在广西发现了‘自然铝’!”翻检1983年4月12日的《人民日报》,可见新华社消息“科学工作者在广西发现一种新的天然矿物——自然铝”。可见叶永烈对科技界新闻的敏感度之高。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手稿部副主任刘明辉介绍,此次展览不仅关注叶永烈的作品,还重在让读者了解叶永烈容易被忽视的其他方面贡献。在《论科学文艺》等手稿中,叶永烈提出了自己的纪实文学创作观、科学文艺观念;与海外友人的往来书信及大量外文科幻藏书,展现了叶永烈在中外科幻文化交流方面的努力。

1981年秋,日本学者武田雅哉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进入复旦大学深造。他选择中国早期科幻小说作为课题,希望叶永烈担任校外导师。叶永烈在这封信中谦虚表示“当不了你的老师”,但仍然给予指导,并第一时间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我最近还很幸运地竟从旧书堆中找到一篇中国作家在1905年创作的SF(科幻小说)。这么一来,中国SF史将从1905年算起了,比早先大大前进了一步。”

后来,叶永烈发现了更早的中国科幻小说,即1904年荒江钓叟所著《月球殖民地小说》。在《1904,中国科幻小说闪光的起点》一文中,他写道,成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的第一个中国会员并被选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之后,需要向世界科幻小说协会报告中国科幻小说的概况,这促使他着手系统研究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他认为,在上海从事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研究,有很好的条件,因为上海图书馆有丰富的20世纪初报刊、图书。“我不断去上海图书馆查阅并复印清末民初的中国科幻小说。在查阅中,我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1904年《绣像小说》杂志连载一部名叫《月球殖民地小说》的长篇科幻小说,署名‘荒江钓叟’,这样我就把中国科幻小说的起跑点定在1904年。”

展览现场,运输“叶永烈专藏”文献的书箱还原了捐赠过程,《“叶永烈专藏”数字化项目安全细则》告示牌复制件展示了文献收藏保护的细节,叶永烈报道档案、手稿主题馆策展工作笔记等,全面展现捐赠者与上海图书馆为建设“叶永烈专藏”展开的工作。手稿主题馆还首次在阅读空间中使用树形旋转书架,搭配透明亚克力罩,展示叶永烈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部分参考图书。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